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與平行》的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42W

《垂直與平行》是學生在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位置關係。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垂直與平行》的說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垂直與平行》的說課稿

《垂直與平行》的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後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是在學習了單一的直線知識後,開始學習兩條直線間的關係,為以後學習複雜的幾何圖形打下基礎。

從學生思維角度看,垂直與平行這些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由於學生生活的侷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較困難;由於年齡特點的原因,學生空間想像力不強,想像理解區域性不想交,但延長後相交有一定的難度;還有學生年齡尚小,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導致他們不能正確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質;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物件的特徵,而垂線與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幫助他們解決。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本節課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

2、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別要注意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可以相交現象的理解。教學難點是: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質屬性。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年年齡特徵,我選用了歸納法、比較法和觀察分析法。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情狀況,結合數學知識的生成特點,設計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分類比較法和觀察發現法。即先讓學生想像在一個平面上有兩條直線,並記下它們的位置,找出一些有代表性進行分類比較,得出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不相交”和“相交”兩種情況,然後帶領學生逐一進行研究和學習。這樣既體現了知識的邏輯性,有照顧到了學生的特點。在每學習一種位置關係後,便讓學生舉出身邊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以加深學生的映像。最後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增加課堂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得出兩個結果:同時平行(或垂直)於一條直線的兩直線平行。

四、說教學設計

(一)發揮想像,創設情境

教師首先說明本節課的地位及目標,即我們在前面學習了直線、射線及線段的有關知識,本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與直線有關的知識——研究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

關於歸納分類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素材,我採取了從學生中來的方法。讓學生拿出一張白紙放在桌面上,閉上眼睛,展開想像,想像這張紙不斷變大,紙上出現了兩條直線,然後睜開眼睛畫下這兩條直線,這樣做即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又為下面的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分類提供了素材,因為素材是來自於學生自己的,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一環節中,重點要分析清楚區域性不相交,但延長後相交的例子,當學生把這樣的兩條直線分到不相交這一類時,教師應安排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兩條直線延長,並指出因為直線可以兩端無限延長,所以我們這麼做是可行的。在學生分析歸納的基礎之上,得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分為不相交與相交兩種情況。同時我們還可以問一問學生,我們能不能畫出第三種情況。

(二)逐一研究、認清概念

在學生對自己提供的素材進行分類的基礎之上,得出了兩直線位置關係的兩種情況,然後告訴學生,下面我們來一一對這兩種情況進行研究,先研究不相交的,教師給出平等的定義,並告訴學生,要注意定義適用的範圍、滿足的條件,這也是以後學生概念應注意的問題。這裡對於在同一平面內,學生理解起來會很困難,我是提前做好了一個長方體的盒子,在盒子的不同平面上畫兩條直線,讓學生觀察它們能不能相交,叫不叫平行。還指出不相交是永不相交,不論把直線怎樣延長,它們都不會相交;平行是研究的直線的位置關係,兩條距離相等的曲線不能叫平等。接著讓學生觀察舉例。

講完了平行之後,引導學生,我們再來研究第二種情況,兩直線相交的,讓學生觀察兩直線相交構成了幾個角,並觀察角的大小,得出在兩直線相交的情況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即所成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然後引出垂直與垂足的定義,並上學生舉例。

(三)動手操作,加深理解

在讓學生完成了課本讓練習中的第一題後,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木棒,擺一擺,先擺同時平行於一條直線的兩直線,觀察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再擺同時垂直的。這裡要注意語言的表述及指代清楚。

(四)運用概念、鞏固拓展

課後我佈置了找平行和垂直的作業,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垂直與平行》的說課稿(2)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上冊的56頁到57頁《垂直與平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將這一課時分成兩課時來講。下面,我將重點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新數學課程標準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垂直與平行”就屬於“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它是學生在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位置關係。正確認識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學生今後學習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知識的基礎。同時,它也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畫、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平行的現象。

2、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一種位置關係,初步認識平行線。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學難點是:相交現象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為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發現法、設疑誘導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獲得知識。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等等。讓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感知兩條直線之間的平行位置關係。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新課標賦予的教學任務,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一)、我先來說說第一個教學環節:展開想象,畫圖感受。

複習匯入,問同學們:直線的特點,直線兩端無限延長的特點。咱們今天就來研究和直線有關的知識。讓學生們拿出準備的空白紙,任意畫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可能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學生先想象,然後睜開眼睛把想象的兩條直線畫在紙上。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由舊引新,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同時可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下面我來說說教學過程的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先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可能會出現一下幾種情況:(貼黑板上)讓學生進行分類,並說明分類的標準接著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分類方法和結果,老師根據學生的意見適時調整圖形的位置,並說明兩條直線交叉了,在數學上成為“相交”。

然後引導學生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進行分類。重點引導“快要相交”的那一類情況,通過交流讓學生達到共識: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可以分為“相交”和“不相交”兩類。(板書:相交、不相交)

(設計意圖:這裡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逐步達成分類共識,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這些垂直和平行的概念特徵,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創造了條件)

三)、下面我來說說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討論交流、構建新知。

先讓同學們讀一讀平行的定義,並小組討論,找出平行定義中的關鍵詞語?學生可能會說書上標出紅色詞語的平行線和互相平行。然後老師做出補充。三個關鍵條件:同一平面、不相交、兩條直線。學生可能會不明白“同一平面”、“互相平行”這些詞語。我會重點講解定義中“同一平面”、“互相平行”“不相交”。

緊接著揭示課題:剛才我們研究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一種位置關係:平行。

四)、教學過程的第四個環節是:解釋應用,深化理解第一題:仔細選一選。

課件上展示幾對線,讓同學們指出其中相互平行的有哪些,並說明理由(這裡講一下,為什麼將平行與垂直分開講,我發現有的同學會判斷,但是說不出理由,所以這裡花時間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重點跟平行概念中的三個關鍵詞對應。如果養成好的習慣,那麼垂直和畫垂線也能合併成一課時講,這節課主要是重點培養學生們的思維習慣,你判斷一個題,你必須和概念定義聯絡起來,不要無理由的下結論。)第二題:小法官,判斷題

這一題也主要針對平行的概念的認識,一定要將概念理解透。

第三題:生活中的數學

出示一些貼近生活的圖片,讓同學們找出平行。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加強對本課概念的認識,同時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表述以前的問題,能夠用所學的知識描述具體的圖形中線的位置)

五、課堂小結

讓同學們說一說今天學到了什麼?說說生活中的平行。課件演示欣賞生活中的平行。

總之,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題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力求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垂直與平行》的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新數學課程標準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垂直與平行”就屬於“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它是學生在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位置關係。正確認識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學生今後學習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知識的基礎。同時,它也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重點: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難點:相交現象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於以上理念:在本節課的教法選擇上,我注重體現以下幾點:

①引導學生採取“觀察、想象、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②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活動。

③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動手實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課時的學法指導上,我將讓學生在感知想象、實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進而使他們在交流中充分體驗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本課時教學我將分以下五個環節完成。

①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②探索比較,掌握特徵;

③練習鞏固,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

④拓展延伸,發展空間觀念。

⑤全課小結。

我先來談談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這一環節,我從“掉在地上的兩支鉛筆會出現哪幾種位置關係”入手,不僅向學生解釋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掉在地上的兩支鉛筆還可能是怎樣子”的問題,調動起了學生的經驗儲備,進而讓學生初步感知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另外兩支鉛筆掉在地上,還可能一支落在桌子上,一支落在地上,這也為學生理解“同一平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二環節:探索比較,掌握特徵(這是教學的重點,我分兩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觀察分類,瞭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徵。

第一步:展示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

第二步:自主分類

這一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交流的過程中達分類的共識,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交流、辨析、求證的過程中順其自然的發現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

第二層次: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第一步:揭示平行的概念

第二步:揭示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理解同一平面的含義,完善概念。

讓學生在充分觀察、想象、驗證、自學提問的學習過程中,深刻體驗平行與垂直的特徵,深刻理解了同一平面的含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自學的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察。

第三環節:練習鞏固,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

①判斷下面各組直線的位置關係:

②課件出示漢字平行的“平”和垂直的“垂”,通過仔細觀察讓學生髮現漢字中的互相平行與垂直的現

③找找幾何圖形中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④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現象

先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現象,接著教師課件演

示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現象。如:鐵軌、雙槓、單槓、門樑、腳手架、圍旗旗盤等,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樂趣。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發展空間觀念

通過動手擺一擺這樣較為開放的習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思考中進一步理解新知,完善知識的建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

在小結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強調:不能孤立地說某一條直線是平行線或垂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