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高蹺散文

來源:才華庫 3.17W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都笑他長得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鄰國君臣啼笑皆非。晏嬰借題發揮,把鄰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很狼狽。據此,軋(踩)高蹺流傳民間

軋高蹺散文

高蹺,也叫腳把、柳木腿,是百姓自個樂呵的保留節目。它又有文武之分。文蹺講究扭、逗,或演簡單的小戲;武蹺注重技巧,像“單腿跳”、“撲虎”、“劈叉”、“跳高桌”等。遇民間社火、花會演出。

可我們老家那一帶軋高蹺,純屬是孩子們一種遊戲。

我們軋高蹺,不朝腿上綁,是用兩隻手分別攥著左蹺和右蹺,腳踩在蹺杈上,腳和手帶蹺走動。

高蹺不用專門做,就地取材,在山坡洋槐樹林裡、核桃樹上、柿樹上、楊樹上,找枝平杈的樹枝砍下。枝杈留一鞋底寬,用來軋腳。枝杈下方的長短,決定高蹺的高低,但要有樹枝形狀來定。枝杈上方儘量留長些,留長了,軋高蹺時,倆手攥住高蹺的把兒,不用弓腰,短了,只得弓腰軋高蹺。用樹枝做高蹺的,高一些和長把兒的高蹺並不多見。

小時候,我和夥伴們經常在一起軋高蹺。不定誰,過一段就拿出一對新的來,在街裡,或者在誰家的院裡軋一陣。剛開始,只是走來走去,上石頭臺階。後來,我們就軋高蹺進行“打仗”。幾個人都可以,不分家,用胳膊軸抗或者用頭頂對方,腳落地或者身子倒地為輸,贏了的接著對付其他的人,最後勝利的人為蹺王。

那次,海平拿了一付高蹺,著實讓我們羨慕得不行。海平的高蹺是楸木,是從大寨山腳下的`大樹旮旯楸樹上砍來的。大樹旮旯在荒無人煙的深山。楸樹木質較堅硬,壯實又不脆。他去那裡割柴,爬到楸樹上砍的,砍時還差些從樹枝上掉下來。他那付高蹺總共有一人多高,在平地沒法立上去。海平上到高堾上,把高蹺擱到堾下,倆腳平著軋上去。海平軋在高蹺上,威風凜凜、迎風破浪,我們只能仰頭看他。我和幾個夥伴坐在橋上,抱著自個的高蹺看他表演。只見海平大步流星,轉眼就到了柳溝,又轉眼回來了,他從橋上走過,下到河溝,一支高蹺軋在水裡,用另一支高蹺破開水坑上的冰塊。一會兒他返回來,軋著高蹺竟然坐到了街邊伸在半空中的核桃樹枝上。他把高蹺挪開,倆腳在半空悠來悠去,好不自在。當然,“打仗”誰都不是他的對手,平時他就經常當蹺王。在他蹺下,有倆夥伴從他身邊逃跑時高蹺劈了杈,高蹺不是高蹺了,成了一根棍。很快,夥伴們都敗下陣來。迥然天寒氣逼人,海平頭上卻是熱氣騰騰。

有時,我和夥伴們在冰上比賽軋高蹺,看誰在冰上高蹺軋的時間長,上冰臺冰坡次數多。在冰上軋高蹺,摔跟頭(跤)的事會經常發生,特別是上冰臺上冰坡時,那跟頭摔得啪啪響,摔得展呱呱的厲害,兩支高蹺也滑到了一邊。

也有軋高蹺聽新房的。小寶是臘月娶的媳婦。前晌媳婦進了門,說去茅房解手,一去不回,不知藏到了那裡,後晌也沒見到,氣得幾個叫新媳婦嫂子的孩子嗷嗷直叫。傻小和夥伴商量,夜裡聽新房。等新房裡的人走淨,媳婦跑回新房插上門。關燈後,傻小几個人就悄悄湊近了新房窗前。可窗戶高,他們聽不到啥。傻小並不傻,來時帶了一付高蹺,這會兒排上了用場。他軋上高蹺,身子靠在窗臺上,耳朵靠近窗戶。傻小聽到新房裡新媳婦嘻嘻的笑聲。其他幾個也想聽聽,傻小愣是不下來,又不能說話,其中一個小子去奪,傻小站不穩,從高蹺上嘰裡咕嚕掉下來,一夥人一鬨而散。

還有一年初冬,響溝那條河下游東邊靠山有一道彎,不知咋的風颳了一彎樹葉,彎上邊是高臺,從山上下不去,這邊又是水。當時弄柴火就那幾種:砍柴、割茅草、摟樹葉。摟樹葉時,要是發現厚厚實實一堆樹葉,不知有多高興呢!可發現彎裡樹葉的幾個人,只有望而興嘆。那天叫海平撞見了,他揹著挎簍、爪耙,軋高蹺淌過了河,一會兒就背了一挎簍幹樹葉回來。別人看見了,一個勁兒說海平撿了個大便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