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來源:才華庫 1.77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數學教學,在於學生對於新知識的初步感知,在於老師潛移默化的引導,使新知識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潤物無聲的滲入腦際。”

一、巧妙利用學習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數學

本節課是孩子們第一次認識分數,這是關鍵,這個時候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認識分數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書本的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後具體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個蘋果和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就回答每個小朋友分得一半。於是我就抓住機會由此引入新課,引出 。

二、加強實踐操作,促進學生主動構建數學知識

1、深層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 1/2的含義是基礎也是難點,這環節充分讓學生折、塗、討論,突現分數的平均分的本質。

2、運用知識遷移,探索其它幾分之一

在認識1/2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創造、探索其它幾分之一。首先讓學生選擇圖形,折、畫、塗幾分之一,再交流、討論表示的含義。

3、觀察比較分析,體會比較幾分之一大小

在課堂有效的時間內,充分利用學習材料,進行學習。開始教師直觀運用已有的和圖片進行比較,再小組合作在同組內比較原來已創造的幾分之一的大小(課前發給學生同組內同樣大小的圖形)。再運用學生折出的進行直觀展示,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

三、聯絡生活,拓展運用

聯絡生活,在生活圖片中運用分數,再利用其它變式圖形拓寬學生思維。

四、不足之處

雖然將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動手、小組合作調動起來了,但是孩子們的在操作的時候進度不同,影響了時間,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雖然讓他收掉但還有部分學生牽掛未折完的現象。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瞭解分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分數的意義。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在數字王國裡,孩子們一直接觸的是整數,對整數很熟悉,但是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分數,所以本節課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的匯入就從整數的平均分開始,從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到2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再到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結果是人一半。在其中滲透“平均分”的概念,並讓學生髮現問題(半個蘋果怎樣表示),放手讓學生大膽想想,並讓學生寫出自己表示一半的方法,讓學生經歷分數的形成過程。設計這個環節有兩個目的:一是要告訴學生數學來源於生活,二是要讓學生知道數字王國裡除了整數之外還有分數。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教學新知識1/2時,我組織學生看課件、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從看、折、塗的過程中形成1/2的表象,培養良好的數感。然後,讓學生表述過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明確分數的形成是從生活當中用整數不能表述時才產生的。在教學時我努力讓學生明白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分數。用課件演示圓的1/2的動態形成,讓學生髮現它表示的含義,自己說一說。再讓學生折出長方形紙的1/2,學生認識了1/2,緊接著是關於1/2的習題,及時加強鞏固。在認識1/2的基礎上,我繼續讓學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折出自己想認識的幾分之一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讓他們自己想、自己折、自主交流、合作。並抽學生上臺彙報。在練習過程中,我設計了多種題型,讓學生從多角度鞏固新知,培養學生分數的數感。

教學中有收穫也有失落和意外。這裡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我教學中的幾點不足:

1、替學生說的太多

學生是主體,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說,去做。在習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它的1/2嗎?)中,沒有讓學生自己解釋這句話為什麼不對:而是我替學生解釋。這點我覺得很不好,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用心去改正。

2、課堂教學沒有顧全所有學生

在教學中,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一點激情,多一些鼓勵學生的話語,多一些關注學生的目光,爭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及計算方法上,分數與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本冊教材主要是藉助操作、直觀,從“部分-整體”的角度初步認識分數。安排簡單的分數大小比較和計算的目的也是為了理解分數的含義。安排分數的簡單應用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用分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溝通除法與分數之間的聯絡。

成功之處:

1、藉助直觀操作,理解分數的含義。在教學中,首先通過分一個物體,如一塊月餅、一個圓、一張長方形紙和一張正方形紙,讓學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分子就是幾。在整個例1和例2的教學中,學生髮現我們所得到的分數都只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其次,對於平均分的教學要尤為重視,分數必須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分數,我們通常所說的分數線實際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多元表徵之間的轉換,理解分數的含義。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餅的現實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動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後用一個圓、一張長方形紙,在平均分的活動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過這樣多種外在的表徵方式,實現由平均分物體到圖形表徵,最後抽象出分數的數學符號,體現了“行為”“圖形”“符號”等多元表徵方式之間的轉換,做到了順向思維的引導;最後又通過折一張正方形紙表示出它的1/4,這是根據給出的分數符號進行的回溯操作活動。多元表徵之間的轉換實質上就是在“有來有回”的過程中實現的,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就可以建立起“行為”與“符號”之間的相互對應關係,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個別學生對於平均分還是存在判斷上的問題,導致練習中出現錯誤。

再教設計:

注意強調“平均分”。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分數,對於我們來說,是第一次接觸,學生感覺到的是陌生,不太理解。所以我設計《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產生分數,體會到只有平均分了,才能產生分數,並且理解分數各部分的意義。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旅遊分東西。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個?

(2)把2瓶水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瓶?

師:我們分東西時要做到公平、公正,那要怎麼分呢?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每份分得同樣多,數學裡我們叫“平均分”。

生:蘋果每人分得2個(可以用“數字2”表示)

水每人分得1瓶(可以用“數字1”表示)

(3)現在只有1塊蛋糕,也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個。

師:每人分到的是這個月餅的一半,能不能也用一個數來表示呢?

師:看來要表示一個月餅的一半,已經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數來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數,什麼呀?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分數。

感受: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做數學,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資助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我注重為學生創造探究條件,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進一步探究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認識。本節課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在認識1/2時,學生通過分月餅初步感知了1/2的意義後,我安排了一個找圓形1/2的活動,讓學生從實物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認識1/4時,同樣一張正方形紙,學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1/4也不同,通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感悟,儘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張紙平均分成4份,陰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4來表示。

(一)認識1/2。

認識了月餅的1/2,你知道什麼是這個圓形的1/2嗎?請你動手摺一折,並把它的1/2用陰影表示出來。

師:誰能說說,什麼是這個圓形的1/2?

(二)認識1/4。

師:1/4大家都會寫了,那在正方形紙上要表示出它的1/4,你會嗎?

師:拿出我們桌上的藍色正方形紙,先折一折,然後把它的1/4塗上陰影。(陰影部分要是這個正方形的1/4。)

經過手腦並用,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從而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本課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自主創造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利用各種形狀的紙片自由地動手摺一折、塗一塗,並用分數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圖形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嗎?我們小組合作,來看看活動建議。

4、練習層次分明。

設計練習時,層次分明,由易到難。先從剛學的知識入手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什麼是平均分,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並且讓學生體會到分數的分母其實是平均分的份數,分數的分子是取的份數。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每個分數都由學生自己去創造,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從整數到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我設計了分學具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數的含義,巧妙地幫助學生從整數到分數進行了一次數概念的擴充套件。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創造能力。課上,我鼓勵學生動手分一分學具,學生在分的過程中感受到平均分的意義。遇到一個圓形要同桌分時,學生體會到了分數產生的必要性,要平均分圓形的過程中,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在分學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再次感受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圖形,只有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才可以用1/2來表示。然後在認識幾分之一時,也讓學生自己創造分數,並互相說說自己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分數。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觀點,為學生創設了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

此外,由於本人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這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1、本節課我在控制課堂節奏方面做得不夠好,前鬆後緊,前兩個例題教學得很充分,第三個例題教學略顯倉促。

2、在引導學生認識分數的過程中有時過於急躁,代替的多,放手的少,應根據學生情況多鼓勵學生說一說,生生互相補充,這樣有利於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根據課堂中學生的發言點評的還不夠到位。教師的點評不僅是對學生所掌握知識的一個提升,還要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只要你給他機會,他就會還你一個奇蹟。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學習,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在意義上,在讀、寫方法或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認識分數是本單元的基礎,是比較重要的學習內容,它的學習直接影響分數計算的學習質量。上完這節課後,我有如下感受。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送紙同學的活動,在送紙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後來的學習活動中,明顯感到,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好,學生還未能在活動中未能形成“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尤其是在練習第3題時,部分學生第一次完成沒有注意到第一、二幅是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表示,老師提醒後,才恍然大悟。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我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摺紙的活動,讓學生自己折出1/2、1/4、1/8等分數,並在其中找出更多的分數。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在練習中,發現學生用分數表示圖形和塗色表示已知分數做得比較好。

在教學中,自己對課堂的掌握還不好,不能根據學生的情況,適時的調整教學。在設計中,採用了更多的文字敘述,而不是採有形象的圖例出示給學生,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形象的圖例比抽象的文字理解得更容易,而要將文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確實有些難度,我卻忽略了這個問題。

在學習中,聯絡生活實際,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方面,也做得不夠。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是可以用分數表示的?學生在舉例上,也比較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其實學生每天寫字的“田”字格就是平均分最好的例子。在問題設計時,開放性的問題設計也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注重對教材的理解,利用好教材裡有每一幅圖,每一句話。把握好編者的意圖。並時刻注意尊重學生,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有利於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設了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得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習得知識。

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只要你給他機會,他就會還你一個奇蹟,課堂就會呈現別樣的精彩……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本節課,我緊扣新課改的理念,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達到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備學生、備生活、備教材,在這堂課教學中,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獲得了強烈的情感體驗。

2、加強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學的過程

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找一找、折一折、塗一塗、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的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3、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整堂課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說出他們的發現,再自主探索。同時,我注意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巧破

建立分數表象的關鍵是1/2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始終抓住平均分,通過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難,判斷中的比較辨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對事物的認識總是有個過程的,怎樣體現這種過程,並在尊重學生認識規律的基礎上去體現,我努力嘗試提供這樣一個途徑,讓每個學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影象——抽像的探究過程。通過教學實踐證明了我對這節課的這種想法和設計是成功的,這種成功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我的老師曾經這樣對我說過“只有在課前充分了解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已有儲備情況及他們的差異,才能在教學中找到每個學生,更好地把每個學生都帶向獲取知識的目標”。正是在課前做了相關的調查,瞭解到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情況,我才能在課始便找到了每個學生所在的位置,有效率地把每個學生凝聚到一塊,各盡所能,互相補充,成功完成了這次學習活動。

2、“生生互動”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包括學生之間的討論、互相評價、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競爭等。這樣,課堂上不只教師一個人跟學生互動,而是幾十個人形成師生間、同學間縱向和橫向的多元反饋評價網。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思維靈活性、語言表達能力以至個性特點等方面都會得到長足發展。而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成功地促進了“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的形成,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看法,可以不跟老師的意見一致。

(2)我採用了多種有利於學生交流的形式,如同桌商量,全體學生交流、討論等,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機會交流學習的體會。

(3)改變教師的引導語,我採用“有道理嗎?”“誰有補充”“誰有不同意見”“對不對呀”“好不好呀”這樣的提問。

(4)不隨意對學生的發言做出評價,讓學生之間養成互相傾聽、互相尊重的習慣,例如認識1/2的教學,安排同桌間互相傾聽、互相評議,然後再是全班傾聽、全班評議,目的就在於此。

3、成功以“情”有層次地帶動學生始終保持很高的興趣投入到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能欣賞到自己和全班同學共同完成的1/2圖形的展示板,體驗到合作的快樂,積極的情緒得到提升;讓學生一起來大聲讀出自己和全班同學共同創造的由老師板書在黑板上的分數,再次體驗到合作的快樂,成就感油然而生,積極地情緒再次得到提升;課堂總結時候,同時目視展示板和黑板上板書的分數,回想自己這節課的學習經歷,情緒更是提到最高點。

正是由於這節課開放性的設計,學生在教學中生成的很多東西都是自己在事先所不能想到的,以致總有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教學契機沒有利用好,所以還需要在教學活動學生生成預設部分做更深入、細緻的思考,儘量避免教學遺憾的發生。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一、對教材的認識和學生的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初次學習會感到困難。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材一方面注意通過直觀的出現大量學生熟悉的各種實物和圖形;另一方面增加學生的實際操作,使學生在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著重使學生理解一些簡單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起分數的初步概念,為以後學習分數和小數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的重點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教學難點是初步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意義,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習分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有了用整數表示物體個數多少的經驗基礎;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具有了平均分的操作能力。在實際生活中,有的學生也許聽過幾分之一,但他們不理解分數的含義。因此,教學中我注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

二、教學體會

由於分數是學生開始認識的一種新數,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從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創設和學生生活聯絡緊密的情境,多聯絡實際,多舉例項,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加強感性認識,為以後學生在分數的.認識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打好基礎。

1、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我首先通過藉助學生喜歡的喜洋洋與懶洋洋分蛋糕的情境引入教學,讓學生髮現要比較公平的分物體必須要“平均分”,當出現把1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時,學生髮現用自然數解決不了,從而引出學習分數的必要性。這樣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中,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

新課標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因此我在引導學生認識了1/2之後,就讓學生動手摺1/2,接著在學習1/4的時候,直接讓學生動手自己探究1/4,再認識幾分之一時,我相信學生的能力,直接讓他們自己去想分數,說分數,說意義。課後檢測也表明這樣的教學組織有利於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發揮。

3、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為主的數學學習方式。

(1)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圓、長方形、正方形。利用學具的直觀性特點,組織學生折一折、塗一塗,在直觀操作中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2)促使探究活動的開展和深化。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體會探索成功的喜悅,並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把探索過程引向深入。

三、 不足分析

1、在把握教材方面,通過教學感覺自己還是把握的不太準確,雖然也是讓學生通過圖形演示反覆的理解和說分數的含義,但是在語言引導中沒有抓住關鍵字去引導學生去理解,而且教學語言也不夠精練,總之學生對重點內容還是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2、在學具準備方面,我預設的不夠充分,比如在學生折了二分之一後,動手塗出其中的二分之一,由於圓形紙片太大,學生年齡偏小,塗的時候很浪費時間,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塗完,這樣給學生對二分之一的認識造成視覺上的錯誤。如果設計成直接讓學生將分數寫在二分之一的地方或者四分之一的地方,效果會好一些,因為不僅節省了時間,還讓學生練習了書寫分數。

3、在教學設計上的欠缺,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只是認真翻閱了課本和教參,都是先認識二分之一,後認識四分之一,接著知識遷移到再認識幾分之一,因此在設計中我也是按照這樣的過程去設計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就感覺知識脫節,教學不連貫。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應該多分析教材,創造性的設計知識連貫、完整、全面的教學過程。

4、教學評價及教學語言方面,通過教學,我感覺這方面是我目前最欠缺的方面之一,數學學科邏輯性比較強,因此要求教師語言也一定要嚴謹,但是整節課下來,回顧自己在教學中所說的每一句話,真的感覺有用的很少,反而沒用的居多。首先教學語言方面,平時教學中可能自己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總認為把握住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學懂,至於教學時如何表述無關重要,但是實際教學並非如此,自己的口誤會給學生產生知識上的誤解。在教學評價方面,由於自己教學經驗不足,而且還習慣於一二年級的那種評價方式,現在面對三年級的學生,如何評價感到有點束手無策,但是又認為課堂中沒有激勵性的評價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總之本節課回顧自己的評價語言,感覺除了“坐好”,“你真聰明”,“比比誰坐的最好”這些,就沒有其他的了,但是這些評價語言,仔細分析,不但沒什麼效果,反而覺得使用太頻繁,給人很煩的感覺。

5、板書設計,反思本節課的板書,太過單調,重點內容沒有突出,分數的名稱以及圖片沒有出現在板書上。

6、教學機智,課堂生成資源需要教師機智的去處理,因而教學機智對於教師也很重要,本節課有很多我沒有預設到的,最主要的就是學生的互動,設計教學時我認為我設計了學生最喜歡的喜洋洋與懶洋洋的情境,同時又設計了一些動手的環節,學生學習熱情應該不錯,但實際教學中並非如此,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回答時聲音也不洪亮,因此,我很著急,不斷的讓學生“聲音洪亮的再來一遍”,或者課堂中稍微停頓讓學生“坐好,仔細聽”,這樣不僅延誤了教學時間,而且學生的學習情趣也沒有真正調動起來,可見面對課堂生成的各種現象,教師應急中生智合理的去處理,這樣教學才能夠順利進行。

7、鞏固練習,本節課的練習是在匆忙中草草進行的,由於前面的教學佔用了很多時間,練習只是我引導學生說了說,也沒有達到練習的效果,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合理把握教學時間,給練習留有練的時間,使練習真正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8、全課總結,由於時間的緣故,總結知識也是草草了事,沒有讓學生多說一說,多回顧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四、努力方向

1、繼續深入研究教材,學習課標,熟話說“學無止盡”,確實如此,一天不學習就感覺自己落後於別人,因此我繼續堅持每天備課時認真的研究教材與教參,以及深入瞭解學生,結合多方面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須做到每節課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合理的分配教學時間,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

2、加強教學語言的錘鍊,適時合理的使用教學評價語言,通過教學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決定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摸索學習,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做到課課理用精煉的語言讓學生學會應學的知識,並且巧妙的利用評價,使學生學的輕鬆,學的愉快。

3、精心設計教學,教學設計關係到整節課教學的成敗,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一定要做到考慮全面,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結合學生認知能力等等,設計重點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合理的教學過程。

4、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教學時間如若安排不合理,就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嚴格、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教授每一部分知識的時間,比如嚴格控制匯入利用多長時間,授新、操作、練習又分別用多長時間等等。

5、學會教學中急中生智,合理處理教學生成資源,教學機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這需要日積月累,需要不斷的總結研究,不斷的學習參考,雖然這方面能力的練就需要大量時間,大量精力,但我會盡自己所能不斷努力。

五、教後感想

這次講課比賽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在我心中還是留下深深的遺憾,雖然之前我也是盡力準備,但實際教學中還是有太多的不如意。不過通過這些不如意,我深刻的明白了自己還有哪方面的缺陷,自己教學中還存在著什麼問題,在以後的教學和工作中,我會帶著這些問題繼續完善自己的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不斷努力。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它為我們今後學習小數的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收穫與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整數到分數,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節課一開始藉助主題圖創設既豐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一個月餅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激發學生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源於生活實際,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

2、注重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折一折、塗一塗活動中感知、體驗、深化認識、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含義。

3、從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為依託,理解分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能建立在對直觀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採用了“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紙的並塗色”、“看到圖片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等形式的練習,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有機地聯絡起來,將“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4、存在的不足。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的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出幾分之一的意義,應鼓勵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這節課從學生認知的角度出發,嘗試解決這個難題。

首先,利用現有對整數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平均分”概念,然後,從對1個“整體”進行等分,多等分,從而認識分數。具體的教程設計是從簡單易懂的故事講起:兩隻猴子平均分三棵桃樹上的桃子,第一顆有4個桃子,第二棵有2個桃子,第三棵有1個桃子,自然過渡到1/2。然後是摺紙、填塗遊戲,使學生對分數的大小有初步認知。最後是從日常的、活生生的例子中,讓學生看到分數的“影子”。

其次,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智慧是從動手開始的,只有親自經歷艱辛的探索實踐活動,才能使大腦變得更加聰慧,更有創造活動。”兒童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特點,具有探究的天性,在本課教學中,針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自己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的活動中,主動探究,再通過交流進一步感知幾分之一的含義。

學生通過用不同的方法表示1/2,進一步認識了1/2,豐富了1/2的表象,為後面繼續認識其它分數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動手摺紙,不只是對1/4認識的簡單瞭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分數的含義。因此,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求學生摺紙,還要求學生用彩色筆畫出陰影來表示四分之一。由於學生對二分之一已經理解,所以延伸到這部分知識很輕鬆。在辨認和應用方面,學生也能抓住分數的意義的實質來說明和辨認。

最後,在鞏固延伸教學內容,引用大量實際生活例子,不僅讓學生輕鬆地認識了分數,而且通過直觀的體驗,課中的思考,課後的觀察,學生還學會了一種受益終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部分思考深刻的同學也體會到數學作為一門不斷進步的科學的真正含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因此在以後人生道路上面臨問題時,就會像今天兩隻猴子分一個桃子一樣,想到比困難更多的辦法。

建議:

(一)寓教於樂,在進行鞏固練習這一個環節,其實形式可以多樣;例如:闖關遊戲,奪星能手等,一環扣一環,從淺到深,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精力,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結束。

(二)對學生回答和評價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在這兩三課里老師對學生精彩的回答太簡單了,不是掌聲鼓勵,就是一句簡單的稱讚。這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還要採用多樣化的評價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嘗試讓學生來評價,或者小禮物獎勵等等。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91頁至92頁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學段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是“認識幾分之一”。新課標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要求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簡單分數,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以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學情分析:

國小生從認識整數到認識分數是關於數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觸過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數,但並不理解它的含義。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中已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所以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的去獲取分數的相關知識。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

情感態度 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問題解決 當整數不能表示平均分後,所得物體的個數時,我們可以用分數表示。 數學思考 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結合教學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發展,豐富學生的素養。

學習重點: 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學習難點: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感知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教具、學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彩色筆,課件

學習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

一、創設情境,感知等分

1、 老師這裡有4個月餅,想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準備怎麼分?能用數字表示你分得的結果嗎?為什麼這樣分?

數學上把物體分得一樣多,叫做?(板書:平均分)

如果給你兩個餅還是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準備怎麼分?能用數字表示你分得的結果嗎?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為這是分數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

二、自主探索,產生需要

1、可是現在只有一個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怎樣分?把手中的圓片當成月餅,分一分。

(這個環節利用學生活動“分東西”引入,在學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了一半,通過質疑,學生髮現一半不能用自己學過的數字來表示,自然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慾望)

A、理解平均分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我將圓片對摺,每個小朋友分得一半。

師:為什麼要對摺?

生:為了分得同樣多。

師:那這個對摺的目的就是為了平均分。我們可以說把這個圓片平均分成兩份。 (老師將半個塗上顏色,貼在黑板上)我們可以用畫圖的方法表示。

師: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分得的結果嗎?

生:0.5,二分之一,1/2

師:能說說1/2中的2表示什麼?

生:表示平均分成兩份。

像二分之一這樣的數就是分數。我們這節課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

B、理解“每一份”

師:你能在月餅上找到另一個二分之一嗎?(板書1/2)

師帶領同學邊比劃邊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1/2。 (這個環節用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知二分之一產生的過程,通過讀一讀,說一說能夠對二分之一的概念進行完整的表述。並明確一個單位1內有兩個二分之一)

2、 折一折,找出長方形的1/2。

(學生活動,然後展示)

師:折法不同,為什麼塗色的部分都是長方形的1/2呢?

小結:折法不同沒關係,只要折的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這個環節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同時,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即:折法不同,塗色部分的形狀也不同,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新的疑問引發新的思考,我讓學生結合自己折的紙說一說。使學生明白不同單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3、如果有4個同學平均分這個月餅,每個同學又分得多少呢?你能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嗎?

生:1/4,畫圖,折一折,語言描述。

除了圓形可以折出四分之一,正方形能折出四分之一嗎?

學生活動,然後展示不同分法。

師:你能看懂誰的圖? (這個環節再次動手摺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然後讓學生想一想有不同的畫法嗎?同桌互相交流不同的折法,是想讓學生把對分數的理解從直觀感知過度到形象思維上來,能以此類推,理解分數產生的意義。同時理解平均分的份數與分母之間的關係。)

4、判斷。 下面圖形中的塗色部分,能用

表示嗎?為什麼?

( ) ( ) ( ) ( )

(這個環節主要是想讓學生通過比較判斷,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三、深入理解、認識分數

(1)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

生: 1/4、1/8、1/3、1/6??(讓學生上來寫兩個)

我們這樣說下去能把分數說完嗎?

(2)拿一張紙折一折,並用斜線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

小組內交流。

展示作品。

彙報: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塗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4份,塗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下面哪個圖裡的塗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請寫出來,並說說理由。

(讓學生先獨立做,再2人小組交流,針對答案不能統一的題目進行大組交流,還是不能統一的,最後全班交流,這樣分層交流,小組長先檢查組員的掌握情況,然後大組長彙總,交流更深入,而且節約了時間,聽、說的效率更高,真正做到了懂了的不講,教師精講。)

(這道練習題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點,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調節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練習注重了層次性,開放性,發展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既體現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又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既照顧了全體,也有效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五、總結延伸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這樣做,是這對整堂課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概括,對重點知識畫龍點睛,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整體思維能力。)

六、板書設計:

認識分數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2。

1

2

讀作:二分之一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板書能突出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理解知識和對知識進行記憶提供直觀的參考和有利的幫助。這節課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楚,簡潔明瞭,重難點一目瞭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新的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通過設疑、激趣、猜想、驗證等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激趣環節-----重在有序呈現學習材料

新課開始,教師有目的地呈現以下一些學習材料:6支筆、2本故事書、1個蘋果。告訴學生:老師想把6支筆獎給上週班級口算比賽得獎的2個同學,那麼,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支?把2本故事書獎給班級演講比賽的兩位同學,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本?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的2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得多少呢?這時老師實際操作一下,學生對這些材料不僅感興趣,而且馬上就會看到三種分法中,只有第三種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2個小朋友時,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老師告訴學生實際生活中,當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時,我們就要用一種新的數來表示,這種數就是分數。

二、猜想、交流環節---------重在理解平均分

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

當學生初步知道什麼叫平均分時,老師就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讓學生明白怎樣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樣多。老師給每個小組發4張長方形紙、一個圓片、一根繩子。讓他們進行小組活動,把每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自己的喜愛隨便分成幾份,看看怎樣分以後,每一份才相等,分別是總數的幾份之幾。用分數怎樣來表示。

這樣的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以後,才能得到分數。老師趁機讓學生完成書上的部分習題,學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三、驗證、實踐環節---------重在領會和運用

驗證、實踐環節的創設主要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情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此,在學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後,老師可以設計了幾個層次的練習:

1、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數?

2、請你用分數來正確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這要求學生能理解某個圖形,是怎麼分的?分成了幾份?用什麼分數表示。

3、老師在一個長方形的黑板上貼了很多的大拇指,作為獎品來獎勵學生,老師要求學生拿走總數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總數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這些練習主要是使學生深刻領會分數是怎麼來的、怎麼來正確地讀寫分數……

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

1、首先,數學活動姓“數”,它一定是從實際生活中產生的,與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課的匯入,就比較注意這一點,適當的激取、設疑,使學生很快地進入了學習情景,對新課的學習是比較有利的。

2、其次,數學活動姓“動”,它能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並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領會書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義和法則。在本課中,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決問題。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讓他們的創造性極大可能地發揮出來。

3、最後,數學活動要“活”,《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等重要知識的基礎知識,這節課的一個重點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並且要會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或者幾份)能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所以,老師靈活地設計一些練習,尤其是最後一個練習,就要求學生比較靈活地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決。這樣的數學課很有應用味,也注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要實施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就要求我們老師以課本為依據,以課程標準為準繩,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讓每個學生跳一跳,高興地摘果子。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一、教學設計:做到“目中有人”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為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遊記》的故事匯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慾望,引發學生思維。

二、教學方法:做到:“樸實有效”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並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為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師的主導性: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為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為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紮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豔的“花朵”。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衝突,為了給學生構建思維平臺,教師從課一開始,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分漂亮紅頭繩的情境,使分數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產生。再如,學生認識了幾分之一後,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主題圖“遊樂園”中的資訊資源,培養學生看圖、析圖、解圖的能力,進一步感悟、探索幾分之一的分數知識。還創設了“猴哥哥和豬媽媽分月餅”的故事情境,不但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

二、藉助生活平臺,引導自主探究。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找物體或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經常玩的。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平分樹葉、尋找衣服的一半,尋找圖形或物體的一半等等真實的情境中,通過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親身體驗、感受分數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同時教師通過示範說、同桌說、小組說、判斷說、辯論說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觀點的平臺,併為自己的思維策略進行辯解的機會,為更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基礎。

三、動手操作,體驗建構。

學生初次認識分數,是感到比較抽象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藉助實物作為學生的思維“柺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藉助實物或圖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主動建構分數知識;課後讓學生把自己新認識的“分數”朋友或者折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介紹給自己的同學、親戚朋友和父母這一實踐活動中,使每個人都有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和慾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彰顯課改新理念,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體驗學習”。美國的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記住;如果讓我參與做,我就會真正理解。”而“操作感悟、體驗學習”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動手操作中感悟,在體驗中思考,在體驗中創新,在體驗中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