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的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2.31W

導語:每個科目都有屬於它的教學方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月光啟蒙》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月光啟蒙的說課稿

篇一:《月光啟蒙》說課稿

說教材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孫友田回憶兒時母親在夏夜的月光的沐浴下給自己唱歌謠,猜謎語,講故事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也充分激發了自己感恩母親的情懷。

課文的字裡行間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有利於引導學生感激、感恩的情感。

本文的童謠優美動聽,通過學習,學生能認識我國民間文學的豐富博大,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對自己的鄉土鄉情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因此課文內容對他們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說教學目標:

1、 學會九個生字,綠線內的七個生字只識不寫。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全篇課文。

3、 能有感情地朗讀令你感動的語句。

4、 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說教法、學法:

質疑法: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我讓學生依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家長、老師、書籍會給我們啟蒙,月光怎麼會給我們啟蒙呢?讓“月光”給學生設下“懸念”。

創設情境:本課的教學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情境,用圖畫展現情境、用音樂來渲染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

對話法: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然後展開課堂對話。

自讀自悟:“閱讀使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學程式

一、匯入課文、質疑課題

1、播放歌曲《燭光裡的媽媽》,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歌頌母親的課文

2揭示課題,引導學生質疑課題。

音樂匯入迅速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為全文的學習定下基調。質疑課題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引發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走進文字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教師檢查生字詞的自學情況,再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

2、默讀課文,讓學生說說哪些地方寫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

(課文從月夜的景色、歌謠、謎語、故事的美妙學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層次清晰,學生不難把握,這個問題的交流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引導學生吟誦生動幽默的歌謠,激發學生產生對民間文化的興趣。讓學生挑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在班中為同學們吟誦。讓激情在吟誦中飛揚,讓童趣在教室裡迴盪。

4、品讀令你感動的句子。在情感朗讀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不僅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美,還能感受文章的情思意境,體驗生活。

5、課堂總結:今天,我們走近了一個會唱歌謠的母親,是母親用她那甜甜的嗓音為我吟唱一首首優美動聽的歌謠,陪伴我度過了一個美妙難忘的童年,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用智慧和才華啟迪我的想象,使我滿懷詩情地飛向文學的王國。

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

必做題如抄寫詞語等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

選做題如查閱書籍或登入網站查閱各地民歌民謠,供學有餘力的學生去做,拓展課外閱讀的空間,併為語文學習的“人文性”做好鋪墊。

篇二:《月光啟蒙》說課稿

一:說教學內容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親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2唱民謠、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文章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字裡行間洋溢著濃郁的親情。

二:說教學目標

在反覆研讀教材,結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讀文,理解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從母親那裡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懷念的情感。

2、理解“月光啟蒙”作為課題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寫一段話:表達對自己媽媽的感激之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1、聯絡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2、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四:說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根據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絡、讀中感悟、角色體驗。

五:說教學流程

本文較長,為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用兩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覆閱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在細讀課文,朗讀的基礎上,品味歌謠、童謠的魅力,昇華延伸。

這裡,我著重說第二課時教學流程

(一)複習匯入

課伊始,我讓學生看課文插圖,聽我描繪插圖內容。提問:“如果圖上小朋友是你,你會有什麼感受?”學生談完之後,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運是美妙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時,我播放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錄音,邊找出文章中心句。

這樣設計以角色轉化,輔以優美的畫面、動情的音樂範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迸發,又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構建。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慾望、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

(二)品味歌謠、童謠的魅力

本文特色是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因此品味歌謠、童謠的魅力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於本環節的教學我採取四步進行:

1、學生找出歌謠、童謠。

2、通過不同形式的讀。

3、說自己由這些歌謠、童謠所想到的美景。

4、學生之間議論。

結合學生找出歌謠、童謠,我先後出示

(1)“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3)“黃河留給故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

(4)“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裡,像一尊玉石雕像。”

(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在師生共同品讀、討論中感悟歌謠、童謠的魅力。結合第(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品讀提出“課文為什麼用‘月光啟蒙’作題”?

這樣設計我認為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於教學難點的突破。有了第一課時的初讀課文,又有了上述教學環節和我的適當點撥,突破難點可謂水到渠成。同時我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提高了學生參與於是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突出教學重點。可謂“一石三鳥”

(三)感情昇華,表達懷念之情

在教學中我抓住母愛的“無私、不求回報”的特點,讓學生讀文感受作者母子“情深”。然後提問:“同學們,你們學了這篇課文後想對自己的媽媽說寫什麼呢?”請寫在紙上,送給媽媽。

這樣設計既讓西紅柿將文字的內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懷念之情,又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滲透。同時對學生進行小練筆的鍛鍊。

(四)課外延伸

在新課結束之際,我拿出孫友田的散文《母親似水》、《月光母親》,推薦給學生。

這一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而把《課標》“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要求落實到實處。

(五)總結

在樂曲《懂你》中總結全文。

這樣設計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讓學生理解母愛的無私、寬容和博大,把學生和作者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五:說板書設計

唱民謠

講故事

17、月光  啟蒙       母愛

唱童謠

猜謎語

我採用以簡筆畫加文字的方法圖文並茂地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文字的主題鮮明地表現出來,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便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顧。

    篇三:《月光啟蒙》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學情分析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要相信學生,依賴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索,自我建構,最終實現自我發展。

(二)文字解讀

1、 文字解讀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語言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孫友田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的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課文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課文插圖也很優美,與課文相得益彰,這些將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學習興趣。

《月光啟蒙》與《愛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園子》等組成了一單元,並構成了“親情無限”這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一單元的課文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它將潤澤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特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A、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B、學會本課生字,聯絡上下文理解“長”、“芳香”等詞語的意思。

C、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裡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3、教學重難點:

A、通過閱讀,感知課文語言,感知母親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B、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課文內在的意蘊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完成對話過程呢?我用幾個關鍵詞來解答,分別是“質疑”“研讀”“積累”和“遷移”。

1、質疑 有道是“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愛因斯坦也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從疑問開始。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就為學生揚起了思維的風帆,探索之旅由此啟航,創造就在前方。

2、研讀 閱讀教學離不開讀。除了朗讀、默讀、有感情地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引導他們入情入境,潛心會文,自主研讀,讓他們徜徉於字裡行間,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在潛心研讀中,感知語言的優美,感知母親對“我”疼愛;同時,在潛心研讀中收穫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特發現,實現個性化閱讀。

3、積累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法寶。課標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豐富語言積累。”本課語言生動優美、情感豐富感人,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積累必不可少。

4、遷移 閱讀教學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閱讀,其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自由地、順暢地、準確地進行表達。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不過是個例子。”課文不僅是閱讀的例子,也是習作的範例。因此,在這一課中學結束後,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母親或對課文的留白處進行續寫我覺得很有必要。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打算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指導識字、寫字,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第二課時,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對話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我安排了“啟、承、轉、合”四個板塊。

啟:通讀全文,引發質疑

提出問題是思考的開始。課初,我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然後引導進行質疑,這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抓住核心問題,找到對話文字的切入點。這一環節中,學生自主質疑可能會產生很多不同的問題,比如:課文寫了母親的哪些事情?母親是個怎樣的人?等等,這時教師就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因此,我將幫助學生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比較,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即:母親是如何給我啟蒙的?與此同時,要向學生傳達質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點段或中心句,從內容上質疑,從中心上質疑,從寫法上質疑。完成了質疑過程,也就找到了對話文字的抓手,進入下一個環節。

承:潛心研讀,對話文字,這是教學的重點。

1、潛心會文

讓學生靜下心來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劃有關詞句,反覆品味,走進作者描繪的情景之中,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寫下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或感受,然後進行集體交流。

2、交流收穫

交流內容預設如下:母親是如何為我啟蒙的?

A、品味歌謠、童謠 ——母親用歌謠、童謠等為我啟蒙

母親給我唱了許多歌謠、童謠,課文中寫了多首,找出來讀一讀,可以把你最喜歡的那幾首多讀幾遍,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B、感悟月光、母親——母親在月光下用愛為我啟蒙

“童年的夏夜”“籬笆小院”“柔和的月色”“灑滿”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寧靜與安詳;

“母親摟著我、唱起”等讓我們體會到那份幸福與美妙。

“母親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韻”。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味,感受母親歌聲的優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記憶裡,滋潤著“我”的心田。同時理解“芳香的音韻”的含義。

“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長”從“生長”引申而來,有“產生”的意思。引導學生理解是家鄉的親人擁有的聰明才智影響著我,所以,“我”從小就在心裡蘊含著對故鄉、對民間藝術的愛,而這種愛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得到“啟蒙”。

課文的最後一段,點出了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等等,啟發學生思考,這部分內容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怎樣理解課題“月光啟蒙”?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更要把自己的體會、感受說出來。

C、藉助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字

為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多媒體課件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將學生與文字建立了必要的聯絡,使得學生更容易走近文字。歌謠要給學生切身的體會,要做到還真不容易。通過音訊的播放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那種“如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的聲音流淌出來,母親的嗓音就彷彿迴盪在我們的耳邊,學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讀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圖片的呈現也讓學生走進了那籬笆小院,而那“母親在如水的月色裡,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畫面對學生來說頗為抽象,看了圖之後,便會在腦海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形象。

3、感情朗讀

在學生暢談對文字的理解之後,我採用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作者“情動而辭發”我們“披文以入境、入情”,通過感情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讀中釋放自己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物我交融。

轉:精彩賞讀,豐富積累

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過引導學生賞讀精彩句段,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妙,進而積累語言,形成內化,教學才具有實效性。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在反覆誦讀中可以感受語言美、形象美、意蘊美、韻律美,在賞讀的同時,指導學生有選擇的背誦,豐富其語言積累。

合:傾訴表達,讀寫結合

葉聖陶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讀得多,讀得透,自然能促進寫;寫得多,寫得妙,自然能促進讀。讀與寫的互相滲透,應該成為我們語文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課文因表達的需要沒有寫完整,這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在處理教材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之上,有根據的進行補白。這節課教學中,學生在全面學習課文後,想象多年以後,面對年老的母親,我趴在她的膝前,會說些什麼呢?把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這不僅是學生情感在課堂中得到昇華並宣洩出來,也是在充分感悟課文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回顧的再理解。(視時間而定,如時間不夠,可在課外完成。)

作業佈置:(課外拓展,延伸閱讀)

語文學習僅靠書本是遠遠不夠的。有道是: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本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學生透過這扇窗,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本課的閱讀是個引子,課外推薦學生閱讀孫友田的其它作品,讓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