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聽課記錄

來源:才華庫 1.27W

聽課是一種對課堂進行仔細觀察的活動,它對於瞭解和認識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課堂上許許多多司空見慣的問題經由聽課者自覺的觀察,就可洞見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下面是《月光啟蒙》聽課記錄,請參考。

《月光啟蒙》聽課記錄

早就聽說過胡老師的名字,只是一直無緣聽到她的課。這次有機會在家門口聽到她的課,真是非常期待。前幾天先在電腦上查閱了一些她的資料,知道胡老師教過音樂,學過朗誦,當過節目主持人,我就想,胡老師的課堂必定激情飛揚,必定充溢詩情畫意。

果然,在今天這節《月光啟蒙》中,我們就看到了胡老師的詩意追求!正是胡老師對這一篇散文的詩意解讀,才把月夜、童謠、母愛、黃河文化、民間藝術這些籠統具象的概念揉為一體,隨同著胡老師的詩意抒懷,小朋友們一次次走進月夜,走進童謠,走進母愛,也走進了厚重濃郁的黃河民間文化中……

一、營造詩境,品賞月夜。在這節課中,胡老師緊緊抓住“童年的月夜永遠是美妙的”這一文中的關鍵詞句,採用多種方式展開講析和品讀。她採用迴環往旋式的一唱三嘆,把對課文主題的掌握和情感基調的詮釋一層層推向^***。胡老師首先用帶著深情的語言引出主題句“童年的月夜永遠是美妙的”,把文字疊印在背景為夜空湛藍,明月如輪的`課件裡,渲染了這月色朦朧的特定環境;接著讓學生直面文字自身,圈圈畫畫,細細品賞月夜之美,誦誦讀讀,理解感受這美妙的意境;然後胡老師用自身的詩一般的引導語引領學生從童謠歌謠中感受文字之美,不時回覆那一句“童年的月夜永遠是美妙的”,牽引學生的情感之脈與文字、與教師一起振動,此時的文字,已經成了胡老師著意要營造的文境、詩境了!

二、唱讀童謠,吟誦文化。歌謠童謠是詩化的民間藝術,是樸素的詩歌和善良的心靈的緊密交融,是憨厚的母親啟蒙小朋友的“芳香的音韻”、樸素的文字,是保守文化的厚重的積澱,也是胡老師在教學中要著意挖掘的文化資源。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的歌謠童謠,胡老師先後採用瞭如下的方式:1、引入溫州歌謠,讓學生初步感受民間歌謠的節奏與韻律;2、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使學生進入歌謠童謠所吟唱的情境之中;3、用黃河故道的民間曲調吟唱了課文中的“月亮出來亮堂堂……”的歌謠,聲情並茂,燃起學生吟唱歌謠的興味與激情;4、讓學生用自身感受到的方法和節奏吟唱,體悟自身心中的歌謠韻味。通過以上的方式,使學生彷彿真的走進那溶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親耳聆聽到母親那“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謠。我想,在這個不時迴旋著小朋友們清朗的誦讀吟唱的語文課堂上,我們是受到了深深的感染的,這也就意味著,胡老師著意要引領的詩化的目標是勝利的,她把小朋友們帶進了一個充溢著濃濃的民間藝術、保守文化的詩境之中了。

三、夯實語言,品味“啟蒙”。 胡老師的課給我的第三個感覺是夯實。在詩意的行走中一步一個腳印帶領著學生學習語言。我們來看胡老師在本課中運用字理解釋詞語“啟蒙”,並且強化了對生詞“籬笆、時辰、混沌、蓮花落”認讀,讀準輕聲和多音字,這一步走得相當得細緻。在帶領學生整體感知文字所敘述的大意時,胡老師引領小朋友們紮紮實實的從散文中牽引出“唱歌謠,唱童謠,講故事,猜謎語”的核心內容,然後引導學生調動語言能力把課文大意壓縮成一句話,再讀成兩個詞語“月光”“啟蒙”,提醒小朋友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文題“啟蒙”中。這樣的引導過程,正是我們的學生所需要的踏踏實實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在教學歌謠的時候,胡老師進一步扣住“啟蒙”一詞,引導讓學生吟誦“小紅孩,上南山……”、“小老鼠,上燈臺……”、“毛娃哭,住瓦屋……”“……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的歌謠,讓學生談談自身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以此來更深刻地感受“啟蒙”的含義,從字理到字義再到字韻,胡老師這教詞三步曲走得紮實走得有效!同時,胡老師對“黃河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的兩個“長”字的用詞的挖掘和探究,可謂細膩至極,“長”歌謠的“長”所蘊涵的生命意象在胡老師的深度解讀中躍然而出,相信這個“長”字的意象感會深深烙在這一個上課班級的每一個小朋友們心中。也在我們每一位聽課老師的心裡紮下了揣測語言,扣詞扣文的語文教學理念!

感謝胡老師帶給我們的精彩課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