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編5篇

來源:才華庫 1.61W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編5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兩小兒辯日》是《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傳說故事。從故事來看,即使是孔子那樣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即使是兩個孩童,也有著可貴的認識自然,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但是,僅僅把文章理解為用兩個孩童襯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們來笑這一點,似乎還有些淺顯。孔子的不決,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他沒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個孩子的答案,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慾,這更能體現孔子作為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孩童的笑,說明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為,恰是孩子天真的體現,更顯孔子的偉大之處。

學情分析:

在前幾篇文言訓練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能夠比較順利的解決文中字詞句的問題。個別存在困難的字詞句,通過合作,應該能夠比較順利解決。

這篇文章大多數學生可能只會當作一個有趣的故事去讀,缺乏對內容的深刻理解,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提高閱讀文言文字的能力。認識兩小兒和孔子可貴的精神。對文中爭論的問題進行探究。

過程與方法:合作、交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合作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文中受到啟示,敢於在學習、生活中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並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理解文字內容。

難點:提高閱讀文言文字的能力,認識兩小兒和孔子可貴的精神。

1課時

三、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完成學案

(一)匯入

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已經不用我多說了,不管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多少個偉大都不為過。可就是這樣一個門人三千,學識淵博,被眾人所推崇的大學問家,也有答不上了的問題,而為難他的人卻是兩個小毛孩兒。那這兩個小毛孩兒究竟提出了什麼樣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兩小兒辯日》,一起去看看當時的情景。

(二)文常,關於《列子》

(三)整體感知

1、 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發音

2、 請同學正確讀出下列字詞的讀音

鬥盂滄為孰為汝知

3、 自讀課文,能流利朗讀

4、齊讀

(四)理解文意

1、 根據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字內容,糾正學案,提出疑問

2、 四人小組間交流,嘗試解決疑難字詞句

3、 全班交流,解決疑難,必要時,教師做補充

4、 請同學翻譯重點字詞及全文

5、 齊讀文章,教師評價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讀得都非常流利,可是總覺得缺點什麼,你覺得缺什麼呢?(情感)

(五)誦讀訓練

1、現在請同學們仔細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對話和敘述,說說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速去讀,為什麼?邊自讀,邊揣摩。

總的說來,孩子的語氣以天真、自信、要強為主,語速根據語言內容有快慢之分。敘述部分語速適中,一體現孔子好奇,一體現思考之後無奈也不能決的情景。

2、學生範讀

3、齊讀

4、讀背課文

(六)課文分析

1、討論、交流下面幾個問題:

1)兩小兒爭辯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太陽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2)兒分別是從什麼角度出發、根據怎樣的現象、得出怎樣的結論?

一個從視覺角度出發,根據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的現象,得出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的結論;一個從觸覺角度出發,根據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的現象,得出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的結論。在當時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很不夠的情況下兩小兒的爭辯是得不到統一結論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體現兩小兒身上的可貴之處,你發現了嗎?說說看!表現了兩小兒對自然現象進行探求、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可貴精神。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從多角度認識自然的樸素唯物主義精神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4)你能從“孔子不能決也”中讀出哪些背後資訊?客觀事物是複雜的,一個人即使知識廣博,也有許多不知道的東西。說明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孔子很明智,不輕易否定任何一個孩子的結論,見孔子作為一個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七)小結

1)你認為兩人的看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2)列子中對待孔子的態度是什麼?多角度理解本文。

附:板書

兩小兒辯日

問題--太陽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

結論--日出近,正午遠--視覺

日出遠,正午近--感覺

實質--兩小兒:探求、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不知為不知”、保護孩子的求知慾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感受黃河雄壯的氣魄和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精神。

2、初步認識黃河在中華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讀歌詞中的語言。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誦讀,感受黃河雄壯的氣魄和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精神。

【課前準備】

1、教師:

深入認識關於黃河、《黃河大合唱》的知識,做好相關課件和網站。

2、學生:

尋找有關《黃河大合唱》的影視聽資料,聆聽黃河大合唱中的豪邁歌聲。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引導):同學們,當一個民族處於危急存亡的時刻,我們實在需要母親河召喚!當抗日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時,詩人光未然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士,使他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於是,他向著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

(師)藉助畫面、音樂的力量,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輕聲跟誦《黃河頌》

(生)展示自己課前的所得──《黃河頌》的相關知識(光未然、洗星海、《黃河大合唱》、抗日烽火),瞭解《黃河頌》的寫作背景。

二、個體自主學習,自由誦讀,初步品味歌詞中的語言

1、自由誦讀《黃河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醞釀感情,自由節選文中幾句或一節,給全班同學誦讀。

3、自我評價,品味課文中的語言。

(教師設疑:你在剛才的朗讀中注意到了哪些問題?哪些地方或哪些詞句不夠滿意,為什麼?)

4、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5、全班評議首輪誦讀最佳者,予以鼓勵。

注:教師對於學生:朗誦要求無需過高,對課文的理解要求也無需過深,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調、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教師在此可以做出調整性的解答:語調激昂、感情豪邁;重音所處的詞:奔向、劈成、搖籃、屏障、臂膀(無需求全)

三、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朗誦

1、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設計多種形式合作朗誦:

例如:人員數量的搭配──二人組、三人組、四人組、男女混合組

歌詞篇幅的選擇──全文、一小節、甚至一兩句。

詩句的'具體分工──學生對所選語段進行分工朗誦,創造多樣式的朗誦方法。

2、全班評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組合,予以鼓勵。

注:本環節的設定意在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領略歌詞美感,將學生的情感逐漸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尋詩歌的朗誦要點

1、教師質疑:怎樣才能更好地朗誦好一首詩詞?(以本課為例說明)(學生思考、討論)

師生共議得出,如:

⑴ 把握詩詞的節奏、重音;

⑵ 對詩人生平和時代背景的把握;

⑶ 對詩詞語言的品味;

⑷ 調節自己的感情。

更多

2、學生個體再次自由朗誦,將剛才的所得加以體會。

讓首輪誦讀欠佳者再誦課文,展示自己的進步。

五、再誦課文

配以音樂,將學生的感情調至高峰,教師讀朗誦詞,全班一起朗誦。

六、拓展延伸

教師緊接《黃河頌》:民族的詩人在亞洲巨人的面前,興起了懷古的心情。他向著黃河巨人,哭訴我們民族的災難!於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曲曲壯歌一氣呵成。同學們,你想再頌黃河嗎那就去讀讀《黃河大合唱》吧,你想更深入地認識黃河嗎那麼,下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探尋黃河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 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 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

3、 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2、探索計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資源 計數器、遊戲棒。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1 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小松鼠們去採松果,你能幫他們數數有多少個松果嗎?

剛才我們根據松果的排數,寫出了這些乘法算式,看看這些算式,你有什麼想法?

把他們編成口訣並且熟練地背誦下來,以後就會很快了。

1×5可以簡單地說成一五,那麼2×5……呢?(學生完成板書)

師:一個五的結果是五,就說成一五得五

二個五的結果是十,就說成二五一十 三五呢?

學生數松果

1×5=5 2×5=10 3×5=15 4×5=20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5×5=25 5×6=30 5×7=35 5×8=40 5×9=45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學生互相交流提問 教學活動2 1、基礎訓練:主要是鞏固基礎知識,為做後面的題作好準備,教案《教學設計方案》。

(1) 把口訣補充完整。

一五() 三五() 五五()

四五() 二五()

(2)5×3= 1×5= 5×2= 5×4= 3×5=

5×1= 5×5= 4×5= 2×5= 5×1=

2、師:老師想和大家玩個遊戲,我說一隻手,你來告訴老師用哪句口訣知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那兩隻手呢?

師: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訣)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發現哪些問題可以用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

這樣的練習設計,既落實了知識和技能目標,又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保障,還能為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創造條件。 教學活動3 鞏固應用

練習一:對口令

1.老師說“四五”,同學說“二十”

2.老師說“四五二十”同學說“4×5”或“5×4”

3.同桌對口令,男生女生選代表對口令

完成第2、3、4題和數學遊戲

練習二:

師:老師想和大家玩個遊戲,我說一隻手,你來告訴老師用哪句口訣知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那兩隻手呢?

師: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訣)

教學活動4 拓展練習

師:有一天,學校樂隊的同學準備到廣場演出,一共有19個人,他們打算乘計程車去,每輛計程車能坐4個人, 5輛車夠嗎?為什麼?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教學構思:

以沒有綠葉是不是等於地球沒有生命為爭議話題,激發學生主動地學習課文;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交流中探索話題,瞭解課文的寫作特點,在明白綠葉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家鄉實際,感受環保意識的重要性;最後在師生的共鳴中昇華主題,增強學生愛綠葉愛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

1 學習本文運用優美的語句、整齊的句式、熾熱的感情說明綠葉的功能。

2 體會作品遣詞用語的準確性,瞭解科普作品用具體的資料進行說明的特點。

3 培養學生綠化家鄉、綠化祖國的情感,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的意識。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內容:

五、教學過程

(一)爭議話題,激趣匯入 :

師:同學們,一片小小的綠葉隨處可見,它是綠色的搖籃,是綠色的銀行,更是大自然的美容師。我們已經感知了17課《我愛綠葉》,那麼沒有綠葉,是否意味著地球沒有生命了呢?就這個話題大家先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學生討論並交流)

(二)探討話題,學習課文:

過渡:對這個話題,大家的見解有分歧,讓我們回到課文中去看看綠葉對人類有些什麼作用。大家快速朗讀課文2~5節,想想你讀懂了什麼,明白了什麼,或者有什麼疑問之處。

(學生自學、交流、教師隨機指點。)

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交流過程中完成目標任務:

(1) 讓學生知道科普作品措詞的嚴謹性。

(2) 瞭解科普作品用具體的資料進行說明的特點。

(3) 在朗讀中感悟本文優美的語句,整齊的句式抒情地讚美綠葉的特點。

(4) 在明白綠葉具有製造有機物、維護生態、製造氧氣、制服汙染這些功能的過程中結合家鄉護綠的實際,進而明確沒有綠葉=地球沒有生命。

(三)反饋話題,師生共鳴:

(1)師總結全文,完整板書。

(2)學生抒發對綠葉的情感。

(3)師引讀綠葉功能作結。

附板書:

範例簡介

本課在教案設計過程中充分體現課內外結合,學科間整合,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融合,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交流中探索、研究、論證話題,並瞭解課文的寫作特點,在明白綠葉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家鄉實際,感受環保意識的重要性;最後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感情共鳴中,讓主題得到昇華,增強學生愛綠葉、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本課還配以大量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為探究型語文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氣氛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材分析:課文寫了一隻狐狸“吃不著葡萄說葡萄是酸的”,它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於親自嚐嚐,它們都將錯過這一頓美餐。從而揭示了做事要親自去嘗試,不能光聽別人的話的道理。

設計理念:

(1)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為體現這一指導思想,教師應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逐步提高語文能力。

學情分析:

本文屬於連環畫故事。教學時,可以藉助連環畫,閱讀課文,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通過仔細觀察每幅圖中幾隻動物的神態、動作,想象他們的語言,猜想他們的心理,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演課本劇體會深刻道理是本課的宗旨。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

(2)通過學生的朗讀、表演等形式,幫助學生深入感悟。

(3)懂得做事不要輕信別人的話,要敢於親自嘗試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