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

來源:才華庫 2.14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1

《編花籃》是一首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河南民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感受、體驗音樂,引導他們能用活潑的情緒、優美的聲音準確演唱歌曲,並積極參與音樂體驗活動,從中體會河南民歌的風格和特點,從而對民歌產生興趣。圍繞教學目標,我對教學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採用了較為豐富、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審美體驗中去。從課堂反饋來看,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足比較成功的。

一、激發興趣,巧找特色《編花籃》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可特色究竟蘊涵在歌曲的哪些旋律中呢?如果能夠引導學牛感受到最具特色的樂句,也就抓住了歌曲的核心。於是,我以整體感受歌曲為出發點,巧設問題一“你認為哪一句最有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歌曲,找出最有特色的兩個樂句,並結合河南的方言和地方戲的曲調加以分析。學生在學說河南話、學唱河南戲的環環節中顯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很輕鬆地理解了蘊涵在旋律中的地方特色。

二、反覆聆聽,感受旋律爵樂是以聽覺為基本感受方式的藝術。因此,我努力嘗試打破傳統的歌唱教學模式,在歌曲教學中充分發揮音樂自身的瀰漫性特點。學唱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有目的地反覆聆聽歌曲,如:

1、你認為哪一句最有特點?

2、再次聆聽,跟唱歌曲中的特色樂句;

3、聽老帥演唱,想想歌曲表現了什麼內容?

4、跟琴模唱歌曲旋律;

5、再次聆聽,默唱歌詞;

6、用聽辨法解決難點樂句,等等。引導學生在反覆的聆聽中潛移默化地掌握歌曲旋律。

三、結合知識,滲透文化民歌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有責任向學生們傳播民歌及其相關文化。我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滲透了多方面的相關文化,如:

1、在找音樂特色的環節中,我強調了方言對於民歌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2、在朗讀歌詞的環節中,讓學生了解押韻和襯詞是民歌歌詞創作的基本特點;

3、在歌曲情感處理環節中,通過觀賞洛陽牡月花圖片,滲透“洛陽牡丹甲天下”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等。

四、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如:

1、歌唱教學方法不夠豐富;

2、學生演唱中還存在發音位置不正確,動情之處出現喊唱的現象,在當時課上沒有特別地關注和解決等。這些教學問題我將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2

編花籃這個遊戲,我小時侯也很喜歡玩,我想幼兒也一定會喜歡的。於是在教師的示範後,大家都很感興趣,很想學這個遊戲。我先請幼兒兩人為一組,自由探索,但我發現,孩子們都沒有掌握其中的“竅門”:可能是衣服穿的太多了,前一個小朋友腳放好後,後一個小朋友的腳根本不能再彎下來,遊戲沒有成功。我想起小時侯玩的時候,人比較多,腳就好搭一些。於是,我再次示範了玩法後,請幼兒六個人一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編花籃遊戲。本以為這樣問題就能解決了,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於幼兒沒有按次序一個接一個把腳擱在前一個小朋友的腳上,最後一個小朋友也沒有把腳放下來,大家都倒在地上了,遊戲再次失敗了。最後,我只好採取最原始的辦法,一組一組教,終於孩子們想方設法,經歷了數次失敗後,終於初步掌握了《編花籃》遊戲的搭建技巧。但玩起來還有的小朋友單腳的平衡能力有限,還沒等編好花籃就倒下來了。雖然如此,孩子們還是玩得很開心,下課後還是一直在玩,看來這個傳統遊戲還是很吸引孩子們的。

小百科:花籃是指裝花所用的籃子,或以籃為容器製作成的插花,是社交、禮儀場合最常用的花卉裝飾形式之一。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3

這節音樂課基本達到了我的心願,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投入歌唱和表演,大膽的想像和創編,課堂上我是投入的,和孩子們融為一體,給孩子們自信和想像的空間。

圍繞《編花籃》這首歌,我設計了一個既讓學生感到新鮮,又非常感興趣的匯入——插花欣賞,教學歌曲時,逐層深入,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創設每個情境,始終有主線貫穿始終。

課堂上總會出現一些孩子的表現或問題的回答不如人意,作為一名音樂老師應該循循循善誘。要善於關注孩子們,給每個細節上的表現都要給予肯定或表示,不能視而不見,沒有交代,一定要做到評價到位,既要關注個體,還要照顧全面,使每個孩子都能感到老師的關懷與關注。

音樂讓人感覺快樂,音樂課讓每個孩子們都快樂,都參與依然是我的主向,我會繼續努力帶著孩子們在音樂的海洋中遨遊。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4

《編花籃》是首有名的河南民歌,它具有典型的豫劇風格。戲曲對於學生們來說總顯得較為陌生,它離我們的實際生活較遠。這樣一首帶有豫劇風格的歌曲,學生能唱好嗎?上課一開始,我就我國的戲曲向同學們稍稍做了鋪墊,從戲曲的種類、起源地以及服裝、唱腔等特點展開,沒想到學生聽了出乎意料地感興趣,有些學生對某些劇種還挺了解的,比如有的學生還向同學們介紹了他所瞭解的國粹京劇。他提到了京劇的臉譜,不同顏色圖案的臉譜就代表不同性格的人物。瞧這些鬼靈精,還真別小看了他們。這麼一來,我心裡就有底了,孩子們對於戲曲並不排斥,相反還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來。我接下來順理成章地引入了歌曲《編花籃》,在初聽歌曲時,孩子們就被其歡快的旋律吸引住了,很多孩子在聽的時候就在不由自主地輕聲哼唱。我向同學們介紹了這首作品背景並向大家簡單介紹了豫劇的風格以及唱腔特點。學唱的過程中,還是感覺有難度的,畢竟帶有了戲曲元素,更何況這首民歌的旋律迂迴輾轉,起伏較大,不是十分容易上口。見此狀況,我首先把歌曲中出現的所有裝飾音一律去除以降低難度,在唱熟以後再逐句加入。戲曲元素的體現很大程度取決於裝飾音的把握,在教唱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示範,讓學生反覆聽,反覆模仿,不斷糾正。漸漸的,孩子們已經基本掌握了演唱。最後,我又讓學生欣賞了聯歡會上小演員表演的《編花籃》,讓孩子們不光做到聲似,並儘可能地做到形似。

小小的一首《編花籃》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由衷地希望他們能將我們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5

前者是編織立體形態作品的訓練,這是一次設計製作編花籃並加以應用的完整體驗,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美,培養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享受制作成功的愉悅。

用各種材料編織而成的花籃因其取材天然、造價低廉、可隨意造型等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編花籃編織這門古老的手工藝歷經上千年的演進,不僅工藝與造型日趨完整、精美,材料加工也日益改進,新材料不斷湧現,現在已有各種各樣的編織機器,甚至可由電腦設計與控制生產程式。不過,手工操作仍然不可缺少,因為它是先進手段的本源。從學校教育角度來看,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手段。

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問題匯入,嘗試體驗,探索創新,評價拓展等教學環節,一步步逐步深入,由提出問題,演示解決或由學生解決編織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再進行新課學習,從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精神。學習中學生編織方法掌握有些困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定出不同目標,以使他們在不同層次體驗到製作的樂趣。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6

《編花籃》是一首我們河南的民歌。在剛開始聆聽歌曲時,有的學生聽完笑了,然後說,“老師,這首歌曲和我們學過的不一樣,我覺得像是在唱戲。”我抓住時機就問學生,“你感覺是在唱哪裡的戲曲?”學生說,“像豫劇”。我給孩子們介紹:這是一首我們河南的民歌,富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作為我們河南人,我們更應該唱好我們本土的歌曲。本來一開始上課時,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不太喜歡這首歌曲,在我的啟發下,孩子們開始想唱了。在歌曲教學中,我先範唱歌曲,把河南歌曲的韻味表現出來,讓孩子覺得這首歌曲可以用不同的風格來表現。

這時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點,通過一個趣味化的`動畫片片斷《貓和老鼠》,讓孩子對河南方言產生濃厚的興趣,試著用方言來跟節奏讀歌詞的方式,讓孩子們在熟悉歌詞的同時更感受到了說方言的樂趣,並能很自然的演唱了歌曲。在學唱的同時,我也是讓孩子自己來找發現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難句,通過孩子的發現,我們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難點就是裝飾音中的前倚音。

我通過讓孩子來聽琴的方式,瞭解了歌曲中有無裝飾音的不同變化,並讓孩子們親自體驗了這兩種聲音,接著通過孩子們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區的演唱風格。我播放了一段視訊:梨園春的小擂主孔瑩演唱的《誰說女子不如男》,從中我們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從河南豫劇中演變過來的,讓孩子更加了解河南民歌的特點,從而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

音樂編花籃的教學反思7

《編花籃》是一首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編花籃”為題,借物抒情。歌曲採用四個各為四小節的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歌的一個主要風格特點。尤其是歌曲結尾“那哈依呀咳”襯詞的運用,更盡情的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發自肺腑的讚美之情。

課的一開始,我用一首溫州童謠《叮叮噹》來作為匯入,引導學生觀察出方言特色和襯詞的運用,這讓學生在對民歌有了初步感受的同時,又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也為即將教授的音樂內容做了較好的鋪墊。教學中我抓住歌曲《編花籃》這首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的風格特點,以歌曲的第一句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其濃郁的地方音調,接著進行歌曲襯詞“那哈依呀咳”的學習,這句運用豫劇甩腔並加重音的唱法讓學生直接地感受到了方言語調和聲調的特徵,初步感知了民歌的風格與地域、方言等方面的密切關係。在整體學唱中,我所運用的教學方式有:引領學生有趣味地理解歌詞;進行樂句的對比,找出民歌歌詞押韻的特點;師生接唱等,把知識與技能學習有機地融於實踐活動之中。

理論化的設計總是比實踐的教學過程完美,因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課後音樂教研員林老師和三小的賈老師給了不少指導與建議,結合我自己的回顧做如下反思:

1、運用《叮叮噹》引入自然有效,設定問題時為歌曲學習做好了鋪墊的作用。

2、前倚音、下滑音的特點沒有解決落實好,所以韻味出不來。

3、“那哈依呀咳”雖然抓出來練習了,但是甩腔的特點沒能落實下來,在看《花木蘭》視訊片段的時候,沒有很好地聯絡到這句的甩腔,有點一帶而過,這個環節的設定沒有達到預設的目的。

4、在每一次要求學生演唱時,提的要求不明顯,因此學生在演唱時進步也就不明顯了。

5、在找重複句的時候有點被預設框住了,沒有很好地關注到學情。

6、教學手段樸實,即跟琴唱、自己範唱、聽唱、難點句重點練習、對比唱等等。

7、整體來說對課堂的把握還可以。

演唱學習是國小階段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說,整節唱歌課教學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教學方式也多樣化,讓學生學會了歌曲,對民歌風格有個大概的瞭解和體驗。但本課作為歌唱教學,在學生的演唱方法上應當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導,在歌曲的地方特色上還應該再通過演唱把它表現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