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你的作文帶有真情實感

來源:才華庫 2.73W

真情實感是作文的魅力所在,價值所在;弄虛作假是作文的大忌。從作文教學的發展趨勢看,對作文的真情實感的要求必定會進一步加強,特別是記敘性作文。那麼,考場作文中如何才能表達真情實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如何才能讓你的作文帶有真情實感。

如何才能讓你的作文帶有真情實感

(1)述親身經歷

寫作需要生活,越是親身經歷過、體驗過的生活,寫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實,越感動人。在構思過程中,我們要儘量從自己經歷的生活中篩選素材。作為中學生,生活經歷也許並不算豐富,但只要認真回憶和篩選,再進行適當的加工和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體的材料,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我發現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優秀會考作文,作者寫的就是自己親眼所見的情景:小時候,為了不讓我一個人孤零零呆在家裡,父親將兩條毛巾平鋪在裝滿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擔挑著我,在泥濘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當時的父親,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裡是數一數二的壯漢子;如今,父親原先那嘹亮清脆的號子聲已失去昔日的雄壯,隱約間還夾雜著幾絲沙啞,原先油亮的黑髮現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紅潤的面龐在已漸漸變得土黃,原先筆直的腰桿也略顯彎曲……由於都是親眼所見,印象特別深刻,寫出來就有真情實感。

(2)多細節描寫

真情實感離不開生動的、典型的細節,細節的多少和真實與否,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體驗程度,也直接關係到文章的真情實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籠統的、概括的敘述,即使是親身經歷過的,也往往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細節不細,這個不細,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歡童年的竹林》是荊州市的優秀會考作文,之所以說它有真情實感,就是因為它有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勁一搖,嘩啦一聲,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飄落下來,灑到我的脖子裡,涼絲絲的,滋潤我咯咯的笑聲。又如:有時,我們從家裡偷出繩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鞦韆。搖啊,蕩啊,從鞦韆底下,搖出我心中的歌。這些細節,不但真實,而且寫得也富有詩意。

(3)明人事要素

具體和真實是一對孿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實感,就必須寫得具體。雖不能說凡具體就一定真實,但一般而言,具體的敘述往往更能讓人信以為真。你簡單地說某地發生一件搶劫案,聽者不一定會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說,把搶劫的時間、地點、受害人的單位或姓名及被搶劫的數量都說出來了,那別人就會相信。在作文過程中,要儘量寫清楚相關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單位、姓名、年齡、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經過、結果等。《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會考優秀作文,第一段是這樣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著《簡·愛》,心無旁騖。忽然不知誰傳來訊息:明天要體檢了!體檢?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聽:測些什麼?同桌不以為然地說:身高、體重,這些都免不了唄。啊,我心裡發虛,低頭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個兒,聽著後排那兩個瘦如麻桿、身材苗條的女生半真半假對自己的身段作著自我批評,真是欲哭無淚。這個開頭,把什麼人、正在幹什麼、發生了什麼、問些什麼、想些什麼等,都通過對話介紹出來了。因而,給人真實的感覺。

(4)用生活語言

作文是用語言記錄生活。作文雖然要對生活進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須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儘量有生活氣息。用生活語言,就是要正確和準確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樣的就寫成怎樣的,不要走樣,不要變味。《我喜歡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擬聲詞,仔細體味,你就會發現用得非常準確,如嘩嘩形容搖竹的聲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飄落的聲音;用咯咯表示我們童年快樂時的笑聲;用沙沙沙表示風吹竹林時的響聲……作者把生活中確實如此的聲音準確地搬進了文章之中,讓人讀後自然就覺得親切感人。用生活語言,還要特別注意人物語言,什麼樣的人物說什麼樣的話,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語言結構和常用詞彙,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會有這樣的詞。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據人物的身份、年齡、文化程度和性格特點等來寫,儘量寫出個性。

(5)露潛在意識

潛在意識,也叫潛意識,指的是人的深層意識,它與淺意識和表層意識相對,它是人最質樸、最本質的心理活動。之所以稱潛,是因為它隱藏於思維的'底層,不經意袒露出來。人類生活是自然界中最為複雜的現象,有許多人,在許多場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說,不便說,或者不該說,不敢說,有時是為了禮貌,有時是為了工作需要,有時是為了自我保護,想到的而沒有說出來的話就是潛意識。每一個人都有潛在意識,而且要比淺意識活躍和豐富,但在作文時,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潛意識的往往是那些與心相違的淺意識,這樣寫出來的作文,當然就沒有真情實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實感,最好大膽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潛意識,心裡是怎樣想的,就怎樣寫。《為自己喝彩》的後半部分有這樣幾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鏡前細細地端詳自己。不!我不要這張苦大仇深的臉,我擁有別人沒有的優點,我上進、奮發、勇敢,知識填高了我,我有什麼好自卑的呢?這幾句話,一般人是不會公開對人說的,但作者把它寫了出來。心裡想的就是這樣,寫出來當然就有了真情實感。

(6)擬相應情景

作文要儘量寫自己經歷過的事,但有時,從自己的經歷中找不到恰當的材料,有時,必須對自己經歷過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換句話說,作文中的事並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經歷過的。這能不能給人真情實感呢?應該說,虛構也能做到有真情實感,關鍵是要注意這兩點:一是這種事,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但現實生活中必定會有,別人肯定經歷過;二是要模擬相應生活情景,把自己置於其中,仔細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個時間、那個場所,遇到那樣的事會怎麼樣呢?如果寫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麼,就不妨藉助自己的外公或爺爺,從他們平時的表現中想一想:假如爺爺在遇到這種事時會怎麼對待?如果所寫的是中年婦女,那不妨藉助自己的母親或鄰居的大嬸,根據母親等平時的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想一想:她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模擬生活情景,轉換人物角色,能使虛構的文章多一點真情實感。

【拓展內容】

如何讓學生作文寫出真情實感

一、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葉聖陶說:“寫作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章。”葉聖陶先生還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葉聖陶先生的話形象地說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係。我們要抓住作文訓練這個“流”,就必須從生活這個“源”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所以,要想學生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就必須教會學生面向社會,關注生活,要以飽滿的熱情和自己獨特的眼光與視角去觀察周圍的客觀事物,並建立感情,再將這感情融進寫作中,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樣寫出的文章就不愁沒有感情,沒有感染力。

生活的每一天都會發生許多事,當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甚至有些事看起來很平淡不起眼,如果我們不去用心品味,也許過去了它全然不留一點痕跡,導致作文時提筆便覺無事可寫、無話可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做一個有心人,用心去感悟生活。凡事都仔細琢磨品味一下,經常與身邊的親人、朋友、教師、同學等進行換位思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看待事物,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為了讓學生能從生活中收集寫作素材,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筆者從七年級開始就要求每個學生寫週記,週記的內容一定要從生活中選材,有教師命題,也可讓學生自由發揮,寫本週中印象最深的事情。經過三年不間斷的訓練,批閱每週的週記成了筆者期盼的一件樂事,因為學生作品中已顯露其真性情,吐露其真感情了,個別語文基礎好的同學已嘗試稚嫩的小說創作了。每次佈置週記,筆者都精心選題,關注學生生活及內心感受,力求每次週記都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實踐證明,從生活中選材,讓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寫實感,學生才會願意寫作,熱愛寫作,讓寫作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學生學習做人的一種歷練。

當然,要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好文章,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勤思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們的寫作教學也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才能讓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筆者認為,我們的寫作教學只有讓學生把握住表達真情實感這一底線,才能讓寫作真正成為學生豐富情感、審視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手段。

二、寫作技巧的培養

有了可寫的生活素材之後,要想寫出洋溢著真情實感的好文章的關鍵還在於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對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加工材料的方法有很多,

第一,要合理地運用事件,去粗取精,選擇事例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環節作為重點來詳寫,次要一點的環節略寫,與中心無關的乾脆不寫。文字的功夫在於精而不在於多,不能隨意地堆砌材料,所以要大膽取捨,無用而多餘的筆墨要刪之毫不留情。

第二,要適當地鋪墊和渲染。一件相同的事如果發生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背景下,往往會有不同的結果,寫作效果可能會大相徑庭。這就需要我們為事件創設必要的前提或環境。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父親買橘子的情節之所以催人淚下,是因為作者把這一細節放在家裡連遭不幸的背景之下來刻畫的,父親那深深的舐犢之情便躍然紙上。在成功鋪墊的同時,別忘記了恰當的景物描寫往往能渲染氣氛,巧妙地烘托人物的心理。

第三,綜合運用各種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一定是有血有肉的,他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個體,要讓他自己在讀者面前充分的展示。

通過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諸多方面,讓讀者感受到一個栩栩如生的血肉豐滿的形象。當然,描寫時要力求抓住人物的特徵,表現其鮮明的個性,有個性才有生命力。

我們在作文評講時,通常也會讀一些優秀的或認為有某方面典型問題的學生作品。試問我們在讀學生作品時是否尊重了學生的個人意願。筆者總是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作品,不管水平如何,畢竟是學生辛勤勞動的付出。

三、鼓勵和肯定學生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

素材和技巧都具備後,作為教師要做的就是多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哪怕他只有一句話或一個詞值得你去讀,我們也應該從欣賞他的那句話、那個詞開始評價。在評價時千萬不要對學生的人格作評價,我們應該去尊重每一個孩子,欣賞每一個孩子,輕輕地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作為教師,我們不應禁錮學生的思維,而應逐步引導學生“寫自得之見”,“抒自然之情”。寫作理應是對學生自我感悟、自主表達、自我展現等願望的滿足,只有讓學生融入自由、開放、寬鬆的寫作氛圍之中,才能夠指導學生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同樣的話題,同樣的材料,一個人給自己、給他人送來的是樂觀的陽光,而另一個人給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卻是悲觀的烏雲。這兩種情況其實就是我們在作文中表達心中情感時出現的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真實”。後一種“真實”是一種消極的真實,是我們不值得提倡和鼓勵的“真實”。因為作文是一種有責任的行為,它不僅要對我們自己的心靈成長負責,也更要對別人的心靈愉悅負責。

真情實感是好文章的重要標準之一。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否則,就猶如剪綵為花,刻紙為葉,儘管精緻,卻缺乏生命活力。如果學生在寫作時缺乏真情實感,就只能從主觀上拔高題意,表決心、談志願;或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滿紙苦悶、彷徨、傷感;或是感情冷漠,調侃一切;或是胡編亂造,博人歡心。

真情實感可以使學生感動,感動的過程是心靈淨化的過程。如果學生經常處於感動之中,他們身上真、善、美的種子就會發芽、開花、結果。

在作文課上,筆者經常鼓勵學生寫真事,抒真情,大膽表現自我。現在,筆者所教的學生已經基本上杜絕了抄作文選,說套話、假話等現象。大家在作文中暢所欲言,一吐為快。學生寫出了“我是超人”的趣事,寫出了“惱人的家長會”的憾事,也寫出了“我要自由”的真情,寫出了“假如可以不做作業”的實感。學生不斷地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觀察、體驗、感受,不斷地用自己的心寫出了自己的童趣,用自己的文筆寫出了自己的心靈,寫出了許許多多真實感人的好作文。

作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抒寫對心靈的感受。而怎樣把心靈的感受既表達得痛快淋漓,又適當有度,這裡面其實有一對看似對立的法則:寫進去,走出來。所謂“寫進去”,無非兩方面:

一是寫真寫實,即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得真實,讓人可信,從而引起人的共鳴;

二是寫深寫透,即把情感的最深處表達出來,不僅要獲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這樣看來,做到“寫進去”,其實就是提倡我們用心作文。作文寫不進去,就給人以假的感覺,再好的生活,再好的情感也只是一紙膚淺的漢字而已。

為什麼又要“走出來”呢?因為,作文是心靈的產物,既是生活的發言人,也是生活的嚮導。所以,我們的作文可以是“心情簿”,但千萬不能成為“牢騷簿”。不論什麼樣的事情,不論什麼樣的情感,我們最終都該有一個正確的、客觀的判斷,把這種經過正確判斷後的情感表達在作文中,給自己、給他人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感染和引導,這才是我們始終不渝的追求。這種既讓情感“寫進去”,又讓自己“走出來”的作文,才是心靈的作文,是文字的陽光。

因此,要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就應該多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給予學生寫作心靈的自由,肯定他們在文章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提倡有創意的表達,強調寫作習慣、寫作素養和寫作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熱愛寫作,並且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