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

來源:才華庫 6.98K

第一次上知識能力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過程方法目標:

1、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近美麗的月夜,並能描繪月夜美景。

2、 朗讀,讀出月夜的恬淡,讀出作者的欣喜孤獨曠達。

3、 知人論詩。提供相關資料,輔助學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蘇軾。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對蘇軾的背景介紹,和對“閒”的領悟,學習作者曠達樂觀從容的心態。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文字

生讀課文,檢查拼音、重點實詞的意思,疏通文意。

三、賞美景,品意境

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作《秋月冬雪兩軸畫》,這一輪秋月曾讓無數人陶醉。那麼今天我們也不要辜負這一輪明月,和蘇軾、張懷民一起去賞月吧。文章描寫月光的句子是(課件展示):學生齊答“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A、 有人對這個句子作了這樣的一個評價: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大家仔細地讀這個寫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詞裡。

B、 學生品析後老師小結:全句沒有一字寫月,可又是字字得月!這句話先寫“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濃。

C、 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這個意境。(點選背景音樂。)同學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讀,你在腦海中想像:(老師提示):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是一幅皎潔空靈的畫面,明亮的月光灑下來,整個院子就像是一個透明的水潭;是一幅搖曳多姿的畫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錯縱橫,彷彿觸手可及,是一幅清幽寧靜的畫面;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畫面……同學們,把剛才浮現在你腦海中的那幅畫用你靈動的筆描繪出來。

三、話“閒人”,悟主題。

A、讀題目:從題目可知本文主要講什麼?作者在夜晚與朋友到承天寺遊玩。

B、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應該是露深霧重,寒意不淺。蘇軾為什麼跑到承天寺去遊玩呢?因為它是一個“閒人” 本文中的“閒”可以有哪些解讀?

(閒)對,閒,可以組哪些詞?悠閒,有閒情逸致,有清閒。

悠閒:月色入戶,相與步於中庭。閒雅:月光之美。

清閒:體悟最後一句話,並補充相關資料:(背景介紹,蘇軾的相關介紹)

C、兩個閒人在清明澄澈的月光下散步,兩人相顧無言又心照不宣,或許只有那一輪明月能理解他們吧。同學們,你們理解了蘇軾嗎?結合學生回答出示相關資料。

(孤獨,鬱悶,淡泊,寧靜,達觀灑脫)

D、是的,明月懂他們,他們也懂明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只有有閒情逸致的蘇軾他們才能賞它,只有處在人生的低谷仍然保持那樣一顆閒適恬淡的心情的蘇軾他們才能賞它。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輪明月,因為蘇軾的欣賞而永恆,而那塊傷心地黃州也造就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才子蘇軾。

四、與蘇軾同行

同學們,《記承天寺夜遊》不僅是一幅清閒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閒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去舒”的曠達情懷……儘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遊,記住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五、板書設計

描繪 -- 庭中月色

貶官 謫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海口市靈山中學 陳鶇

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應多讓學生去感知,那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再加上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讀文言文更顯得重要,所以我以讀為綱,貫穿整個課堂教學。

課堂時間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蘊……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聽課的教師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抓住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的內容展示即可,不必要讓一節文言文的教學變得跟賞析現代文一樣,安排的內容過多讓學生無法消化。所以在這方面我處理得不夠好,下次記得改進。

記承天寺夜遊

海口市靈山中學 陳鶇

(一)精心設計導語,走進蘇軾。

宋代有個大詩人(出示課件--蘇軾像圖),大家認識嗎?(有人會說認識,有人會說不認識)誰來給大家說一說?(視學生介紹的情況,教師小結)。 蘇軾這位大文豪,才華橫溢,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1079年他因“烏臺詩案”被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於自我解脫,同友人張懷民夜遊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澄澈透明,如詩似畫。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板題)

(設計說明:由學生介紹蘇軾可以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交流處理資訊,教師作必要的小結點撥,能夠為閱讀感悟奠定基礎)

(二)出示學習目標

1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 聯絡作者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當堂背誦全文

(設計說明: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提出一系列問題,而是確定學習目標,提出學習要求,使學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明白課堂教學要達到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三) 學習方法指導

1.自讀課文,“三看一查”,順暢誦讀。

2.嘗試翻譯全文,並與同桌或在小組中先討論交流(設計說明:自讀是“自主”學習的具體體現。

(設計說明:“三看一查”要求學生自讀時認真看課文、看註釋、看探究與練習;查工具書, 結合上下文,理解字、詞語的意思。嘗試翻譯全文,是為了通過學生的自身實踐,再現課文所描寫的情景。安排討論,是一種互動型活動,讓學生學會和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彼此聽取對方的意見,共同完成語文學習。)

(四) 探究 合作 交流

1.作者為什麼要想著夜裡去承天寺遊玩?他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2.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設計說明: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悟情、悟境)

(五) 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

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設計說明: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的時間和空間,發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六)教師小結。(設計說明:運用綱要訊號簡潔明瞭的將文章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便於知識的鞏固、積累和運用)

(七)當堂背誦課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