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認數數學教案

來源:才華庫 9.05K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認數數學教案

認識100以內的數。

教材分兩大段七小段安排:

1.認數:①認識幾十和一百(P24~26)②整十數的加、減口算(P27~28)③認識幾十幾(P29~31)④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P32~34)

2.數的大小比較:①100以內數的順序(P35~36)②比較數的大小(P37~38)③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語表示兩數的相差狀況(P39~41)

另外還安排了單元複習(P42~43)和實踐活動“我們認識的數”(P44~45)。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創造性地安排教學內容。

從上面談到的兩大段、七小段的內容安排來看,與傳統教材顯然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四點:

(1)先認識整十數再認識幾十幾。這樣安排便於學生了解幾十幾的組成,可以瞭解幾十幾介於哪兩個整十數之間,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

(2)認數和計算相結合。這樣安排好處有二:①可以加深對數的組成的理解,因為這些口算都是以數的組成為根據的;②為以後的加減計算打基礎,以後的加減計算歸根到底都要進行這兩種基本計算。

(3)中間安排百數表承上啟下。由於前面認數是先認識整十數再認識幾十幾,對100以內數的數序還沒有完整認識,所以中間安排百數表以承上。另外百數表是自然數列的一部分,而在自然數列中後邊的數比前邊的數大,這一規律就成了比較數的大小的依據,所以又起了啟下的作用。

(4)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增加了用日常用語表示數量相差狀況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數感。

2.藉助直觀認識計數單位和兩位數的數值。

(1)藉助直觀有什麼好處?

①多數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能按順序從1數到100,但對這些數的實際數值未必瞭解,也就是缺乏數感。對於較小的數建立數感的最好方法是數實物。觀察實物建立數值表象。

②逐步認識計數單位、十進關係和數位。

學生對數值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以1為單位認識數值的多少上,應逐步建立更大的計數單位,並認識相鄰單位間的十進關係,逐漸學會用大小單位相結合來表示數的大小,書寫出來就要用到數位,所以在認數過程中要逐步擴大對計數單位和數位的認識。而這些新的認識又離不開直觀手段。

(2)教材上是怎樣用直觀材料表示數值和十進關係的?

主要的直觀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小棒,另一種是計數器。前者是純直觀具體,後者是半具體半抽象。利用小棒是在已經直觀認識1捆是10根的基礎上,先認識幾捆就是幾十,10捆捆成1大捆,認識10個十是一百(P24),再認識幾捆另幾根就是幾十幾(P29)。這樣藉助小棒的多少,學生很容易感受數值的大小。每部分內容在用小棒表示後馬上引入計數器,計數器的優點是它已經引入了數位,利用了十進位制,這是它抽象性的一面,每位上珠子的多少,又能表示這個數位上單位的多少,這是它具體性、直觀性的另一面,所以在認數時離不開計數器,教材在計數器上標出了計數單位,並用文字敘述了數位順序。

此外在練習中還用一串珠子表示1個十,一摞木塊表示1個十,一筒羽毛球表示1個十,增加十的表象,特別是P25第3題,P30第3題,讓學生自己把小球、五角星圈一圈先構建計數單位十的模型,再利用模型數數,這些都能加深學生對計數單位的認識。

(3)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除了讓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認數過程外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①要突破幾十九添一後是多少這一難點。

學生數數時數到幾十九下邊往往數不對是幾十,也就是在拐彎處出問題。教材對這一難點的突破很重視,P29專門安排了三十九添上1是四十這一內容,教學時要讓學生動手操作,特別是經歷把10根再捆成1捆及原來有3捆又添1捆成4捆這一過程,真正理解39添1為什麼是40,這不僅是數數的需要,也是以後進位加計算的基礎。

②要重視數的組成的教學。

瞭解數的組成不僅是感受數值大小的需要,也是今後四則計算理解算理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的組成,P25第2題直觀認識幾個十是幾十,P26第5題則抽象地認識整十數和100的組成。P30例題除利用計數器學習寫數外,重點也放在數的組成上,P31第5、6題,P34第1題藉助直觀練習幾十幾的組成,P34第2題則抽象地利用數位知識寫數。

3.妥善組織計算教學。

(1)整十數的加減要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使學生理解算理。教材的例題提供了三種演算法。一是十個十個地數;二是利用數的組成,進行單位個數相加;三是利用知識遷移,3+2=5,30+20就等於50。減法也要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教學時要注意兩點:①在觀察畫面的基礎上引升到以兩位數的組成進抽象的數學思考。如30+4,如果不看圖,怎樣想?30是3個十,4是4個一,3個十和4個一合起來是34,所以30+4是34;又如34-4,34是3個十和4個一合成的,-4就是去掉4個一,只剩3個十,就得30。但不要求學生死記此推理過程。②要注意教學加、減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告訴學生並要求學生記住。

4.利用百數表的整理髮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教材在呈現百數表時有三點創新:

(1)讓學生自己把百數表填完整,這有利於學生掌握數序。

(2)讓學生觀察百數表發現規律,這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還能加深對數的意義的`理解。

(3)讓學生用不同的框在百數表中框數,進而根據框中的一個數猜另外三個數。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把握數序規律。

教學時要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切實地組織學生參加上述學習活動。

5.緊密聯絡現實生活安排比較數的大小的內容。

(1)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選策略比較數的大小。

P37的例題選材來自於兒童心中的現實生活,不但能激發學習興趣,而且能啟用現實生活中已有的比較數的大小的經驗。

在進行46和38的比較時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自選策略進行比較。書上呈現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估計的方法從數的組成上去比,把46看成四十幾,38看成三十幾,四十幾比三十幾多;另一種是利用數序比,從小到大數46在38後面,46大。此外學生還可能運用的比較方法有:以40作中介來比,46比40大,38比40小,所以46比38大;上升到法則來比,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是3,4比3大,所以46比38大。這些比較方法都很好,都是學生的思考,都能弄清道理。

教學時要讓學生自己思考比較方法,並相互交流,互相啟發,提高數學思考的水平,但不宜講法則,不必統一比較方法。

(2)關於用日常用語表示兩個數的相差狀況的教學。

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語列入教學內容能培養學生的數感,能使數學內容緊密地聯絡生活實際。

教學時應注意三點:①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教材在例題中教學多一些、少一些,在“試一試”中教學少得多,在“想想做做”中教學多得多,這樣教學當然是可以的。也可以在例題中增加小狗做85個,然後兩兩比較,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四個詞語的含義。②不要對四個詞語在數量上予以界定。這些詞語不是嚴格定義的數學概念,不好量化。一般是給定兩個數,讓學生說相差狀況,或給出相差狀況後在幾個給定的數中選數,不安排讓學生找比20少得多和少一些的數之類的練習,因為如果出現10、11等,很難說清楚。③要尊重學生的用語,如多一些,學生表達為多一點點,多得很少都是可以的,不過課本上的四個詞語學生要理解。

6.重視數感的培養。

前面提到的藉助直觀認識數值,瞭解數的組成,認識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用日常用語表達兩數的相差狀況,都是在培養學生的數感。此外教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數感的安排還有:

(1)聯絡現實生活認數、讀數。

如認識運動服號碼,瞭解數的序數意義(P26⑦),數教室裡的桌子、椅子的張數(P30①),看病時的就診號碼(P36④),春遊時選擇車輛(P42⑤)。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用100以內的數說話,說家人的年齡,在校園裡走走看看,數物體的個數,數一段路走幾步(P44~45),等等,這些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可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可以使學生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從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2)初步認識單數和雙數,練習五個五個地數數。

P41③安排了在1~30的數中從2開始隔一個圈一個初步認識雙數和單數,接著安排學生利用單、雙數找門牌號,這項內容不僅是解決某些生活問題的需要,也使學生對數的奇偶性初步感知,為以後有關知識的學習作些鋪墊。教材在P30②安排了五個五個地數香蕉,P42③讓學生對應鐘面上的數字填寫小格數,既練習五個五個地數數又為以後學習鐘面認識打基礎。人們數散放的東西時往往五個五個地數數,安排這項內容體現了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3)安排估計和猜數的內容。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判斷一個數接近哪個整十數。P37①判斷“六十幾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使學生認識到六十幾介於60和70之間,P41①在90~100的某幾個數中判斷哪個數最接近90,問97接近90還是100?93呢?P42②問46接近50還是接近40?44呢?這樣的練習為以後的估算打基礎,因為估算時需要把一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數計算,當然這也在培養學生的數感。

②組織猜數遊戲。P26⑧猜兔子有幾十只,P43⑧猜兩位數。一個學生想好一個數寫出來蓋位,讓另一個學生猜,寫數的學生不斷地根據猜出的數給予提示,值到猜對為止。可以輪換進行,並比賽誰猜的次數少,學生很感興趣,漸漸地學生就有了猜數的策略,逐步縮小區間。

③估計物品的數量。P45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先猜蠶豆、花生米、黃豆的粒數,再數數,培養估計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