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集錦五篇

來源:才華庫 8.19K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集錦五篇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早晨起來,和平日一樣開啟窗子,濃重的溼氣撲面而來。我趕忙關上窗戶,說真的寧可不透氣,我也不想讓乾燥的屋子變得溼唧唧的。居住南方的那些日子,受夠了肆虐的潮溼,那種生活經驗,會使你感恩北方的疏朗和寒冷。南方的冬天是溼冷的,夏天是溼熱的。春和秋在你還沒回過神的時候就倏忽而逝。

我知道自己是個頑固堅守的人。但是,橘生北方則為枳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下樓走進細雨裡,院子近處綠樹和紅的白的花,全都溼重在枝頭上,稍遠的地方竟是煙雨迷濛,模糊一片。沒有鳥鳴,只有遠處不知道因為喜或悲燃放的爆竹在悶悶的響起。忽而想起還有兩天就是清明瞭。清明的雨不可能是從唐朝一直下到現在吧。

關於清明,似乎也有上墳的記憶,但那應該不是清明節的掃墓,因為記得很清楚,那是要扯哭聲的。清明節只是灑掃,不要求扯哭聲的。

那是與父親還有弟弟一起去的爺爺墳地。爺爺一直很孤單,活著的時候,一個人鑽在深溝裡給隊上放羊,一放放了好些年。死了,也是一個人被按要求埋在了遠離村莊的地方。

父親帶著我們跪在爺爺的墳前,紙點著了之後,父親就哭起來。在鄉下,哭亡者的時候,得一聲大或是一聲孃的叫著哭,女的還會絮叨點別的內容,比如:我可憐的大呀,我再也看不到你了,以後誰再管你的女呀什麼的。男的一大半就只是乾巴巴的喊大叫孃的,很少哭訴別的,標準句式是:大,我大,大喲大。也許是爺爺去世的時間已經足夠長,父親哭是哭著,眼裡卻分明沒有眼淚。爺爺的墳墓在一個稍有點傾斜的坡地上,我們跪的地方地勢低,風一吹,那火苗就向我們燎過來,燃著了周圍的枯草,父親嘴裡哭著,手撲打著,身體躲閃著,一時就聽見弟弟也跟著喊著大的哭起來。我抬起頭,父親也停止了撲打,我們看著弟弟像模像樣的大呀大呀的哭他的大。父親忍不住笑了,他對著弟弟說別嚎了,你老子我還沒有死。然後我們三個人都笑了,站起來,拍拍膝蓋上的土,墳也就上完了。弟弟告訴母親說他本來是叫著爺哭的,誰知父親的聲音太大,就把他給繞進去了。

我也應該是叫著爺哭的,不哭是不像話的。但無緣無故,毫無端倪的忽然這麼哭,似乎是哭不出來。就象父親去世之後,我的傷心是一定的,哭不哭都不怕旁人閒話。但我的公公去世之後,事情就有了變化。其實對於公公的離開,我的心裡也是非常難受的,我一直覺得那老人活得不容易,活得可憐。想起來也動不動地落淚。但是要我按時按點的哭,我還是一直不適應。我很佩服那些親戚中的女眷,她們隨時隨地就可以哭將起來。而我的不適應就不能象對父親那樣,不被人閒話,因為我終究只是個兒媳婦,會有不孝的嫌疑。然而在我給公公熬排骨湯,端洗腳水,穿衣服,洗腳剪指甲的時候,那些親眷們她們在哪裡?可我就是沒有辦法適應那種應儀式要求而進行的哭訴。在我看來,盡孝的喪事幾乎就成了一種悲傷的表演。

現在想來,父親也應該是一樣的。父親不可能對爺爺沒有感情,只是那會哭不出來而已。或許當他疲憊的時候,當他端起碗來的時候,當他睡不著覺的時候,還應該有許許多多能勾起他對爺爺回憶的時候,他都會黯然傷神的。一個人,非要等到足夠年齡的時候,才可能去了解到別人。鑑於此,面對玩性正足說話不知輕重的兒子,我常常安慰自己,沒有必要去煩悶傷感,會有他了解我的那麼一天的。那會不管我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了,都不重要。

父親離開我已經十多個清明瞭,可我一直還是沒有去給他掃過一次墓,不在家鄉只是個藉口而已。骨子裡是一直以來,老是覺著懷念並不需要如此表達。但今年,我卻非常的想回家去給他老人家掃墓,這個想法很是強烈,然而面對臨近高三的兒子,我遲疑了。清明節還有許多次,而兒子的高三生涯只有一次,我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藉口,實質是離開的人爭不過活著的人。這樣想過之後,我對別人說,等我兒子上了大學,我一定要在清明節回家給父親掃墓。說真的,我很清楚的知道這只是我現在的想法,不知道,兒子考完之後,我的想法會不會變,我沒有信心,因為心是最難把握的東西。可人這一輩子辜負了的,只有父母,這應該是世人累世的悲涼。

清明將臨的此刻,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只希望我的父親,那躺在故土上的老父親,陪著那曾經讓他耗完心血,已經將要荒蕪的家園,不要感到孤單和淒涼,你的女兒,她,不論走到海角天涯,她的心將永遠是你久居的家,這是我一定可以保證的。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節,爸爸媽媽帶我回河南老家去掃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陽光燦爛,高速公路兩旁,有嫩綠的麥田、臘黃的菜花、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節可隆重了,我們家的祖墳分佈在風景秀麗的清源上,清明時節滿山遍野都是上山掃墓的人,山上一片熱鬧。大人們準備了許多糕餅點心、水果飲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擔挑著,小孩們有的拿鋤頭、有的拿鏟子隨後跟著,一家人一起上山掃墓。掃墓活動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處祖墳,我們就分頭忙開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會兒就把雜草叢生的墳頭整理得乾淨了許多,接著還要把五顏六色的墓錢插在墳頭的新土中,並用毛筆蘸上紅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這一來,日久未修的祖墳頓時面目一新了。

大人們取出供品擺在墳前,點燃香燭,還燒了許多紙錢,這些供品是給祖先吃的,紙錢是給祖先用的,表示我們後輩的孝心。最後大家要按從大到小的輩份輪流磕頭祭拜,有的口中還唸唸有詞呢,瞧,表哥念著:“祖先保佑,讓我大學聯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還有更有趣的事呢,祖先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過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筆就描,慌得爸爸一聲驚叫:“別動!”,原來這行字是留著給奶奶逝世後才能寫上的,我差點闖了禍,趕緊在祖先墳前磕了四個響頭,大人們樂得呵呵大笑……

掃完了墓,我們都累壞了,下山的腳步一瘸一瘸的,但這一天過得真有意義,清明節讓我對我們的祖先增添了幾分敬意。

清明節作文8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家家門前都要插柳條,吃雞蛋。下午爸爸帶我和媽媽去尋找柳枝。

在我們家前面是一個鄉村,那裡小溪清澈見底,高大的柳樹一排排的,像堅守大門的`士兵。爸爸抱住一棵柳樹就往上爬,由於柳樹的枝太高了,而且樹幹上也沒有鼓出的地方,所以很難爬上去,眼看著爸爸就要掉下來,我靈機一動,連忙上前托住他,媽媽見了也來幫忙,爸爸就勢一腳登了上去,手抓住了一根又粗又大的柳枝,扔了下來,在他跳下的時候差點掉進河裡。

回家的路上,爸爸說:“兒子,給你做個笛子”,我很納悶,用什麼做?怎麼做?只見爸爸折了一根柳枝,用手使勁的擰了擰,直到柳皮脫離柳樹,然後把弄鬆的一段截下來,再用手把最頭的皮弄掉,爸爸說:“好了,你用嘴吹吹吧”。我深吸了一口氣,把笛子放入嘴中,使勁一吹,沒想到笛子非但沒沒我吹響,還差一點吹飛,爸爸給我示範了一下,並對我說了決竅,我再一次嘗試,嘿!還真行。我把媽媽也教會了。

回到家爸爸又做了兩個,我們一人一個,坐在沙發上,蹺著二郎腿,吹著笛子,好像在感受著當上音樂家的感覺。

清明節作文9

“清明時間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轉眼間,時光飛逝又來到了清明的時候,看到這一天,大夥兒都會燒祭品,上山掃墓,緬懷先烈。出遊踏青,製作清明糰子,這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來到山腳下,一步一步往上爬,我們冒著40度的斜坡頂著巨大的壓力,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年紅軍遠征時的場景,敵機四伏的瀘定橋,空無人的草地,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經歷千難萬險,終於將國民派趕出了大陸,而我們卻在這個小小的斜坡上掙扎,真是沒用!正值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我的身體,沒有水喝,沒有食物,這或許是當年紅軍遭遇的最大的困難吧?想到這些,我就一鼓作氣,衝鋒在前。

終於爬上山坡,一種放下壓力的舒適感爬上我的心頭,望著腳下黑壓壓的人群,彷彿螻蟻般的往上,一股優越感也油然而生。清風吹過,漸漸地與萬物融為一體……

清明——讓我們緬懷先烈!

清明節作文10

轉眼又到了清明,又要掃墓了。應了大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正是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乘車前往陵園的。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終於到了山腳下。陵園位於一大片毛竹林中,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竹海。一陣風吹過,竹葉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就像海浪拍打的聲音。小爺爺在墓前的空地上擺好桌布,放上祭品,開始祭祖。等小爺爺祭完祖後,我和叔叔拿著工具準備去挖筍了。

我拿著竹棍輕輕撥開地上厚厚的竹葉,細心地尋找著毛筍?突然,我發現一個小小的筍尖從土裡探出了腦袋,我興奮地大叫起來。叔叔拿起鋤頭奮力地挖著,不一會兒穿著黃色外衣的筍寶寶就被挖了出來。我把毛筍放進袋子裡,又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一棵、二棵、三棵……越來越多的筍寶寶被我們挖了出來,竹林裡到處都是我們歡快的笑聲。

雨漸漸地下大了,我們帶著我們的“戰利品”踏上了回家的路!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他和她都老了,很老很老。老到那隻他娶她時送的銀鐲子,已經被磨損的看不清花紋;老到他為她戴上銀鐲的手,已經變得顫抖。清明時節雨紛紛,讓人想起那時的他和她。

他年輕時,也是個皮相極好的小夥;她年輕時,也是隔壁村裡愛漂亮又樸實的農家女。或許是一天,她揹著揹簍在清明的小雨中,偷採了爛在山中的白茶,在溫泉邊奢侈地用茶泡腳,遇見了他;或許是那年清明早起,本想拜隔壁的阿婆的墳,卻迷迷糊糊地拜成了他家的。總之,似乎是緣,兩個人拉拉扯扯,走到了一起。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簪頭落水中。

他替她戴上了銀鐲子,穩穩地。

親戚鄰里們說,她嫁得好。她是農家女,卻真不會做菜做飯。每天早晨,他揉好面,真好饅頭,煮好豆漿,她便起來了。每年清明,她準會吃到她做的清明饃饃。聽她講晉文公,介什麼推。他是文化人,也是愛讀書的農村人。他是說過怎樣做清明饃饃的,酒米,棉花草……她不在意的聽著,因為她知道,他會做給他吃。

後來他們有了一雙兒女,他是嚴父,她是慈母。他做父親可做得真好,兒女們還未入學,他便把他們抱在腿上,講講氣壯山河的歷史人物,長長的中華歷史。那會兒農村,有哪家孩子受這般教育,他是前瞻遠見式人物。每每過節,他也會應時節講講玉兔嫦娥,年獸,晉文公,介什麼推的。他講這些時一向嚴肅,板著臉,唔,他說敬畏文化和歷史。她在兒女面前,不怒自威。但對村裡的其他鄉親,他卻熱心到不行。哪家有困難,他手一揮,便把他們的小半積蓄借了出去,再借,再借。可她很少制止他,因她深知他內心的善良、熱忱以及執著。她是慈母,也是良妻。在全家人都得緊肋褲腰帶時,他再借錢出去,她也只能一抿嘴裡的苦澀。在他心裡,四周的鄰里,均是骨肉至親,村子裡的每個人,都與他有著同一個姓氏。慈母和良妻,她扮演得並不完美。那時無油無鹽的飯菜,她也會做,卻無法像他做的那般,美味可口。良妻只能在夜晚,坐在燈下,等她的丈夫從大隊下班回來。

再後來他們的兒女長大了。

他們給她買了電飯煲,她終於可以煮香白的米飯,雖然有時夾生。他們可以供養他們了,田裡的農活在逐漸減少。她經常在午後,同他踱到後面的竹林打麻將,口中哼著老舊的歌。竹林裡的鄰里都是和他們差不多年歲的。一群老人顛三倒四地打牌,稀裡糊塗地開心,一元兩元的不謂輸贏。

更後來他們有了孫子,他和她在慢慢變老,他的執拗勁更厲害了。他接孫子放學,孫子今天的拼音還沒掌握牢。那會兒教育開始現代化了,漢語拼音可重要了。他犯起了倔,把孫子往路中間一放,直到孫子把拼音念得滾瓜爛熟,他才用自行車把孫子載回家。她只是在聽到糟老頭的倔脾氣後,想起了當年那些借走的錢。轉眼間利息已經回來,黃二孃的雞蛋,王五的魚,張小子的桑葚……這次他所堅持的,說不定也是這因果的鏈吧,她笑了。再是清明,他又講起清明寒食的來源,是為紀念叫介子推的,介、子、推。她想起他給兒女孫兒們講的語句,年年都講,連她這個農村老婦都記得了。

後來他們更老了。他開始經常傷風咳嗽,她倒還健康,時時照顧他。

有一次他不知從哪裡聽來醫生給他用的藥不對,犟脾氣一犯,竟然咳嗽了也不吃藥。於是她便偷偷跑去告訴醫生。醫生趕至,責怪他生病還那麼武斷,居然不遵醫囑。他臉色鐵青,知道是有人告了密。她呢,就當他是一時犯倔脾氣了,管他呢。

但她突然生了病。突然,忘記了怎樣喝水,怎樣咽飯,怎樣穿衣。似乎一剎那,她把什麼都忘了。她果真是老了,老得認不得經常玩的麻將,甚至,有時,連他們的兒女也不認得了。但她唯一記得的,依然是他,他的模樣、聲音,熟悉而清楚。自從生了病,她變得有些小孩子了。去城裡最好的醫院住院,她定要他陪伴,子女守著是不行的。他也老了,在醫院守了幾天,竟傷了風,但仍不忍離去。

冥冥之中,他們都感受到了什麼。她在兒女的勸說下,縱心裡不捨,也急急忙忙地遣他回家休息養病。他說,好,明天來看你。

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她要回家了。他早早出發,站在村口最醒目的地方,等她。她慢慢下車,他慢慢走近。夕陽很暖,他牽著他的手,慢慢回家。

她想起了介子推,在很久很久以前,寧願被火燒死,也抱著樹不放,不離開母親,不下山的人。她不懂介子推的深意,只知道,她也想的,不離開他們,不離開安謐的村莊,他們的家。

又是清明,門口開花的的玉蘭樹因小雨變得疏落。空氣裡泥土開出芬芳的小花,一如那年清明雨中的茶香。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人,漸漸遠行。孫女要向他學做清明饃饃,她知道,或許明年,他就老到做不動了。酒米,棉花草……她依然沒學會呢。她,他和他們的子孫去給祖先上墳。雨一直不停,落在葉面,落在泥土上,匯成細流,和他們的光陰一同逝去。或許有一天,他們也要這麼,長眠地下。她想,誰也免不了呢。

那一天來臨之前,她想和他,慢慢共老:那一天來臨之後,他願同她,靜靜靠在一起,躺在土堆一隅,看清明,煙雨紛紛。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唐朝清明節 在唐朝,上墳掃墓、改火、治蠶室、鬥雞、打馬球、蹴鞠、拔河、盪鞦韆、宴飲、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的習俗活動。

踏青

踏青活動在唐朝尤為盛行,清明踏青之盛況, 唐朝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拔河

唐朝以前,拔河從軍營傳到民間,到唐朝又從民間進入宮廷,致使這一運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極為提倡,並在朝野、民間盛行。《封氏聞見記》中記載:

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

《封氏聞見記》還記載,唐朝拔河採用的是木麻制繩,繩長約為40丈到50丈。典籍裡還詳細描述了唐朝拔河運動的盛況。唐中宗與唐玄宗時期,朝廷對拔河運動十分推崇,該運動因此在皇宮內外非常盛行。

710年清明,唐中宗李顯移駕梨園球場,在這裡舉行宮女、大臣的拔河比賽。韋皇后以及愛女安樂公主也前來觀看。

唐中宗下令文武三品以上分朋拔河,以預祝今年豐收。據載,韋皇后當場指定:中書門下省蕭至忠、韋巨源、唐休璟三位大臣和五位將軍為西隊,尚書省七位大臣以及兩位駙馬為東隊。中書令蕭至忠眼見西隊多是六七十歲的老頭,還少一人,急忙奏請重新分定。

安樂公主護夫心切,因為夫婿駙馬武延秀在參賽東隊,便搶先表態,死活不肯變動。皇上見愛女堅持,也就沒有更改,蕭至忠只好遵旨比賽。

一聲鼓響,參賽雙方齊力拉繩。僵持不一會,西隊輸慘,可憐六七十歲的唐休璟、韋巨源二人,隨著繩子仆倒在地,久久爬不起來。唐中宗、韋后、公主以及宮女們無不大笑起來。

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拔河比賽。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在長安京城,唐玄宗舉辦了一次千人拔河賽事。千人聚集,“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

當時李隆基賦詩《觀拔河俗戲》描摹了這次千人拔河的盛況:

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

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

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

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進士河東薛勝在《拔河賦》中言:

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曰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鬥雞

除了拔河,唐朝的寒食節更盛行鬥雞遊戲。我國鬥雞習俗可謂是歷史悠久,在《戰國策》 《史記》 《漢書》等史籍中提到的鬥雞典故甚多。

之後又有《鄴都故事》記載:“魏明帝太和中築鬥雞臺。”曹植觀鬥雞後作了樂府雜曲辭《鬥雞篇》。到了唐朝,寒食節鬥雞已成為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專案之一。

鬥雞是一種觀賞兩隻或數只雞相鬥的遊戲專案。鬥雞由清明那天開始,一直鬥到夏至為止。鬥雞遊戲起源於隋代,到了唐朝更加盛行。

據隋代杜臺卿著《玉燭寶典》記載:

寒食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

人們不惜重資購買健鬥之雞,調習既嫻,至期登場。鬥雞時,人們把五色幔蓋在籠上,背場開籠,有敢臨陣爭鬥的雞,任它們飲啄自如。如果多至三四百隻雞且不懼怕的雞,這隻雞就穩操勝券了。

鬥勝的雞用綵線結成小球,分別纏在頸部和膀部,入籠迎歸。雞的主人所獲得的珠翠羅綺不下於百兩黃金。由此可見,當時鬥雞場面是何其壯觀。

鬥雞之戲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經久不衰。據劉肅所撰的《大唐新語》記載:太守戡內難作為御史大夫,有《詠雞》詩,可謂是一幅繪影繪聲的鬥雞圖。

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

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雲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另據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威遠有個叫臧平的人,愛好鬥雞。他有一隻高於普通雞數寸的無敵公雞。威遠監軍強行買了下來,讓它參加寒食節鬥雞。此雞威猛異常,無雞可敵。唐穆宗龍顏大悅,賜給威遠監軍百匹帛。

關於寒食清明節鬥雞,鬥最有趣味的是唐玄宗與賈昌的故事。據說,賈昌的父親賈忠是皇帝近身侍衛,力大無比,可以拽起一頭公牛摔它個肚朝天。後來在誅滅韋氏家族的變亂中,賈忠立下了大功,深受皇帝的寵信。

賈昌在子承父業習武的同時,7歲就學會了各種鳥語。唐玄宗愛好廣泛,除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色,還有鬥雞。居然蒐羅了上千只公雞,選派了500名御林軍專門馴雞。

每年清明舉行鬥雞賽事。如此一來,竟成時尚。

賈昌憑藉精通鳥語的天賦,馴養鬥雞,很有章法,恰好被唐玄宗發現,就把他召進宮裡,當了500名馴雞御林軍的總頭領兼總教練,授予“神雞童”的稱號。

據《東城老父傳》中記載:每當到了鬥雞的的日子,唐玄宗都會讓宮廷樂隊集體出動,後宮的佳麗也紛紛出場。賈昌則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繡襦褲,手執鐸拂,引導群雞氣宇軒昂地走到場地中間。在賈昌的指揮下,群雞進退有度,顧盼神飛,勇往直前,不啄得對手雞血長流不罷休。

戰鬥結束後,賈昌命令群雞按勝負關係列隊,接受玄宗檢閱,然後再整齊劃一地回到雞坊之中。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這個節日,主要是祭奠祖先,追念古人而設定的一個節日。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些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形成那各種不同的鮮明對比,讓這清明節更加充滿神祕的色彩。趁著清明節小長假,爸爸媽媽把我帶回了老家,讓我領略了一番老家的清明掃墓的活動,家鄉的清明節,讓我滿懷深情,難以忘懷。

在回老家的路上,我的內心都是洋溢著激動飛揚的心情,心跳總是按耐不住,猶如跳出來的兔子一樣,難以控制它跳動的頻率。在走過了很久的一段時間後,我們終於來到了家鄉。那一天,下著濛濛細雨,真是應了〞清明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前人留下來的偉大詩句。看著滿天的烏雲,我不盡感到了有一番別有的風味,彷彿覺得這毛毛細雨是為死去的烈士們而下的,這是對他們所貢獻的力量而作出的肯定。這雨感覺有點涼,盡情地揮灑到了我的身上,和我來了一次親密的接觸,再看看周圍的景物,這些景物好像活了起來一樣,竟然和人的心情變得沉重、嚴肅起來。

當我們走到屋子裡的時候,門口早已戰出來了全家的人,奶奶,爺爺,大伯,大舅,嬸嬸,阿姨,還有表哥,他們早已等待我們的歸來,一大早在這門口裡等待著我們。這樣的場面,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因為,這在平時,只有那歡慶的春節,我們才可以聚在一起,才可以在一起共度美好的天倫之樂,因此,我十分珍惜這一令人難忘的一刻。

臨近中午的時候,爺爺奶奶都準備好了清明節的飯菜,這飯菜可不像春節的那麼豐盛多彩,而是像平時一樣的清淡,只見飯桌上放著一點魚,還有一些果子,還有一窩香碰碰、熱滕滕的青菜豆腐湯。用餐的時候,爸爸給我說了,這是我們家鄉里清明節時候的風俗習慣,準備清明節的祭品,就必須有清明果,還有一些魚肉,最重要的是要青菜豆腐湯,會站在我們的一帶,流傳著在清明節裡喝青菜豆腐湯便可以讓自己的一生一清二白。

吃過午飯過後,稍作休息了一會,我們便向山裡走去,來到清明節最重要的戲玉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清明節拜祀儀式。爸爸認真地告訴我,我們家鄉的清明節,一定要到下午才能進行,上午是不可以到山裡拜祭,一定要遵循我們當地的這一風俗習慣,因為這樣做,才能體現出我們對先輩的尊敬和愛戴。

在去山裡的路上,我們路過了綠葉蔥蔥的竹林,穿過了茂盛的樹林,一路上是那麼的幽靜,還時不時傳來鳥兒的鳴叫聲,好像這鳥兒也感受到了清明節的到來,紛紛趕來和我們一起拜祭祖先,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我們經過了一段路程之後,終於來到了拜祭的地方,這是一處十分寬暢的位置,矗立在半山腰之中,奶奶告訴我,這是要先們在半山腰中能夠觀看山裡的情況,守護著整個山頭,同時也是在保護著我們這些人。

來到之後,我們便各自忙了起來,我們忙裡忙外的,幹起活來十分有勁,完全沒有半點勞累的意思。爸爸媽在墳墓清理環境,清理著一些大大小小的雜草,讓祖先們有一個好的環境,更加舒服的享受地下的生活,你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尊敬與愛戴。爺爺奶奶就十分認真地擺擺放著拜祭的東西,他們從竹籃子裡拿出來了碗和筷子,還有酒杯,這是5個碗,5雙筷子,5個酒杯。我見了,便來到爺爺奶奶身邊,蹲了下來,在認認真真地幫著他們。我把魚、肉、豆腐等各種祭品,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碗上,還在酒杯上倒滿了酒,等這一切準備完畢之後,就等著爺爺奶奶做接下來的事情。這時,爸爸媽媽也把雜草給清理完了,我們就站在了一旁,看爺爺奶奶如何拜祭祖先。我們站在一旁看著,只見爺爺和奶奶提著燈籠,向四面八方遙湃,他們嘴上還忙著唸道:神祕的祖先們齊聚共飲,祝祖先們如意自在,在這之後,爺爺奶奶就把我倒好了的酒,瀟灑地揮灑在了墳墓前邊,這是在保佑我們這些後人生活順利,日子平安。最後,爺爺還把一大瓶的酒倒了出來,這是在希望祖先祝願我們的國家福安康,國家昌盛。在行酒之後,我們便燒起了錢紙,點上了香爐和油燭,一起拜祭我們偉大的新人們,以此來紀念他們。在這之後,我們就放了鞭炮,以一種轟烈的方式結束了這次的拜祭活動。

臨走之時,爸爸媽媽還檢查了墳墓前的煙火情況,認認真真地把這些煙火給撲滅之後,你們才圓滿地離開了這裡,才開開心心地往家裡的方向奔去。

家鄉的清明節,真是讓我瞭解到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讓我清楚地知道了各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這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把這種優良傳統給蔓延下去,讓中華民族傳統一代又一代的留給我們的後人們,使之發揚光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