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5.89K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1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科普類說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有關克隆技術的科學知識。

1、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興趣。我用《西遊記》中孫悟空故事引出課題,學生興致盎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2、教學本課時,我採用我校高效課堂教學的四步模式嘗試教學,主要在“設疑探究”中精心設計問題,以便學生自學、合作、探究。根據本課特點,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六個小問題統領全文。問題小,課文內容清晰,因此在小組裡學習起來就相對簡單,學生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只是對說明方法有疑問,我便把這個問題集中起來集體講解,在學生疑難之處講就體現出來了,效果非常好。

3、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後,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後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於交往、合作的精神。

但是整節課下來,我仍有許多困惑:

1、本課教學過程中,體悟和讀書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處理好。我為了採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文字內容問題化,為了體現這種模式,就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篇課文是說明文,其情感因素不是特別強,所以更加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

2、學生培訓不到位。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有流於形式之勢。雖然平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但終究是不夠細緻,以至於在公開教學這樣的場合,學生不敢真正動起來。有些組長話說不響,有些組員無所事事,彙報時成了好學生的天地,使後進生更加掉隊了。這個問題很嚴重,給我敲響了警鐘,今後在學生訓練是還需想辦法,逐步提高。

這一課的教學,直接運用拿來主義,管老師上過,是指向寫作的,個人以為思維還是非常清楚的,於是這次又按照他的流程,再上了一遍。兩遍課文上下來,課堂效果是可以保證的,並且學生似乎也有所收穫。但是,真個課堂總感覺太理性,像是在機械性的教知識點,學生是在被動的訓練。

一堂課,主要是兩個環節:一個是分號的教學,另一個是材料有序組織。答題的流程不再累贅。就看課堂感覺而言,我覺得純在兩個遺憾:首先是缺少整體感。兩個教學內容,各自都是清晰的,包括教學活動也是清晰的,但兩個內容之間似乎是割裂的,於是教學的時候過渡就比較尷尬,第一個板塊教完之後,總感覺一堂課似乎是結束了,可現實是,還有一半。其次,兩個教學板塊與這篇的文字內容和具體的語言形式沒有聯絡成一個整體。這兩個教學內容,可以用這篇課文來教,也可以用其它的文字來教。那麼,這篇課文獨特的教學價值在哪裡呢?

其次,過於理性。理性的好處在於可以更好地把我,其缺點是有灌輸的嫌疑。一堂課,不像是在教五年級的學生,更像是在教高中生。整個學習過程,才分開來,其實就是幾步:提煉資訊、與課文比較、得出結論、遷移聯絡。其中比較有價值的部分,如比較,對於學生而言的難度是不大的,所以教的時候課堂很活躍,這樣的活躍似乎又有點不正常,缺了點思考的沉默。

如何去改變和調整,可能還需要繼續思考。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2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的說明文。全文共9個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紹克隆是什麼,第五自然段介紹1996年人類克隆出複製羊“多利”及其重大意義。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紹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第九自然段,寫克隆技術有著誘人的前景。

這篇課文,內容較好理解,學生一讀就知道。面對這樣的文字,如何上出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呢?面對文字,我反覆讀著,最終我決定從以下兩點作為突破口:第一,從課文第一部分(1-4)節,體會作者對“克隆”這個概念的全面闡述。作者先說什麼叫克隆,然後講到了低等生特的克隆,再引出高等生物的克隆。這種層層遞進的寫法,值得學習。第二,抓住文章的題目“新奇”,體會克隆技術新奇在哪裡,文中第八節介紹新奇時,有三處雙引號和一處省略號,引導學生體會這些符號的用法及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製造、配件、裝配”在文中的實際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詞。由省略號,讓學生再補充一句。有的學生說:“能夠培植出頭髮,讓脫髮的人免遭痛苦。”

從這兩方面入手,得其意,得其言,得其法,從而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3

初讀第七課《神奇的克隆》,說實話自己對克隆的概念也是知之甚少,所以開始在網上不斷搜尋有關克隆的資料,惡補這方面的知識。再和年級組的老師交流一番後,頓時清晰了許多。在學生這方面,我佈置他們在預習的同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教學參考書,鼓勵他們可以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請教什麼是壓條什麼是嫁接,哪些植物也有先天克隆的本領。

在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課堂。雖然這是一篇我布怎麼擅長執教的課文,但是走上講臺的我依然自信,因為有了先前的準備工作我的底氣足了!孩子們也不曾因為這是一篇科普類的說明文而感到乏味,他們依然高舉著激動的小手爭先恐後地與我交流。我想這樣的情景不就是我們教師一直追求的教育幸福嗎?

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人類來說,克隆是有利還是有弊?學生們分成兩派,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最後全班同學達成一致意見:克隆技術對於人類來說,有很大的作用,會造福人類,但無限制地克隆動物或人,也會給地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堂課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結束。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4

《神奇的克隆》這一課也是一篇科普類的課文,學生對這種課文比較感興趣,同時課文內容比較容易懂,所以在教學《神奇的克隆》一課時,引導學生理解克隆的含義時,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我們可以自己複製自己,想象是什麼情景?把“複製”這一概念引入,學生積極性很高。

此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動物的“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的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發現“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的區別。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每隻動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與複製的不同,學生很容易理解其區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各種生物的克隆情況。

另外教學這一課時,注意一些過度性的語句,讓學生學會一般科普類作文的寫法,學生學得很有興趣。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5

這篇關於克隆的說明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上課時,我採取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定義-範圍-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生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什麼是克隆,並就克隆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學生明確了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義和舉例子)。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

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

“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為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最後,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為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作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為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

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為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於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於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型別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並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