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四首(粵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2.44W

 《詠物詩四首》教案

《詠物詩》四首(粵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執教:袁志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詠物詩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特點;理解四首詠物詩所言之志;學習鑑賞詠物詩的步驟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朗誦、歸納、自主、合作、探究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歌中包含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學會鑑賞詠物詩的步驟和方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投影、導學案

教學過程:

※初步感知:全班同學一起朗誦這四首詩並完成導學案上關於《子規》的練習。

1.詩中所詠“子規”為何物?詩歌中“子規”有什麼特點?

參考:①子規:又叫杜鵑、杜宇、怨鳥。傳說周時蜀國國君,後被迫遜位,死後魂魄化為子規鳥,啼聲悲哀。②詩歌中的“子規”:“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 從這句詩中我們知道杜宇雖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子規卻長年啼血哀鳴(嘴巴變紅)

2.詩中所寄何情?詩人如何將子規與感情融為一體?

參考:此詩開始寫杜宇化鳥,題材通俗,但“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以反詰的語氣發問,由鳥及人,寫出了人世不平,抒發了對歷代遭受苦難、蒙受委屈而死的人的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子規與詩人感情融為一體。

3.小結:我們鑑賞《子規》的步驟。

參考:①概括事物的特徵(形態、色澤、所處環境、精神品格)。②分析表達技巧(比喻、象徵、擬人、對比、側面烘托)。③體會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願望等)。

※合作深入探究: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參照我們鑑賞子規的步驟選擇以下一首詩進行鑑賞。

 (一)《葡萄》

1.詩人描繪了葡萄怎樣的特點?

參考:還很柔弱,未完全復甦;雜亂攀附,需要照顧;

2. 本詩中“物”與“志”的契合點是哪幾句詩?並簡要說明。

參考:若欲滿盤堆馬乳(要想結出豐碩的果實),莫辭添竹引龍鬚(多加竹條,擴大修繕--多扶持)。

3.本詩所言的“志”是怎樣的?

參考:通過描繪葡萄生長狀態和需要人多加呵護培育,表達自己仕途困頓,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補充背景知識)

(二)《賞牡丹》

1.芍藥、芙蕖、牡丹各有什麼特點?主要突出哪個“物”?

參考:芍藥:豔麗、嫵媚但格調不高;芙蕖:純潔但缺人情味;牡丹:最美麗。

主要是突出牡丹。

2.本首詩應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並分別簡要說明其作用?

參考:①烘托手法的運用。寫芍藥的妖無格和芙蕖的淨少情,是為了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這是側面烘托的手法。②比喻、擬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3.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三)《小松》

1.小松有什麼特點?人們如何看待小松的成長?

參考:①長滿松針,又直又硬,銳不可擋,具有強大生命力;由小轉大、發展變化;成長環境卑微。②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眼光短淺的人,知道小松長大才知道小松也會成才。

2.本詩中應用了哪些技巧?

參考:託物諷喻,借鬆寫人,說理精當,寓意深長。

2.本詩所言之“志”是怎樣的?

參考:該詩通過寫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雲之木,反映出作者對人才出身輕微而終成大業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補充背景知識)

※小結鑑賞詠物詩的常見步驟和方法。

參考:①提煉所寫物象描寫特徵的詞語,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徵、環境特點

②挖掘物象內在品格和精神。③抓住物與“志”(“情”)的契合點。

④聯絡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託之情,所言之志。

⑤體會詩人手法的高妙。

※拓展練習

按詠物詩鑑賞的步驟和方法分析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陸游》。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1.梅形象分析:

2.梅的內在品格和精神:

3.作者所處環境:

4.本詩的藝術表現手法:

5.作者所言之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