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來源:才華庫 2.75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學習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習作者細緻的景物描寫的方法,掌握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的用法。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質疑,理解“滹沱河”的性格與“我”的性格成長的關係。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情景交融的情致,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深情。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1、文中的“我”被稱為“小滹沱河”的原因;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與“我”的性格成長的關係。

三、說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說教學步驟:

一、匯入:

今天帶領大家認識一個人。(投影)他身材高大,足有1.9米,“有一個不羈的靈魂” ,儘管一生遭受了很多的苦難:流亡、飢餓、受迫害、被捕、監禁、坐牢、受審判、勞動改造“,但“生命不停地自燃 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用筋骨還能飛奔一千里汗血馬 撲倒在生命的頂點 焚化成了一朵 雪花”,他離開家鄉56年,但家鄉的滹沱河邊高粱林幾乎伴隨了他一生,他就是牛漢。著名詩人、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有詩集《溫泉》(獲全國優秀詩集獎),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螢火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散文《滹沱河和我》

(過渡:開頭有這麼一句話“你這脾氣,真是個小滹沱河。” 滹沱河和“我”有什麼關係?“為甚麼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塊說?”我們深入到課文進行進一步的瞭解。 )

二、速讀思考 理清層次

思考:作者圍繞滹沱河寫了哪些事情?

明確:沉睡的滹沱河;咆哮的滹沱河

三、品讀思考

滹沱河是一條怎樣的河?我對滹沱河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交流明確答案

沉睡的滹沱河

想象中的滹沱河

我的心情:嚮往

2、“我”第一次見到的滹沱河----乾涸的滹沱河

[人/情] “我感到異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丟盡了我的臉了!我怎麼會像眼前這個喊不應打不醒的滹沱河?”(第4節)“……我懷著滿腔的悲傷向她們說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尋我那個失落的夢,在滹沱河那裡尋找我心中的滹沱河。”(第5節)

“灰灰的”、“無知無覺地”、“躺”、“盡是”等詞表現出了“我”的失望;

乾涸的滹沱河打破了“我”心中的神祕感,其實越失望,說明期望值越高,對滹沱河更關切。

3、姐姐口中的滹沱河——大水“說來就來”

我的心情:[恐懼]

[如]被“鎮住”、不吭聲、不僅手涼,心都涼了

4、第9節尾句“現在我才明白她們為什麼說我是個小滹沱河”,“我”是不是真的明白了?

[答]沒有完全明白,因為“我”還沒有親眼見過真正的滹沱河,只是間接瞭解了它的情況。

5、咆哮的滹沱河

氣勢巨集偉、野、難管束……

文中從哪些方面逐步體現了滹沱河的氣勢?

(從“我”與滹沱河的接觸入手進行分析,還要注意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聽滹沱河

[正面] “那滹沱河一會兒像是從深深的地下噴出來的;一會兒又覺得天空在打悶雷,像是從天上降落下來的。”

[側面] “它們的聲音被吞沒了”、“……平常誰的聲音我都能聽出來,此刻全分辨不出來”……

看滹沱河 (點選詞彙——“赫然”: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

問:劃出句中的動詞,並從“滹沱河”和“我”兩個角度去分析。

插入問題:上文有哪些句子也表現出了“我”想親眼見見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6、為什麼長輩們都說:“你這脾氣,真是個小滹沱河”?

因為“我”和滹沱河的脾性合一:野、難管束;(說來就來)

之前我們品讀了第三部分,領教了滹沱河的“野、難管束”,那“我”的“野、難管束”又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從文中找相關的描述)

7、分析加點字的含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析]這既說明了“我”對滹沱河的崇敬之情,也說明“我”認識滹沱河的過程也是“我”成長的過程。

8、品讀結尾:

為什麼說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我的本命河。”

——“我”與河脾性合一(野、難管束);它是故鄉的代表,我愛滹沱河,也熱愛這生我養我的故鄉。

——這裡的“很野,很難管束”是貶義褒用的,這其中還包含了無畏、勇敢,充滿銳氣的精神。[聯絡第一節] 課文對滹沱河的描寫,實際就是對自我的描寫。“我”的性格脾氣與滹沱河的脾性“合一”。 滹沱河是故鄉的極富特色的河,是故鄉的象徵。作者通過對滹沱河的描寫,寄託了對故鄉深深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融於對滹沱河的認識過程之中

老師總結:的結尾既是拓展,又是總結,也是抒情。

四、討論總結

1、情景交融

情——景(人——河)

[總]故鄉情思(單元主題)

2、前後呼應(請學生在文中尋找)

(五)作業

寫一段記憶中的故鄉的場景,字數兩百字

建議:運用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和修辭。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學校開展“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本人選擇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現就本課的有關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說文字

這篇文言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裡的一段話,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徵的描述,闡明瞭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了“天下為公”的思想。文章緊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為作者是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對人類美好的社會生活充滿了嚮往,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這就是作者描繪的“大同”社會。

國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為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學習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兩個概念。“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注重溫故知新,從學過的《桃花源記》一文理解新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東晉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讓人無限憧憬,那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實它只不過是《禮記》中“大同”社會的藝術再現。“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可以推知“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社會的關愛。

理清文章的思路對理解“大同”含義很關鍵,文章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然後從三個方面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最後總括並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個字。文短意豐,把人們追求和奮鬥千百年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齊,適合朗讀。

二、說思路

⒈說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背誦並默寫全文。

二是能力目標: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聯絡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是德育目標:《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⒉說重難點: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作為教學的重點

通過知識的遷移來突破學生對“大同”社會的理解。聯絡《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聯絡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⒊說教法:

一是朗讀法。教師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是探究創新法。設定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學過程

⒋說學法

一是指導朗讀。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③“不必為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④“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⑤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計劃文字朗讀10次。

二是指導運用教材和工具書處理字詞。即①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④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⑥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⑦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三是指導對文字的理解。文字的層次,即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四是指導理解什麼是大同思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等問題。

三、說過程

⒈匯入新課。(2分鐘)

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15分鐘)

一讀課文,聽一聽,朗讀節奏。⑴視訊朗讀,體會朗讀停頓。⑵教師範讀課,學生勾畫生字詞。⑶學生自讀,注意文中停頓。⑷學生朗讀,試著背誦。

二讀課文,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完成練習。

三讀課文,理一理文章層次。(第一層:總領全文。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第三層:總結全文)

四讀課文,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鐘)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鐘)

五讀課文,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5分鐘)

六讀課文,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3分鐘)

⒋七讀課文,體驗反思,互動釋疑。(7分鐘)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⒌總結儲存,課外延伸。在這個環節我選擇了《怪哉》一文與課文比較閱讀,期望藉此拓展學生的視野。不過這個環節我打算留給學生課外去落實。

⒍課堂小結。以此來激勵學生從小關注社會,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從軍事的角度我認為:戰場是瞬息萬變的,課堂也是瞬息萬變,因為是戰爭和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的學情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前提的,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調節學生學習的情緒,及時加以引導,再好的教學案需要是實戰檢驗才可以判定它的優劣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七年級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與成就。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藉助註解瞭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琅琅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並作簡要批註。

五、說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於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註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於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裡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覆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課文品析:

《好嘴楊巴》是選自人教版八下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有的是寫各地節日風俗,有的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本文則屬於後者。它講述的是兩位天津市井奇人楊七和楊巴的故事。小說開篇就點明瞭兩位主人公的奇特之處:他們倆個不是兄弟卻賽似兄弟,經營茶廠生意時,一個在內“悶頭製作”,一個“專管外場照應”,配合得宜,各得其所,硬是“把稀鬆平常的街頭小吃”鬧得比大買賣還紅火。第二段概說楊七手藝好,然後三、四兩段詳寫楊七製作茶湯的兩個絕活:一個是撒芝麻的技巧,盛半碗秫米麵後便撒一次芝麻,沏好後又撒一次芝麻,這樣喝到碗底都有香味;二是對芝麻的加工,炒和壓都有嚴格的要求,炒到焦黃而不糊,壓到粗細正好,不費嚼而又嚼頭。第五段筆鋒一轉以“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須得靠人“吹”,一個“吹”字轉入到對“好嘴”的描述,重點是通過一個故事中的一句話來展現這張好嘴。小說讓楊巴在情勢萬分危急的情形下艱難出場,要表現一張好嘴,作者卻惜墨如金,只讓他說了一次話,卻讓李大人明白黃渣子不是髒東西,是芝麻,化解了危機,又給李鴻章留足了面子……小說的結尾卻似一個矛盾,讓楊巴憑藉一張好嘴威名大震,卻讓楊七漸漸埋沒,實則是為了說明手藝人在舊時代複雜的權力關係中能夠存身立足的必要。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楊巴機敏、圓滑、精於世故的性格。小說情節由慢條斯理髮展到驟然緊張,最後趨於輕鬆詼諧。

教學創意:

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本文標題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後文的敘述和描寫均圍繞“好”字展開,所以整個教學活動也想從“好”字來匯入。本文情節較為簡單,內容較為淺顯,主要寫了楊七、楊巴、李鴻章三個人物,所以安排人物概說和複述故事兩個小環節以求對文章內容有整體的把握,而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好”字深層意義的挖掘上,放在對楊巴這張“好嘴”的正確理解與評價上。本文語言平淡,但人物形象卻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就此,可以讓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學一點寫人的技巧,主要安排的是讓學生選點賞析。本設計擬安排三個板塊的學習活動:概說複述“好”,探究評價“好”,賞析運用“好”。

教學設計

一、設疑匯入(有意製造認知上的矛盾,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教師先板書“好嘴”二字,然後問學生:“憑你的理解,什麼樣的嘴才稱得上是‘好嘴’?”並舉例說明。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比如發音洪亮的、話音美妙動人的、妙語連珠的、一語中的的、滔滔不絕的……在學生思維發散後教師要及時收束:但是,在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好嘴楊巴》的故事中,主人公楊巴卻只說了一次話,就被稱為“好嘴”,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文的學習。

二、開展好三個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一 概說複述“好”

1.積累四字短語

逢場作戲 八面玲瓏 看風使舵 左右逢源 饒有興味

孤陋寡聞 痛改前非 人情練達 機敏過人 威名大振

2.學生擇要訴說自己預習時蒐集到的有關資料,鍛鍊學生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幻燈片概要展示:

①關於作者馮驥才:1942年生於天津,當代作家,著作短篇小說《雕花菸斗》,小說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地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他做過一次長達10年的地毯式考察來搶救中國民間文化。

②關於《俗世奇人》:它描繪的是20世紀初天津底層市民和小生產者的生活,串聯起一個有關時代民俗的畫卷,俗、奇是其小說要領。

3.人物概說

從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楊巴、楊七、李鴻章中任選一個進行概說,建議學生按照“ 是一個 的人”這一句式來概說,先自己說,同位說,最後做全班交流,以求對小說中的人物有大致的瞭解。

4.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揣摩他的心理活動,儘量保持他說話的語言風格,用第一人稱來創造性的複述故事。先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以求對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小說的主要情節。

學習活動二 探究評價“好”

1.探究“好”

本文寫的是“好嘴”楊巴,文章共15小段,但一直到11段才讓“好嘴”說了一次話,就得到了嘉獎,並且在天津城威名大震。看來這話很有水平,讓學生來細細探究一下。

①讓學生找到“好嘴”楊巴所說的一次話,並指名學生大聲朗讀此句,然後全體學生再齊讀一遍。

② 試分析:“中堂大人息怒!(此句表態“俺錯了”)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 大人不記小人過(這是對大人的恭維,表現出高超的說話技巧,若記過就成為小人了),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態度特恭敬)。”

③為了降低探究的難度,可以提供幾個角度讓學生來探究。

如:說話的物件(不是一般人,官員們為了他的吃卻費心琢磨,可見其權大勢大)

說話的場面(大人把碗摔碎,茶湯撒了一地,大人犯怒,官員嚇懵,情勢萬分危急)

說話的難度(說是芝麻,這等於“罵中堂大人” 孤陋寡聞,連芝麻都不認識;說不是芝麻,“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髒東西”,自己要吃大虧,甚至會掉腦袋,真是左右為難。)

說話的措詞(前文明明說“內心早猜中大人以前沒喝過”,這兒卻說“不知道”;前文明明說中堂大人“不知道撒在浮頭的是芝麻”,這兒卻說“不愛吃”。這樣既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髒東西,又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一個“不知道”“不愛吃”,既沒說是芝麻,也沒說不是芝麻,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

說話的效果(短期:既讓大人明白,有給他留足面子,化險為夷,贏得嘉獎;長期:讓茶湯的生意紅火,威名大震。)

2.評價“好”【 可以與前面的人物概說揉在一起】

①課文讀到此,你認為楊巴又是一個怎樣的人?試從課文中找到一組詞語,進一步深入到對人物的理解,比人物概說的初步瞭解更深一層。

課文第一段寫到“一位細白精明,人稱楊八”,足見他細白精明。

“到了需要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時候,就更指著楊巴那張好嘴了”這裡的詞語除了“左右逢源”是中性詞以外,其他的詞語“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都應該是貶義詞。這裡足見楊巴“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的性格特點。

文章第12段寫到李中堂在楊巴說話之後的評價,“……這買茶湯的小子更是機敏過人……”,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文字,挖掘出楊巴機敏過人的性格特點。

②解讀“需要”

此時教師通過幻燈片出示“刷子李”中的一段話,幫助學生了解楊巴生存的環境。

幻燈片展示:“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著。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

以期達到讓學生明白是他在謀生過程中受到各方面的輕視、排斥,是想求得生存的一種需要。也正是這種需要練就了楊巴的好嘴。與其說是他們性格上的弱點,不如說是應對生存環境的特殊策略或智慧。

③【預設】根據情況可以安排學生探討小說令人深思的結尾段。

在好嘴與好手的較量中,好嘴的勝出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存智慧的重要。明確小說的深層主旨。

學習活動三 賞析運用“好”

本文的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來的呢的?這裡有怎樣的技巧?可以讓學生選點賞析、交流,以期達到學習和使用這些寫作手法的目的。(最能表現性格特點的句子多誦讀,要讀出人物的個性特點)

烘托:(用楊七的好手藝來烘托楊巴)

對比:(當官的一個比一個糊塗←→這就透出楊巴的明白;在場所有人摸不著頭腦。茶湯不愛吃,反倒獎巨銀……←→心裡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

間接描寫:(從李中堂大人的視角對楊巴的評判:……人性練達,生意場上,心靈嘴巧。這賣茶湯的小子更是機敏過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錯把芝麻當做髒土,而三兩句話,既叫自己明白,又給自己面子。這聰明在眼前的府縣道臺中間是絕沒有的,於是對楊巴心生喜歡……)

人物描寫的方法:(個性化的語言,如“不知者當無罪!雖然我不喜歡吃碎芝麻(他也順坡下了),但你的茶湯名滿津門,也該嘉獎!來人呀,賞銀一百兩!表現了李中堂的官氣十足;“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表現的是心驚膽戰的畢恭畢敬的小人物。個性鮮明的動作,如“李中堂正要嚐嚐這津門名品,手指尖將碰碗邊,目光一落碗中,眉頭忽地一皺,面上頓起陰雲,猛然甩手“啪”地將一碗茶湯打落在地,碎瓷亂飛,茶湯潑了一地”……楊巴趴在地上,一個勁兒地叩頭謝恩……。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如“倘若說這是芝麻,不是髒東西,不等於罵中堂大人孤陋寡聞,沒有見識嗎?倘若不加解釋,不又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髒東西?說不說,都是要挨一頓臭揍,然後砸飯碗子。而眼下頂要緊的,是不能叫李中堂開口說那是髒東西。大人說話,不能改口。必須趕緊想轍,搶在前頭說。”)

三、小結後推薦閱讀

有人說,俗就是人加上谷,俗世就是五穀雜糧。楊巴叩頭如山響,響起的就是這個俗音......

有人說,俗就是真實,就是生活的現實,毫無浪漫可言,但卻飽含生活的辛酸。推薦學生閱讀《俗世奇人刷子李》等篇章,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俗世中的奇人。

點評:

本教學設計優點很多,如:

1.教學內容厚實,能力的訓練點在課文概說上。

2.教學思路清晰,表現在有整體的感知,有內容的選點賞析等,並且在每一個設計中都對教學設計的意圖進行說明等。

引發的思考:

1.課文賞析的短文要千字文,要選出文章的波瀾,表現人物的手法是哪些?要選出一個點或多個點來賞析,如一個美點等,而本設計中的課文賞析側重於對內容的介紹。

2.教學內容相對較多,可以根據課堂時間,對有些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或去掉最後一個活動。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學習本文,不僅讓我們瞭解民間蘊藏的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澱,更讓我們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本文語言典雅、蘊藉,但又很平易,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與態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風;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語言,感受民風、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民風、民俗,體會作者的情感。

說教法

情景匯入法 合作探究法

說學法

自主學習法 誦讀品味法 創造性學習法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播放多媒體電視廣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長深情的聲音,讓我們產生很多美好的聯想。

這則廣告的創意就來自民間的吆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蕭乾的《吆喝》,去聆聽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對吆喝懷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匯入,點題並激發學生興趣。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藉助資料介紹作者。

2、學生藉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此環節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教師補充為輔。

二、走進吆喝,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老師依次出示以下問題:

1、 邊聽邊圈點勾畫出文章介紹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聲?

2、 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這些繁雜的吆喝聲的?

生反饋、師總結:本文按從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介紹北京林林總總的吆喝聲,這種組織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聽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三、賞讀吆喝,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過渡:如此豐富的吆喝聲,哪些是你最欣賞的?

1、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吆喝聲,說說為什麼喜歡並試著模仿表演。

在學生品評的基礎上,師總結: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手法多樣,貼切生動,比喻、擬人、誇張,寫形、寫色、寫味兒,還有詩般的韻律,音樂的美感,京味兒的`唱腔,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

學生自選例子品評並模仿的過程會考察學生對吆喝這種民俗的理解情況,並以表演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過渡:調動我們的聯想和想象,看看這一聲聲的美妙的吆喝把我們帶回了什麼時代,看到了什麼樣的場景,又是什麼樣的人民組成了這樣的場景呢?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讀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麼樣的景象?

熱鬧的街巷,豐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場景。

(2)這樣的場景中的人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純樸的、善良的、樂觀的、熱情的、也有不勞而獲的,虛假的

(3)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從哪裡看的出來?

吞小金魚、留著鼻涕吃烤白薯,嚇個大馬趴……

(4)這些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髮言,談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師點撥後總結:作者在描寫中流露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裡行間。同時讚揚了老北京人熱情樂觀的生活態度,自信豁達的人生境界,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達了作者這種民俗文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通過以上環節,解決難點:感受民俗、民風,體會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現在的吆喝聲基本都被鋪天蓋地的廣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說,在大眾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 吆喝還有什麼作用?請你具體說說。你更喜歡吆喝還是廣告?為什麼?

教師總結:其實,不僅北京有吆喝,我國各地都有。而且由於各地語言、風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現在,這種口頭廣告正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吆喝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應注意搶救。

通過以上環節,拓展延伸,完成目標3。

五、結語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用來評價《吆喝》一文再恰當不過。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律,是一種應當被記載在史冊中的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將深深地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六、作業

1.自己為一種商品創造一則吆喝廣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老師們,我說課的題目是:《臺階》,選自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法、說教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設想:《臺階》是一篇自讀文章,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作者塑造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父親”形象,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於拼搏的精神。因此,本節課緊扣小說的三要素,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

2、教學目標簡介: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認知目標: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聯絡生活,敢於發表自己見解和認識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和態度目標:

(1)學習文中父親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

(2)深入瞭解、認識自己的父親,理解父親。

3、重點難點分析。教學重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寫法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說學法:

《臺階》是一篇立意新穎,情節樸素感人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別本文蘊涵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堂課適合於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三、說教法與手段:

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這節課,教師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通過相互討論,分工協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並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的。

2.“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3.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有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學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師無法瞭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我校的學情是: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極差,教師要加強督促。4.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圖書館,網際網路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3分鐘(背景音樂《愚公移山》)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此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樂《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二)整體感知:8分鐘(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再讓學生配樂朗誦,要求學生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圈點法找出文中關鍵詞句,能複述故事情節,把握小說結構。(設計意圖:①符合我校的校情,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督促部分不自覺的學生。②通過複述故事,學生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③複述故事,也訓練了學生快速閱讀、勾畫圈點法閱讀以及培養學生資訊篩選和概括能力。)

(三)小組討論、合作探究:(10分鐘)

提問:讓學生勾畫出父親的模樣,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描寫父親的語句,說說使你感動的原因。以“父親是一個……的人”為話題完成。學生各抒其見,教師小結: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在後代的眼裡,顯得比較卑微的、胸無大志。但骨子卻那麼要強、有志氣、不甘落後、有長遠目標,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他們身上的品質和美德讓我們震撼感動。(設計意圖:①讓學生篩選資訊,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②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③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

(四)全班協作,質疑解惑:(15分鐘)

默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提出疑難問題,全班交流。如提問:1.為什麼“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2.父親為造新屋,可謂終年辛苦、異常艱難,十分感人,可是作者卻在臺階上用了那麼多筆墨,這是為什麼?3.父親為了造出像人家一樣有高臺階的新屋,也叫人羨慕,競花了大半輩子去準備,才蓋起有高臺階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親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父親這樣做,值得嗎?(設計意圖:①這個環節有學生自己把握,教師適當引導,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質疑討論中鞏固、強化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②教師引領學生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③掌握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寫法。)

(五)拓展遷移:(4分鐘)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回憶自己的父親,抓住父親的特點,仿寫一句話。(設計意圖:①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完成對父親的解讀。②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拓展和寫作能力。)

(六)師生小結:(2分鐘)

學生自主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予以肯定和補充。(設計意圖:發揮學生的自動性,真正體現學有所長。)

(七)作業設定:(1分鐘)

寫篇週記,展示自己眼中的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理解。(設計意圖:把課本與生活聯絡起來,用寫作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認識自己的父親,理解父親。)

五、板書設計:

臺階--李森祥

新屋--(有地位、受尊重)

臺階(線索)

要強--老實厚道--愚公移山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

老屋(貧窮、地位低)

(設計意圖:①體現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②直觀表現文中父親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③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