放飛蜻蜓課文主要內容

來源:才華庫 1.96W

《放飛蜻蜓》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引導他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並放飛蜻蜓的故事,教育學生要愛護有益動物,激發學生探求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體現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們的關心愛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放飛蜻蜓課文主要內容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放飛蜻蜓課文主要內容

《放飛蜻蜓》課文

一天午後,陶行知從村裡走出來,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他停下腳步,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問:“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麼嗎?”

翠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蟲子。”

“吃露水。”一個男孩說。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吃草。”“吃樹葉。”“吃泥土。”

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說:“還是翠貞說得對。蒼蠅、蚊子、水裡的孑孓,它都吃。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孩子們點點頭。陶行知從翠貞手裡取過蜻蜓,高高舉起。陽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閃一閃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問:“蜻蜓的尾巴有什麼用,誰知道?”

“蜻蜓用尾巴在河裡點水。”

“尾巴是掌握飛行方向的。”

陶行知將蜻蜓小心地翻過去,指著它的尾巴說:“你們看,它的尾巴是一節節的,又細又長。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調整方向。據說,在它餓極時,會將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過,以後又會長出來。”接著他又指指蜻蜓的頭部對孩子們說:“它的眼睛很大,結構很複雜,是由成千上萬的小眼睛構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

孩子們入神地聽著。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說著,把蜻蜓還給翠貞。翠貞用徵詢的目光看著小夥伴們,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翠貞張開小手將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

《放飛蜻蜓》課文教案

設計說明:

課文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富有啟迪意義。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 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逐漸深入探究。

2. 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導向深入探究。

3. 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動作、說話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藹可親、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 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於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簡要教學思路]

一、謎語匯入,揭示課題,啟發猜想

1.頭上兩隻大眼睛,身體細長輕又輕,張著翅膀空中飛,專捉害蟲有本領。請同學們猜一種昆蟲。板書:蜻蜓

2.同學們喜歡蜻蜓嗎?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歡蜻蜓,有一天,他們捉到了一隻蜻蜓,可最後,他們卻把它給放了。把板書補充完整。

3.讀了課題,同學們有什麼疑問要提出來?

4.學生質疑。

二、自學課文,理請脈絡。

三、簡析首尾,聚焦放飛

1. 這些孩子捉到了幾隻蜻蜓?

2. 翠貞他們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隻蜻蜓,為什麼最後大家把它放飛了?

3. 陶先生究竟是怎樣和這群孩子談蜻蜓的.?

4. 如果你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後,你會自覺自願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嗎?為什麼?

四、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1. 組織課堂討論

① 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沒有馬上叫他們放了?為什麼沒有馬上讓孩子們把蜻蜓放了?如果馬上叫他們放了蜻蜓,孩子們會怎麼想?怎麼做?他們會放嗎?

② 討論上面的問題,可以聯絡教過的第18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較,同樣是要讓別人放掉某樣東西,談談兩人的做法相同嗎?

③ 最後孩子們為什麼會樂意放飛蜻蜓呢?

主要是以下幾點:

A、 陶先生談話的態度和藹可親,方法巧妙。

⑴以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開始談話,顯得親切、平易近人。 結合理解慈愛。 ⑵談話不是從指責捉蜻蜓開始的,而是從問翠貞蜻蜓吃什麼開始,不會引起孩子們心理上的牴觸情緒,反而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 從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可以看出,由於陶先生態度和藹,方法巧妙,孩子們已經把他當作了自己的朋友。 結合理解七嘴八舌

B、 陶先生不擺架子,尊重孩子

⑴動作: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

⑵表揚翠貞:還是翠貞說得對。

⑶徵求意見: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C、 陶先生學問大,懂的東西多,談的是孩子們不瞭解的知識,新道理,聽起來新鮮又有趣。 重點學習第10自然段 合作討論,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別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如:蜻蜓的尾巴點水,實際上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蜻蜓的大複眼,幾乎佔了整個頭部的一半,在疾飛中,能正確清晰地看到9米開外,處於活動狀態的昆蟲的各個部分,還能看見在千米以外飛行的同類。 孩子們入神地聽著的神態。 結合理解入神。為什麼入神?

D、 陶先生富有耐心、講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後沒有由自己直接放飛蜻蜓,而是把蜻蜓還給了翠貞。

⑵還蜻蜓時,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結合理解:商量的口吻 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2. 小結

①為什麼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談了蜻蜓之後,會自覺自願、非常樂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此時,孩子們會怎麼想?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

六、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

作業設計:

1、 畫一幅蜻蜓圖

2、 寫一段話,關於蜻蜓的樣子

3、 寫一句保護蜻蜓的宣傳語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應該說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案例,是生活即課堂的案例。對於我們老師的成長來說,這是篇非常有啟發性的案例,這一課可以讓我們懂得陶行知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對於學生來說,生活中有許多東西看似是簡單的,其實裡面的知識可多了,如果只是簡單地玩一玩,等於是喪失許多學習機會。現在各門學科都在講究探究性學習,其實這一課也是探究性的案例。讀這一課,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有多個問題出現,認識這些問題,明白這些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其實就是交給孩子一把探究性學習的金鑰匙。這個教學故事其實是從陶行知從村裡走出來,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談起的:

問題一:“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麼嗎?”

[學生的答案,學生一下子可以讀到。吃蟲子,吃露水,吃草,吃樹葉,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開放的,這些答案到底哪個正確?陶行知在孩子們回答之後,給了學生更明確的答案。

問題二: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簡單的,當然這是第一個問題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會有明確的認識。所以第七自然段開頭就說“孩子們點點頭。”

問題三:蜻蜓的尾巴有什麼用,誰知道?

[這又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從第一問題來看,學生答案這麼多,這個問題肯定也難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設。所以就出現了直接觀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裡點水。一種猜測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飛行方向的。在學生不知之時陶行知向孩子介紹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們讀這個答題也會感受到原來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問題四:關於蜻蜓的頭部,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雖然這個問題沒有提出,陶先生沿著尾巴的作用直接談起,實質上卻是一個重要問題。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蜻蜓。

問題五:“把它放了,好不好?”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結局,這個問題的出現,肯定是在最後,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學生真正明白以後才能做的事。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將起到“綱領”之作用,提起這個“綱領”,前面所有的問題會接二連三的出現,並且得以解決之後,才能高興地放飛蜻蜓。研究上面這五個問題,其實給學生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平時生活的許多事都可以研究,怎麼研究?設計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設計幾個問題,或者發現到一些問題,將其逐步解決了,就是適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抓住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可以讓學生收穫到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理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