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沉下去浮上來》科學教案

來源:才華庫 1.47W

設計思路:

幼兒園《沉下去浮上來》科學教案

大班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樹葉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在活動中要讓幼兒大膽猜想,更要積極動手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讓幼兒帶著任務探索,提高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所以活動設計既要為幼兒提供邊操作邊思考的機會,又要注重培養思考的有意性,培養幼兒先預測(思考)再操作。操作後讓幼兒多講述、討論,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

活動目標:

1、知識:(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2)學會用簡單的圖示(↑↓)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實驗。(2)能與同伴溝通、交流與合作來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情感:(1)樂意參加探索沉與浮的小實驗。(2)初步形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2)學會用簡單的圖示(↑↓)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活動難點:

1、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實驗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臉盆,盆裡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每組空礦泉水瓶一個、積木、石頭、樹葉、鐵釘、玻璃球等小物品。

3、老師示範用的小葫蘆、硬幣等

4、老師鞏固實驗用的鉛筆、橡皮、尺子、剪刀

4、每人一張記錄紙,一隻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它們要和我們小朋友們一起來做玩水的遊戲,我們看看都是誰呀?我請一個小朋友來介紹一下。

幼:空礦泉水瓶、積木、石頭、樹葉、鐵釘、玻璃球

二、實驗:沉下去與浮上來

1、認識“↑”“↓”兩個符號:

(1)教師取一個葫蘆放在水盆裡幼兒觀察,實驗現象,請幼兒回答發現了什麼?進而出示“↑”(一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豎線表示水的深度,上面的小帽子表示物品浮在誰的上面,也就是浮上來)。

(2)教師再取一枚硬幣放在水盆裡幼兒觀察實驗現象,請幼兒回答發現了什麼?進而出示“↓”(一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豎線表示水的深度,下面的小帽子表示物品沉到水底,也就是沉下去)

2、認識記錄紙

師:認識了“↑”“↓”兩個符號之後,我們再來認識一下記錄表。

物品寶寶?小手

3、猜測實驗結果:幼兒猜測每種物品放在水裡的浮沉現象,並記錄在“?”號這一列。

4、動手分組實驗並記錄:

幼兒按意願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5、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後結果。

師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三、把寶寶送回家

老師“出示兩個小房子的圖片,一個是浮上來寶寶的房子,一個是沉下去寶寶的房子。

幼兒把每個參加試驗的物品寶寶送回家。

總結:小朋友們的實驗做的非常成功,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放在水裡浮上來(輕的物品),什麼樣的東西放在水裡沉下去(重的物品)。

四、鞏固實驗

老師出示一個文具盒,裡面有小朋友們常用的鉛筆、橡皮、尺子和剪刀。

用這些常用的物品進一步鞏固實驗結論:輕的物品放在水裡浮上來,重的物品放在水裡沉下去。

五、提升實驗

怎樣使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

1、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頭寶寶是好朋友,他們想在一起在水裡做遊戲,讓我們來幫幫他們,好不好?幫幫瓶子寶寶,讓他沉下去。

2、幼兒思考。(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小朋友們,同一個瓶子寶寶,不裝水時浮在水面上,裝滿水後,就沉到水裡了。為什麼呢?

4、教師總結:不裝水時,瓶子寶寶很輕,所以浮在上面;裝滿水後,瓶子寶寶變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六、教師結束語

其實,物品在水裡是浮還是沉,除了與物品本身的輕重有關係之外,還與其他很多方面有關係,這就等小朋友們長大了慢慢去探索,這就是科學的奧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