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導學提綱(魯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5.89K

 第一課時

《桃花源記》導學提綱(魯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 瞭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詞語。

2、 疏通文章大意,瞭解故事情節,理清寫作脈絡。

3、 運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培養想象能力。

【學習重難點】

1、 積累部分文言詞語

2、 疏通文章大意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1、 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⑴屋舍儼然﹙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⑶阡陌交通﹙          ﹚

⑷黃髮垂髫﹙     ﹚⑸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⑹詣太守   ﹙          ﹚

⑺此中人語云﹙    ﹚

2、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掌握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⑴落英﹙     ﹚繽紛﹙           ﹚⑵屋舍儼然﹙          ﹚⑶阡陌交通﹙       ﹚

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⑸黃髮﹙     ﹚垂髫﹙      ﹚⑹便要還家﹙       ﹚

⑺皆嘆惋﹙       ﹚⑻便扶﹙        ﹚向﹙         ﹚路    ⑼詣太守﹙         ﹚

⑽尋向所志﹙     ﹚⑾欣然規往﹙       ﹚⑿尋病終﹙     ﹚⒀後遂無問津者﹙    ﹚

3、朗讀課文,2-3遍。(朗讀時,讀準字音,停頓分明,不讀破句,語速適中,語句流暢,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讀課文,根據提示,完成下列問題。

⑴漁人的行進路線: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⑵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 寫桃花林奇異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② 寫桃花源優美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③ 寫桃源人祖先來到桃花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④ 寫桃源人與世隔絕時間長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查閱資料,介紹一下陶淵明,製成知識卡片。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6、把你閱讀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上交流。

課堂學習

一、 情景匯入: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於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麼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學們想知道這一切,就讓我們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自主合作學習:

1、出示學習目標

2、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效果。

3、學生齊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

4、自主學習以下內容:

⑴藉助工具書,弄清下列詞在文中的意思。

異      窮      屬     悉     鹹      延      語       尋

⑵古代詞語有很多與現代漢語意思不同,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意義:

鮮美                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不足

⑶細讀下列句子,用現代漢語寫出句子的意思。

初極狹,才通人。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不足為外人道也。

後遂無問津者。

6 、疏通文意,再讀課文。

⑴以四人學習小組的形式,學生對照註釋,試講課文。

⑵複述課文內容

教師提醒: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複述,並插進一些話,是整個故事連貫起來。

三、點撥講解

⑴學法指導:

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   不可望文生義。

翻譯句子時,先弄清句式特點、關鍵字的意思,然後做到準確,通順,省略的部分要補上。例如:

“具答之,便要還家”具,詳細;要通邀,邀請。(漁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漁人)還家   譯文,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

⑵板書:

漁人行蹤:

        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復尋桃花源

四、練習測評:

1、下面劃線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彷彿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A鹹來問訊 ﹙    ﹚B皆嘆惋﹙     ﹚C悉如外人﹙    ﹚D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A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B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4、你認為作者筆下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出來。

五、佈置作業:

1、本文有不少詞語凝練優美,流傳至今成為成語。請找出來工整地寫下來。

2、熟讀課文,根據提示,用課文中的句子填空

( 漁人行蹤 )                   ( 所見所聞 )

發現桃花源                緣溪行,忽逢桃花林:﹙                    ﹚

                          環境優美﹙                                ﹚

進入桃花源                安居樂業﹙                                ﹚

                    熱情好客 ﹙                           ﹚ 

離開桃花源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復尋桃花源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背默全文。

 2、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在文中反映的社會理想。  

 【學習重難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反映的社會理想 。

 【學習過程 】

一、情景匯入

訂正作業,匯入第二課時

二、自主合作學習

1、出示學習目標。

2、自主完成

 ⑴背誦課文,默寫下列句子

① 桃花林奇異美景的句子--------

②  桃花源優美的自然環境  --------

  ③  桃花源內祥和的社會生活的句子  --------

  ④  寫桃源人精神風貌的句子   --------      

⑵本文文字簡約,蘊含卻豐富,寥寥幾語,向我們展現的是美不勝收的桃源美景。請大家用這個句式,“這裡的美,你看……”,發揮你的想象,用現代漢語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  老師範例:)

 這裡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裡,中間沒有一顆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①這裡的土地美,你看,―――――――――――――――――――――――――――――

②這裡的屋舍美,你看,―――――――――――――――――――――――――――――

③這裡的田池美,你看,―――――――――――――――――――――――――――――

④這裡的阡陌美,你看,―――――――――――――――――――――――――――――

⑶這裡的景太美了,那麼生活在這裡的人呢?聯絡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聯絡課文內容加以比較﹚

3、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⑴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說明了什麼?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尋病中。後遂無問津者。

⑵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根據提示進行思考:

①“景”奇:

②“人”奇:

③“蹤”奇:

⑶小組討論: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寄託了作者一種怎樣的社會理想?你又是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社會?

三、點撥講解

1、寫美景時,運用修辭,四字短語等等。

2、分析課文緊扣文本回答,儘量用文中的話。

板書:桃花源--子虛烏有--寄託作者對和平的嚮往,對平等和諧自足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練習測評

1、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文字明顯不同的一項: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B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C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遊山西村》)

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3、每個人都曾構想過自己的理想,請用恰當簡潔的語言描繪出你的理想王國。

五、佈置作業

1、本課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似的一個成語:--

2、文中那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附: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答案: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2、見課下注釋

 4、⑴發現,進入,離開,復尋

⑵①芳草鮮美,落英繽紛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③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④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四、練習測評

1、A2、都    驚訝,驚奇   完全    請  3、略4、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五。作業

1、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不知有漢

第二課時

自主學習

2、⑴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⑵這裡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裡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裡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裡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⑶①桃花源有著“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峰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詳和愉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3、⑴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祕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託。

(2)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彷彿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3)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寄託了作者對和平的嚮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練習測評

1、B  2、熱情好客      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

作業:

1、豁然開朗

2、不足為外人道也

3、因為這裡沒有戰亂紛爭,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