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5.62K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通用6篇)

《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

活動設計背景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而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幼兒天生喜歡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目標一: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目標二: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目標三: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把下沉的浮起來,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動準備

大水盆6個,籃子12個,紙、幹木塊、石子、釘子、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實心球、硬幣若干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設定懸念,引發幼兒好奇心)

二:操作,請小朋友們把桌上的東西放在水盆裡,看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三:請小朋友們把沉與浮的物體分別放在兩個籃子裡,然後告訴別組的小朋友和老師,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著的。(紙、幹木塊、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是浮著的,石子、釘子、實心球、硬幣是沉下去的)

四:為什麼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卻浮起來了呢?

五:請小朋友們利用籃子裡的東西互相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把紙用石子壓住,把硬幣放在塑料杯裡……)

六: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會浮上水面。

教學反思

“沉與浮”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的一個突然發現。活動緊密圍繞“沉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本次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對物體的沉浮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幼兒玩一玩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物體沉與浮的原因,獲取與物體沉浮相關的知識經驗,並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幼兒發展開渠。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幼兒的發展引路。

《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是沉的,哪些是浮的。並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專心傾聽別人講話及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

活動準備:

1、教學試驗材料:各種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塊、勺子等),大容器7個、記錄表等。

2、科學術語及詞彙:沉、浮。

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

1、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這些物品寶寶想到水裡游泳,你們猜猜看會怎麼樣呢?(出示沉↓、浮↑卡片)2、師:你們說有的會沉,有的會浮,我也不清楚,那我們就把玩具扔進去看看呢?

3、讓幼兒大膽猜測其餘物品寶寶的沉浮現象。

二、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浮”現象。

1、第一次實驗:幼兒把物品放進水裡,看看結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嗎?。

2、第一次記錄:記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

3、交流:幼兒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測和實驗結果,探索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

1、這些物品寶寶,他們在水裡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去玩一玩,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東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時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訴我們。

2、幼兒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麼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的?成功了嗎?

幼兒:沉下去的東西請沉的東西幫忙會沉下去,要請浮的東西幫忙才會浮起來教師小結: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沉的東西可以幫助浮的東西沉下去,而且和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四、經驗遷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圖片),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了水裡,我們人也會沉到水裡了,這個時候,我們想什麼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圖片)五、結束小結。

科學家很聰明的,他們運用水的神奇力量發明了船、潛水艇,可以使我們人在水裡走來走去,我們小朋友長大以後也可以發明一些在水裡沉、浮的東西。

《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示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檯,另備水槽、托盤各一隻。

重點與難點:探索、發現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二、幼兒嘗試

(一)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麼?

1、幼兒嘗試

2、得出結論: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3、教師總結(演示課件):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二)教師提出嘗試題: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麼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

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並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為沉,有的幼兒認為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三)教師提出嘗試題: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1、幼兒嘗試

2、得出結論:往空瓶裡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可以讓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積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3、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四)教師提出嘗試題:

1、故事:小明在樹林裡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裡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著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裡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儘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五)教師提出嘗試題: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製成的。

《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4

一、設計思路

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如果活動設計僅僅停留在讓幼兒瞭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著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逐漸減少,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活動設計既要為幼兒提供邊操作邊思考的機會,又要注重培養思考的有意性,培養幼兒先預測(思考)再操作。操作後讓幼兒多講述、討論,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

二、活動目標

1、知識:(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2)學會用簡單的圖示(↑↓)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實驗。(2)能與同伴溝通、交流與合作來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情感:(1)樂意參加探索沉與浮的小實驗。(2)初步形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三、活動重點: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學會用簡單的圖示(↑↓)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四、活動難點

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五、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臉盆,盆裡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每組裝滿水和空礦泉水瓶各一個、橡皮泥、石頭、雪花片、樹葉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張記錄紙,一隻筆。

六、活動過程:

1、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它們就躲在你們的椅子下,找出來看看是誰呀?

幼:是鑰匙、小木塊、玻璃球?

2、實驗:沉與浮

①教師示範:教師取一塊雪花片請幼兒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裡會怎麼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幼兒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教師指導:你們猜雪花片放在水裡會怎樣?你們每人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來的,那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你認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②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幼兒按意願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

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後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③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後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並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七、提升實驗

(一)怎樣使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

1、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頭寶寶是好朋友,他們想在一起在水裡做遊戲,讓我們來幫幫他們,好不好?幫幫瓶子寶寶,讓他沉下去。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小朋友們,同一個瓶子寶寶,不裝水時浮在水面上,裝滿水後,就沉到水裡了。為什麼呢?

4、教師總結:不裝水時,瓶子寶寶很輕,所以浮在上面;裝滿水後,瓶子寶寶變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麼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師:小朋友們,我們剛剛讓瓶子寶寶和石頭寶寶在一起玩了,他們玩得好開心。可是,還有一個物品寶寶需要你們的幫助,看,橡皮泥寶寶和樹葉寶寶是好朋友,他們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讓我們來幫幫他們!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現在橡皮泥寶寶能和樹葉寶寶一起玩了,他好開心。可他有一個問題想問小朋友們"我的體重沒變,當我團成球狀時,我沉在底下;當把我做成船的形狀時,我就會浮上來,為什麼呢?"

4、幼:……(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讓幼兒思考、交流和討論1-2分鐘。到時如果幼兒還回答不出,老師再加以引導。)

5、教師總結:當橡皮泥寶寶是球狀時。

八、活動延伸

1、師:小朋友們,老師這裡還有一個物品寶寶,小朋友們看是什麼,小朋友們猜猜看--寶寶放到水裡是沉,還是浮呢?

2、幼:……

3、教師總結:老師也不知道--寶寶是會沉,還是會浮。其實,小朋友們,我們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大家不知道它們在水中是會沉還是會浮,小朋友們回去以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什麼東西在水裡是沉還是浮。

《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2.能夠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記錄操作結果。

3.初步大膽嘗試,探索讓下沉的物體上浮。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重點

能夠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記錄操作結果。

活動難點

初步大膽嘗試,探索讓下沉的物體上浮。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會記錄實驗結果。

2.物質準備:

a.各種實驗材料(瓶蓋、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針、橡皮泥、木塊、釘子、記錄表、操作盒子)人手一份。

b.自制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興趣,感知物體的沉與浮的現象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做實驗了,這裡我為大家準備了很多的操作材料有:水、瓶蓋、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針、橡皮泥、木塊、釘子、記錄表。請小朋友試一試,看一看哪些物體會沉下去?,那些物體會浮上來?用符號標記。

2.師:在操作時請小朋友注意以下幾點:

a.請小朋友把你的記錄結果記錄到記錄紙上;

b.操作時請小朋友儘量不要把水灑到桌子上;

c.每一種材料都要嘗試。

3.師:教師巡迴觀察幼兒的操作結果,並對於個別操作較慢的幼兒進行指導和鼓勵。

4.師:並現場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為沉,有的幼兒認為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5.師小結:我們通過操作後發現金屬類的物體放入水中會下沉像(回形針、釘子、硬幣)木質和塑料類的物體放入水中會上浮像(泡沫、筷子、木塊、雪花片、瓶蓋)。由此可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本身的材料有關。

二、嘗試探索如何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剛才的結果中我們都看到了,物體在水中的現象都是不一樣的,接下來老師要加大難度了,請小朋友嘗試操作,如何讓下沉的物體上浮?看看有什麼樣的辦法。(有的是通過藉助外力,還有的是改變自身形狀)一起來探索。

2.師:鼓勵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師小結:我們發現橡皮泥浮起來了,實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會下沉,但是我們通過改變它的形狀,由原來的下沉變成了現在的上浮。橡皮泥在自身比重不變液體密度不變的情況下,它排開液體的體積變大了。它就會浮在水面上了。在此環節中滲透了有關浮力的知識,引導幼兒對浮力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同時,潛移默化地薰陶幼兒對有關浮力的瞭解。

三、遷移生活經驗,尋找生活中的浮力現象

觀看課件,輪船、游泳圈、竹筏等。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們,我們知道改變橡皮泥本身的形狀可以讓原本下沉的物體上浮。那你找一找你的身邊還有什麼物體也可以這樣來操作?大家蒐集一下,然後通過實驗的方法自己來試一試,看一看吧。

教學反思

1.通過幼兒親手操作,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

2.在活動中提供了適宜的材料讓幼兒人人動手,滿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3.動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從而增強了活動的目的性。

4.實驗結果評價中我給幼兒了充分的肯定。

5.本節課的不足在於拓展延伸時由於準備不足,孩子沒能答出人們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後還要多探究,並及時引導孩子為以後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沉與浮》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瞭解不同的物體的沉浮現象,學會記錄實驗結果。

2、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過自主實驗探索科學現象,培養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沉浮的樂趣。

5、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活動準備:

水、毛巾、鉛筆、記錄卡、木頭、塑料、泡沫、玻璃、金屬、石頭

教學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出課題

師:這個魔術袋裡啊裝了好多東西,小朋友你們想知道裝了什麼嗎?

1、教師提問:你們有沒有想過要是我們把他們放進水裡會怎麼樣呢?

2、教師操作讓幼兒仔細觀看記錄卡,引導幼兒看上下兩個箭頭,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訴幼兒如何做記錄卡的方法。

3、讓幼兒自由討論,叫興趣較濃的幼兒上來操作,並提醒幼兒記錄的方法。

二、分組實驗,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試一試啊?

1、講解操作方法與規則:要求幼兒操作完後,馬上拿鉛筆到記錄卡做好物體沉浮現象的記錄。

2、幼兒操作:師,小朋友在把物體放進水裡時要看仔細了,看一下物體到底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的,認真觀察水中的現象。

溫馨提示:

①把材料貼近水面輕輕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種材料;

③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做好實驗現象記錄。

④小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師來回巡視,適時指導,幫助幼兒在觀察沉浮現象時,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記錄,同時幫助能力差的幼兒。

4、表達與交流

請個別組幼兒彙報、分享實驗現象:在彙報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尤其是不同的意見。

三、教師驗證、小結

將幼兒做的記錄卡作驗證與分析,按幼兒的記錄進行講解,並對幼兒錯誤記錄再次進行操作,加深幼兒對物體“沉、浮”有進一步瞭解。從而激發幼兒的探討興趣。

四、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趣的沉浮現象,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的物體放在水中會發生很有趣的現象,小朋友在家裡也可以動手去做做實驗,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