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課文班班通課件

來源:才華庫 2.74W

詹天佑課文班班通課件

新增到蒐藏新增到蒐藏/待解決 關於國小課文《詹天佑》這篇課文 懸賞分:2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2 天 14 小時 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馬上開始勘測線路。哪裡要開山,哪裡要架橋,哪裡要把陡坡剷平,哪裡要把彎度改小,都要經過勘測,進行周密計算。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扛著標杆,揹著經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測繪。塞外常常狂風怒號,黃沙滿天,一不小心還有墜入深谷的危險。不管條件怎樣惡劣,詹天佑始終堅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為了尋找一條合適的線路,他常常請教當地的農民。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詹天佑課文班班通課件

大概的近意詞是____________

為什麼不能有一點馬虎_______________

詹天佑說的這句話表現了他對工作__________,對工作人員___________.

哪句是排比句?這個排比句突出了______________

給這段話分層,並概括每層層意.

2.因為他認為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還有可能危及乘客.

3.非常負責任 態度很好

4. 哪裡要開山,哪裡要架橋,哪裡要把陡坡剷平,哪裡要把彎度改小,都要經過勘測,進行周密計算。

突出了詹天佑工作的認真仔細,嚴謹周密.

一、教材簡析:

國小課文《詹天佑》一文以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的姓名為題,重點寫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之一,即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課文從修築京張鐵路時的背景和艱苦的地理環境,說明了修築京張鐵路經歷了許多艱難,詹天佑帶領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使得京張鐵路提前峻工。讚揚了詹天佑愛國的思想和傑出的才能,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京張鐵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提前兩年竣工,有力地回擊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蔑視,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課文按先概括介紹,再具體敘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在具體敘述的段落裡,又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記敘的。

二、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利用網路蒐集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遇到的各種困難,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2、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築京張鐵路的原因。

四、設計理念:

組織學生積極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課前,引導學生查資料,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協作探究,討論交流,師生互動,真正理解課文為什麼說“詹天佑是一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從而達到獲取知識,激發情感,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抓中心句展開教學,體現訓練的整體性。

緊扣中心句中的重點詞“傑出”、“愛國”來組織教學,自始至終環環緊扣這兩個詞講讀課文。

教學課文重難點部分通過邊讀課文邊畫示意圖, 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小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膽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新課伊始,我出示詹天佑銅像課件,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當我們坐火車去八達嶺,途中路過青龍橋車站時,會看到這樣一座銅像,他正視前方,目光炯炯,神情剛毅自若,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2、讓學生把課前查詢的資料,進行彙報交流。

(二)、通讀全文,找中心句

(三)合作交流,共享收穫。

1、讀第二段,分組討論:

(1)、詹天佑是在什麼情況下修築京張鐵路的?當清政府提出修築京張鐵路計劃時,國際形勢如何?

(2)、“阻撓”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阻撓?怎樣阻撓?

介紹時代背景,放地理形勢圖幻燈片,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當地的情況,突出能否修築京張鐵路是關係到民族榮辱的大事,從而體現詹天佑的傑出愛國。 (3)、把“要挾”放在句子中理解。

(4)、當時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時,國內外形勢又是怎樣?

指導理解“輕蔑”的意思,以及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

)對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嘲笑和複雜的地理條件,詹天佑毅然接受 任務,充分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2、 自學“開鑿隧道”與“設計人字形線路”兩部分內容,

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詹天佑在勘測線路時遇到哪些困難?

(2)他是怎樣克服的?

(3)概括說話,從詹天佑勘測線路的表現,說明了什麼?

“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運用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即“勘測線路”這一訓練方法提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搞懂這兩部分的內容。也就是詹天佑在“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從中說明了什麼?不過,這裡的難點,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1)中部鑿井法是怎麼回事?

(2)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中怎麼上坡?

由此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來突破難點:

中部鑿井法:

a.開鑿隧道一般採用什麼方法?(在黑板上掛兩端鑿進的平面示意圖,目的是讓學生搞清鑿井的與鑿進的不同之處。)b.學生讀“中部鑿井法”的內容。c.學生在紙上畫出平面示意圖。(注意讓學生畫,自己動手操作。)d.評議學生畫的示意圖。可能出現學生將山畫得太高,像居庸關的山勢,要求再讀課文後修改。

“人”字形線路。

出示“人”字形線路圖和剪好的火車模型;b.學生根據書上的說明上臺演示;c.說明兩個火車頭推拉的情況,並展開討論。

(三) 擴寫段練習:先讓學生根據自己能力任選一題寫,寫後交流評議。

1.許多到中國來遊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讚歎不已,有的說____,有的說____,還有的說____。

2.如果你站在詹天佑的銅像前,你想說些什麼?請你以《我認識的詹天佑》為題寫一段話。

3.學了這節課你瞭解了“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這句話了嗎?請用你自己的語言介紹這位傑出的愛國科學家。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最後,我設計了“拓展延伸”,讓學生交流相關知識(這些資料是課前佈置讓學生自己上網查閱的),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百年鐵路的發展狀況,感受祖國鐵路建設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學生開啟更為廣闊的視窗,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查閱資訊、處理積累資訊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六、教學反思:

一、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節課的教學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營造出和諧的教學環境,為思維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鍊。

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資訊資源和學生提供的資源,結合課文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經歷“學習――總結――交流”這一過程,進行了知識的再建構,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發展。

二、提高了學生的資訊素養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課前查詢詹天佑的資料,課上感悟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傑出才幹,面對網際網路上和教師提供的資訊,能夠進行蒐集、瀏覽、篩選和分析利用,從而提取有效資訊,這一過程中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就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