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觀察水》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3.22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科學《觀察水》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科學《觀察水》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2課《觀察水》。

教材簡析,本課與《生命離不開水》、《家鄉的水資源》《地球上的水》共同組成生命之源——水這一單元。本課在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水的一些性質。首先通過對一杯水的觀察,讓學生描述水,並能鑑別六種液體;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方塘在水中的變化,發現水能溶解一些物體;最後引導學生觀察水中紙巾變化和硬幣上杯口上水錶面的變化,從而瞭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課時安排二課時,根據實際情況,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體作為另外一深時的教學內容。本課的中點是我定位為:讓學生經歷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的探究過程,並體驗樂趣;難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要根據科學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需要,從情感、知識、等方面制訂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能力方面:學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能區分什麼是假改,什麼是事實。

情感方面:在探究過程中,能探究過程中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喜歡研究與水有關的現象,願意與同學交流看法。

知識方面:瞭解水能產生細水現象,瞭解水的表面張力。

二、說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學生夥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自已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作如下思考:

直觀教學,依據本課教學思路,聯絡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分組實驗和(實物展示)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充分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感受獲得。

情境教學從兒童身邊自然事物,生活中關於水一些有趣的現象,開始探究活動,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營造科學探究的學習情境,倡導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拓學習活動,在探究中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強調主動參與,小組合作,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參與或探究活動,促使學生自行獲取資訊,讓學生自已找水喝。

繼續運用觀察分析,總結等方法。

三、說教程式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噴水實驗器材,各種液體、硬幣、餐巾紙、滴管、回形針等。本課堂的教學力圖體現基於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下,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將以往“個體戶”式的單向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小組活動,並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根據教材教學物件分析,教學目標等回來採用如下教學流程。

1、情爾尋入,利用噴水實驗,刺激學生感官,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讓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對水的探究慾望。

2、交流已有儲備,出示一杯水提問“水是一種怎樣的一種物體?”喚醒學生對水的已有認識;通過“找水遊戲”,讓學生從六種液體中鑑別出水,這是對已有的知識的一次綜合運用,並且辨析找水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建立科學的鑑別液體的方法“看聞嘗”。通“過讓學生說一些生活中關於水的一些有趣現象”這一設計,讓學生從已有的儲備中檢索並提取出生活中的有關水的現象,滲透了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每一樣事物,關察生活這一思想,並且教學也是從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現象,進入了另一個環節,體現了新課程探究從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的思想。

3、探究交流,首先是對毛細現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紅墨水的水,讓學生想辦法讓水往高爬,一來是發散學生的思維,二來是為毛細現象的特徵出現,作鋪墊,當學生一時想不到讓水自已往上爬時,教師適時出示餐巾紙,有了抓手,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被喚醒,辦法有了,都並沒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陳列給學生,體現給學生的思維和自由。這一實驗結束後,學生提出“水為什麼會往上爬”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分析與交流,並且辯析一此原因,儘量讓學生能找到餐巾紙中有小孔和縫隙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麼辦,(結合課)這裡就牽涉到“對一個問題探索到什麼程度才停止?”的問題,我們都希望學生能針對某一問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進行螺旋式的、順暢的探究,最終找到原因,圓滿完成,但有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認為不必急於讓學生強行記住這一概念,日後適當的時候,學生會明白這一道理的,我認為只要學生根據現象亂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這一探究過程能給學生留下痕跡就可以了。其次是對“水”表面張力的探究,共兩個實驗,硬幣裝水和滿的水杯中加回形針,都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並由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然後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這兩個實驗之前充分讓學生進行猜測,作出假設,通過列數字的方式,讓假設和事實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震撼學生的心靈,關於水的表面張力在腦中刻下永久的痕跡,水的表面張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樂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學知識方面我認為是次要的,只要學生能觀察到水面發生了變化,水面鼓了起來就可以了,至於表面張力這一概念我認為不一定要揭示。我認為“一節課下來教師不一定給學生一個肯定的、標籤式的結論”,這也是一種“留白藝術”,希望所課堂上引發的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

4、歸納總結,讓學生談收穫,談感受,也主要是側重於情感態度價觀方面,再讓學生提出觀察研究的關於水的問題,讓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當然,這只不過是我的單相思,課例沒出好,只會與這裡,說課以及課堂中有很多問題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給我指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