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素材: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

來源:才華庫 2.49W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中國傳統文化,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會考素材: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

【名言警句】

1、茶是故鄉濃。

2、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3、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4、數人世相逢,百年歡笑,能得幾回又。——何夢桂《摸魚兒·記年時人人何處》

5、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李白《江夏別宋之悌》

6、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朱淑真《蝶戀花·送春》

7、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8、春來未有不陰時。——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9、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蘇武《留別妻》

10、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1、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12、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13、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寇準《柳·曉帶輕煙間杏花》

14、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15、南浦桃花亞水紅,水邊柳絮由春風。鳥鳴喈喈煙濛濛,自從遠送對悲翁。此翁已與少年別,唯憶深山深谷中。

16、眼看帆遠去,心逐江水流。——《江夏行》

17、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關漢卿《沉醉東風重九》

18、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

19、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20、黃昏卻下瀟瀟雨。——朱淑真《蝶戀花·送春》

21、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

22、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李商隱《辛未七夕》

23、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24、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李白《鞠歌行》

25、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劉長卿《送方外上人》

26、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李白《謝公亭·蓋謝脁範雲之所遊》

27、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28、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29、鎖離愁,連綿無際,來時陌上初薰。——韓縝《鳳簫吟·鎖離愁》

30、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晏殊《無題·油壁香車不再逢》

31、畫屏閒展吳山翠。——晏幾道《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32、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韋應物《送楊氏女》

33、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陳克《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34、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辛棄疾《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

35、一枕初寒夢不成。——蘇軾《南鄉子·送述古》

36、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今番同。——晏幾道《少年遊·離多最是》

37、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蘇軾《和董傳留別》

38、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呂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39、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佚名《行行重行行》

40、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41、流落徵南將,曾驅十萬師。——劉長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42、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李白《久別離》

43、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杜甫《野人送朱櫻》

44、有情不管別離久。情在相逢終有。____晏幾道《秋蕊香·池苑清陰欲就》

45、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46、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王維《終南別業》

47、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48、湘水上,女衣羅,白雲堪臥君早歸。——李白《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形成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我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程序中,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茶本身存在著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成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薰陶。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迴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莊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於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型別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主題和表現形式的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文化簡史

起源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區域性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截止到2013年,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援。飲茶始於西漢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魏晉說。

宗教結緣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習俗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於中唐。

名茶初興

唐代名茶,首推蒙頂茶,其次為湖、常二州的紫筍茶,其它則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碧澗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黃芽、祁門方茶、渠江薄片、蘄門團黃、丫山橫紋、天柱茶、小江團、鳩坑茶、騎火茶、婺州東白、茱萸寮等。

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