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中班科學教案

來源:才華庫 5.72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浮》中班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1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戶外遊戲時發現飄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隨著水波飄蕩,孩子們便產生了疑問“為什麼花瓣會浮在水面而樹枝沉在水底呢?”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設計本節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祕密,並對沉與浮的現象的觀察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培養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使用簡單符號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體沉下去的方法,體驗探索遊戲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實驗活動中,探索物體的沉浮,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上浮和下沉。

活動難點: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石頭、塑料瓶蓋、金屬螺絲、木質積木、海綿紙、樹葉、玻璃球;臉盆、記錄單、彩筆。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認識沉與浮

1。創設情境,認識實驗材料,激發幼兒探究慾望。

來了許多的物品寶寶,我們認識一下它們:石頭、塑料瓶蓋、金屬螺絲、木質積木、海綿紙、樹葉、玻璃球,它們要到水裡玩,玩一個“沉浮”遊戲。

2。猜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講解沉浮符號

結合材料,讓幼兒猜測物體的沉浮。認識記錄沉浮的符號“↓”和“↑”。

二、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並記錄結果

1。幼兒分組進行試驗,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材料實驗,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記錄結果。

(規則要求:小朋友們捲起袖子,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實驗結束後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結果

實驗的結果和剛才猜測的是否一樣?剛才在實驗中發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小結:在操作中,我們發現樹葉、海綿紙、塑料瓶蓋、木質積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屬螺絲、石頭會沉到水底。

三、引導幼兒嘗試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1。探究:怎樣使浮在水面的東西沉下去

幼兒操作嘗試:現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寶寶,它們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讓我們來幫幫它們,想辦法讓它們沉下去

鼓勵幼兒嘗試使用輔助材料

2。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結:把比較輕的物品用捆綁、壓、裝袋等方法變重,它們就能沉下去。由此我們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

四、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應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教師總結: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回家後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遊戲,想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讓浮上來的東西沉下去。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祕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2

設計思路

自從有關“水”的主題生成了後,孩子們進行了各種玩水、運水遊戲。特別是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運用材料進行運水遊戲後,孩子們在探索的真實情景中又發現了新的現象:杯子有的時候會浮在水面上,有的時候會沉到水下去;調羹總是沉到水下去的……因此,經常會出現孩子們故意把運水材料放在水裡的現象。看到孩子們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產生了如此濃厚的興趣,我就組織孩子們開展了沉浮游戲。活動中,孩子們大膽探索,並根據沉浮現象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了歸類,然而在歸類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雪花片、碗、杯子、紙等材料有的時候會沉下去,有的時候會浮在上面,他們對這些會發生沉浮變化的材料產生了更加強烈的'探索願望。但是對於現象單一的材料,他們的使用頻率明顯地降低了。

看到這些現象,我想何不利用孩子們對材料沉浮變化的探索動力,及現有的材料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孩子在問題的指引下,積極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嘗試使材料現象發生變化的各種方法。而活動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是讓孩子們在探索沉浮變化的過程中,發現事物之間的可逆性與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驗到創造性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探索快樂。

活動目標

1、 能根據材料的沉浮特點,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大膽探索各種使之發生逆向變化的方法。

2、 願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方法。

活動準備

1、 幼兒事先在生活環境中收集各種探索活動所需的材料,並已根據材料的沉浮現象對材料進行了分類。

2、 牙膏盒人手一個,裝水用的大臉盆若干,幼兒存放材料的塑料筐若干,塑料袋、氣球、發泡板、石頭、磁鐵等輔助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前一次沉浮游戲的結果提出新問題,幼兒自主選擇材料開展探索活動。

1、前幾天,小朋友在玩沉浮游戲的時候發現紅筐裡的材料寶寶浮在水上,藍筐裡的材料寶寶是沉在水底下,那你們能不能讓紅筐裡浮上來的材料寶寶沉下去,讓藍筐裡沉下去的材料寶寶浮起來嗎?(幼兒自主回答)

2、你們都說能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玩“沉浮變變變”的遊戲,讓沉下去的材料寶寶浮起來,讓浮起來的材料寶寶沉下去。等一會兒,請小朋友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材料寶寶,然後試試能讓它發生沉浮變化的方法,看哪個小朋友想出的辦法多?如果你需要使用別的材料幫忙,可以到百寶箱裡去找一找。

3、幼兒自主選擇材料進行探索,教師及時指導。

二、結合使用的輔助材料,交流自己的方法、。

1、跟好朋友說說,你用了哪些好方法讓材料寶寶發生了沉浮變化?(幼兒自主交流)

2、誰願意把自己選擇的材料,使用的好方法介紹給大家?(根據情況進行實驗)。

3、教師小結。

三、創設比賽情景,讓孩子們根據皮鞋油空殼沉下去的特點設想各種使它浮起來的方法。

1、你們想出了那麼多讓材料寶寶發生沉浮變化的方法,我這裡還有一個材料寶寶,看看是什麼?皮鞋油的空殼到水裡會怎樣呢?(教師當場實驗)你們有辦法讓它浮起來嗎?

2、皮鞋油空殼在水裡是沉下去的,我們來比一比,誰讓皮鞋油空殼浮起來的辦法多,誰的辦法和別人的不一樣?

3、幼兒根據皮鞋油空殼的特點進行各種探索,教師觀察使用不同方法的幼兒。

四、結合所使用的輔助材料交流自己的方法,分享探索的快樂。

1、我們來看看誰讓皮鞋油空殼浮上來的辦法多?你幾種讓皮鞋油空殼浮上來的辦法?

2、引導個別方法與眾不同的幼兒介紹。

3、交流中有爭議的可讓個別幼兒操作或延伸至區域繼續探索。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積木、塑料瓶、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筐子、裝有水的塑料瓶等;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匯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過節,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老師準備了積木、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2.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小結:有的小朋友說紙張可以當小螞蟻的船,有的說珠子可以當小船。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且記錄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記錄單、筆、珠子、紙張、泡沫、積木、小石頭、橡皮泥、裝水的盆、抹布。輕放入水中,並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如果桌子、衣服溼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1)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2)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3)幼兒討論。

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4)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小紙片、泡沫會浮起來,積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會沉下去。

(三)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我們已瞭解很多東西沉與浮,,大家回家去看看還有什麼東西沉下去與浮起來。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祕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4

一、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沉、浮的含義,在活動中知道哪些物品放在水裡會沉沒,哪些會漂浮,並初步理解沉浮的原因,嘗試改變物體沉浮狀態。

2、技能目標:能夠動手動腦參與實驗,並大膽地講述出自己操作的過程與結果。

3、情感目標:喜歡參與到實驗中,樂於去探索物體沉浮現象。

二、活動重難點:

1、重點:喜歡參與到實驗中,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2、難點:能夠動手操作實驗,並大膽的講述出自己操作的過程與結果。

三、活動準備:

1、《螞蟻過河》的掛圖一副;

2、盛水的大玻璃缸、各種能沉浮的物品(如:小木塊、勺子、橡皮、小石頭、泡沫板、海洋球等等);

3、物體沉與浮的實驗記錄圖表。

四、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1、出示《螞蟻過河》的掛圖。

2、師幼互動:圖片中看到了什麼?小螞蟻想過河,可是不會游泳,你們能幫他們想想辦法麼?如果他們直接下水會發生什麼?

(二)活動展開

1、觀察材料,猜測物體的沉浮現象

(1)出示材料(盛水的大玻璃缸、各種能沉浮的物品)。

(2)師幼互動:看看小螞蟻都找到了哪些工具。這裡都有什麼啊?如果把這些東西放到水裡他們會怎麼樣呢?能幫小螞蟻過河嗎?和幼兒一起探索讓沉下去的“小螞蟻”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動手操作,驗證物體的沉浮現象,並記錄結果。

(1)觀察記錄紙,教師指導記錄的方法;

(2)教師示範操作並作好記錄;

(3)分小組讓幼兒們自己操作,自由的探索物體的沉浮,並對沉浮作好記錄。

3、交流討論結果

各組展示並講出自己的操作結果,教師與幼兒們一起進行驗證。

4、遊戲——“看誰反應快”

老師出示物品卡片,幼兒判別沉浮。

(三)遊戲結束——“小螞蟻過河”

出示水缸用彩條劃分三條賽道,出示黑豆作為“小螞蟻”,請幼兒分為三組,選取各自的“渡河”工具,看哪一組最先把“小螞蟻”送到“對岸”。

五、活動延伸:

藝術領域美術相結合,延伸到美工區,折一些紙的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對物體落下來的現象感興趣,大膽嘗試探究。

2、學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現,初步學習記錄。

活動準備:

羽毛、塑料積塑、沙包、飛鏢、飛盤、紙條、樹葉、畫有相應物體和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設凝引入,引發幼兒猜測:扔向上一個物體,它會怎麼樣呢?

二、引導幼兒觀察材料,擺弄落體,進行感性探索。

請幼兒選擇一樣物體玩一玩,觀察它們是不是都落下來了?

三、第二次探索:比較落體的不同方式。

1、幼兒邊玩邊交流自己玩物體,觀察物體落下來的情景。

2、引導幼兒用語言、動作表現自己的發現。

四、學習用畫的方法記錄:

1、請幼兒選擇一樣物體,先觀察它落下來的樣子,並嘗試作畫畫的方式記錄。

2、讓幼兒自己玩玩、試試其它物體,觀察不同物體下落時的有趣樣子,並用畫畫的方式記錄。

3、逐一出示記錄表,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記錄的是那一種物體,它落下來的樣子是怎麼樣的,並用動作表示。

五、活動延伸:

玩落體遊戲。如“託氣球”、“吹羽毛”遊戲,啟發幼兒觀察更多落體現象,並想辦法使其落不下來。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6

活動要求:

1.通過操作,瞭解一些常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2.大膽猜想,學習使用“↑”“↓”記號做沉浮觀察記錄,並能根據操作結果對自己的猜想進行糾錯。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能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重點:

通過觀察,瞭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活動難點:

初步理解物體重量與沉浮現象的一些關係。

活動準備

1. 瓶子、蓋子、磁鐵、小泡沫板、石塊、木塊、橡皮泥、橡皮筋、塑料積木。

2. 記錄卡、筆、操作盤、玻璃水缸。

活動過程:

一、 教師介紹準備的各種材料物品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水的奧祕!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我們的活動材料有哪些?

教師一一展示活動材料,並帶領幼兒一一指認相關物品。

二、 大膽猜想

師:每一個東西都不一樣,但是你們知道這些東西放入水缸後會發生什麼現象?是浮在水面上,還是會沉下去?(“↑”表示上浮、“↓”表示下沉)。

教師引導幼兒在表格猜想那一欄填上自己認為的答案。並簡單說說為什麼!(對幼兒的回答,教師不需要有迴應,只需要表示聽到就好!)

三、 幼兒實驗:水中的沉浮

幼兒自由嘗試,利用盤中的操作材料進行自主實驗,並將觀察到的結果利用“↑”“↓”填寫在第二欄的結果上!教師觀察指導,提醒幼兒每次只嘗試一種材料,觀察完畢以後再換下一種材料進行操作實驗。同時指導幼兒利用“↑”“↓”符號對觀察到的結果進行正確記錄。

討論:你們觀察到的結果和你們的猜想一樣嗎?是為什麼? 總結:一般情況下,塑料,木塊等材質的物體會浮在水面上,而金屬,石塊等等材質的物體會沉在水底。

四、觀察實驗:同種材料的沉和浮

教師出示兩個空礦泉水瓶,讓幼兒觀察,確定兩個礦泉水瓶是一樣的。然後往一個瓶子中注滿水,一個瓶內保留空氣。同時放入水中,讓幼兒觀察。

討論:為什麼有瓶子是浮的水面上、有的瓶子沉的水下?

小結:空瓶子蓋上蓋會浮在水面上,因為它輕;盛滿水的瓶子蓋上蓋就沉在水下,因為它重。

五、幼兒再次實驗:改變沉浮

提出嘗試題:用什麼方法能使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沉下去,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教師引導幼兒猜測並進行講述,教師記錄方法並帶領幼兒一同將猜測的方法演示出來,觀察猜想是否可行。(如:將裝水的瓶子放在泡沫板上,將空瓶子綁在重的石塊上等等)

提出嘗試題;你能不能用剛才介紹的各種方法試一試,將浮在水上的東西沉下去,讓沉在水下的東西浮上來,每做一次,在記錄卡上做一個記錄,統計猜想是否成功!

小結:水有浮力,當放進水裡的東西的重量大於水的浮力時,東西就往下沉;當放進水裡的東西的重量小於水的浮力時,東西就浮在水面上。

六、總結。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知道有的物品會沉在水中,有的物品會浮在水面,並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學會做科學小實驗,體驗操作的樂趣。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物質準備:

課件、4個水盆、相機、人手一條幹毛巾;雪花片、木塊、樹葉、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鐵釘各8份;記錄本每2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

1。今天的天氣真好,小烏龜和小螞蟻要出去玩了,它們倆一塊兒來到河邊。

2。小烏龜說:呀!這裡的河水好清啊,我們一起到河裡去玩吧。

3。小螞蟻說:不行,不行,我不會游泳,我一到水裡就會給淹死的。

4。小烏龜說:那可怎麼辦呢?(請幼兒想辦法,引導幼兒說出螞蟻在水裡會沉下去,需要能浮起來的物品當小船。)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東西給你,或許這些東西可以幫助你浮起來。

二、認識沉和浮的標記,並能用身體來表示沉和浮。

師:小烏龜的籃子裡出現了2個標記,你覺得哪個標記表示浮起來,哪個標記表示沉下去。(幼兒說一說)

師:你能用身體動作來表示沉和浮嗎?

三、出示記錄表,課件演示記錄步驟。

師:小烏龜送了什麼東西給小螞蟻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請幼兒說一說)

師:(出現了“?”)請小朋友先想一想,這些物品哪些會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能浮起來的物品下面打↑,會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接下來,再請小朋友們2人一組,一人把小烏龜要送給小螞蟻的物品輕輕地放進水裡,另一個人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四、幼兒操作。

教師巡迴指導。

五、展示幼兒記錄結果。

找出有異議的瓶子進行重點講解。

六、探索使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

師:現在雪花片、鐵釘和玻璃珠有點不開心了,因為它們也想像木塊、泡沫、樹葉和瓶子一樣,浮在水面上,幫助小螞蟻在水面上遊玩,怎麼辦呢?

七、幼兒嘗試操作,師小結。

師: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沉的東西也可以幫助浮的東西沉下去。

活動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沉浮現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活動反思:

針對《綱要》提出的:“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等。這節課我取材自幼兒身邊較熟悉的東西,來進行了中班科學探究活動《沉與浮》,探索身邊的科學,感知沉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嘗試用簡單的標記符號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在這類活動中培養他們從小愛觀察和發現的能力,讓幼兒真正感受到科學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觸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樹葉、塑料玩具、鐵釘、玻璃球、塑料瓶、記錄表、筆等實驗材料。讓幼兒通過猜測、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觀察、探索、實踐等形式讓幼兒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會做簡單的記錄。

我在活動前讓幼兒猜想,哪些物體會沉下去,哪些物體會浮起來,讓幼兒先猜一猜,然後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親自動手記錄。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哪些物體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體是沉在水裡的。最後環節:探索改變物體的沉浮。我通過小鐵釘和玻璃球等也想幫忙作為一個引線,引出一個新的問題:如何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讓幼兒動腦筋想一想,試一試,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嘗試、探索。

自主的科學活動離不開豐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便於幼兒學習操作記錄表,二是這次活動只是我們班級對“沉”“浮”現象探究的一個起點,一盞“沉”“浮”現象的指明燈,還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們將投放在班級的自然角,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來進行接下來的相關探究活動。

《沉浮》中班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2.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探索興趣。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毛線、乒乓球、石子、塑料瓶蓋、回形針、吸管、紙片。

2.人手一份小記錄表、筆、水盆、抹布。

3.大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托盤中都放著哪些東西?

2.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後,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二、探索發現

1.逐一實驗,觀察沉浮,並記錄在表格中。

2.老師把小朋友的猜測記在了大記錄表上。小朋友對照記錄表將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並將這個材料是沉還是浮記錄在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上。

三、與小朋友分享實驗結果

1.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表與同伴的對比,看看結果是不是都一樣。

2.對有爭議物體教師現場實驗。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祕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不足之處:

1.活動中,教師講的太多,應該讓幼兒通過自主操作,從而得出結論。

2.教學手段應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跳脫出來,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開展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