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設計(精選4篇)

來源:才華庫 2.7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出塞》教學設計(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出塞》教學設計(精選4篇)

《出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詢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教學

(一)相機匯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徵》,讓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複習方法,交流資料

1.複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麼內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彙報,品味詩句。

A、彙報前兩句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麼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麼感覺?

(2)反覆吟詠,熟讀成誦,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成積累的習慣。

(4)聯絡課外,連結知識。

B、彙報後兩句

(1)彙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瞭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昇華情境

(一)憑藉情境,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練習題

(一)解決書後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鼕鼕的問題,理解多數古人選擇戰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爭的古詩。

《出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瞭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點了解詩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體會詩歌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講解、指導、示範

學法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出示詩歌,讀詩

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二、簡析背景

1、讀詩題

——告訴老師,詩題中的“塞”指什麼?(關塞、邊塞)

——從詩題中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寫什麼內容的嗎?(反映邊塞生活和戰事詩)

2、簡單介紹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3、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邊塞,你想到什麼?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師補充)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

——戰爭、徵人……(戰爭場面慘烈)

(補充)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三、註釋讀詩,品味意境,抒發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麼徵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裡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徵人,為什麼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徵人死傷無數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徵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麼?(同情徵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徵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徵人的生活,你想說什麼?

——對徵人

——對戰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爭(渴望戰爭平息,徵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徵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對朝庭的失望

戰事連綿不斷,與朝庭無名將賢才有關,恨報國之志不能如願

指導讀出內心的那份失望和無奈

10、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造性,動態化、生活化。

本課時對學生課外知識的補充較多,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這些古詩較為陌生,以後應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另外,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儘管一再體會詩句內涵,但離有感情朗讀還有一定的差距。

《出塞》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瞭解古詩大意。

3、引導學生讀悟結合,想象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味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資料卡片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提示課題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又學習了不少古詩,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兩首邊塞詩嗎?(《磧中作(唐·岑參)》、《涼州詞(唐·王翰)》)來我們一起背誦一下吧。

2、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大家有興趣嗎?

4、板書課題。(指導“塞”的讀音,理解其意)齊讀課題。(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常有的題目)

5、簡介作者。(課件出示)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出示自學提示

1、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

2、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聯絡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詩文,老師準備了自學提示,誰願意來讀一讀?

2、學生自由讀文。

3、檢查初讀情況

1)同學們,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還”“將”“教”,再指名讀】

2)詩是有節奏的,所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標註的節奏提示)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句的節奏來呢?

3)聽古詩錄音。咱們再來聽聽這首詩的錄音吧。讀得怎麼樣?咱們也像這樣試著讀讀。齊讀。

3)小結其實,讀詩不在於語調的高低,也不在於搖頭晃腦,在於把詩的節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三、細讀古詩,入境悟情

(一)品讀第一、二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這二行,邊讀邊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畫面。誰來說說這畫面描繪了什麼?(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涼的原野,遠處有一座雄關,)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麼?(邊塞)

3)“秦時”和“漢時”分別指什麼?

4)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以至萬里長征人未還。

5)從“萬里”一詞中你體會到什麼?這裡的“人”指的是誰?“人未還”是什麼意思?他們為什麼不回家?(板書人未還)(他們還在戍守邊關,還在打戰,不能回家;他們已經戰死沙場,回不去。邊關的戰事接連不斷,不能回家。)

師他們想回家嗎?(想)

6)補充資料。這些將士們多麼想回家啊,可是他們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嗎。我們來看資料。(課件出示)

讀了這份資料,我們看一個“未”字包含著多少辛酸與失望啊!讀到這裡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悲涼、淒涼)

7)指名讀。讀出你的感受。

8)齊讀。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讓我們懷著這樣複雜的心情一起齊讀——(一二行)

8)此時,假如你是那些將士中的一員,你會想些什麼?

9)是啊,當那些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將士們,渴望回家的時候,在同一輪明月下,遠在故鄉的親人同樣也會思念他們。“人未還卻心相繫”,讓我們感覺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天倫之樂不能享,兒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這該死的戰爭啊!同學們,讀到這裡,你們的心情僅僅是悲哀嗎?從這裡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板書痛恨、同情)

12)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這句。

(二)品讀第三、四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結合註釋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李廣將軍的簡介。

3)理解“但”

4)瞭解了這些,再來讀讀這句詩,誰來說說這兩行詩寫了什麼?(板書飛將在)

5)是啊,要是漢朝的李將軍在,胡人——(不敢度陰山)陰山也就安定了,那麼邊關也就會——(安寧了),邊關安寧了,將士們也就不用萬里征戰了,他們——(就能回家鄉),和家人團聚,那麼國家——(也會更太平)。

6)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麼良好的願望呢?(期盼有良將,期盼和平)(板書期盼)

7)期盼有良將,難道朝廷真的沒有像李廣將軍這樣的良將嗎?(有)為什麼他們不到前線殺敵呢?(有的不願當將領,有的則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經有過輝煌與繁榮的時期,人們也過著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時期,皇帝昏庸無能,朝廷無能,將領們醉生夢死。詩人高適在《燕歌行》中就寫出這樣的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課件出示)詩人寫這兩行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對朝廷用人的不當,將帥無能的不滿。(板書不滿)

9)指名讀。誰能來讀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評讀,再指名讀。聽錄音。再讀。

10)引讀詩人王昌齡懷著對祖國的滿腔熱情,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在大聲地呼籲,他希望——

這不止是詩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的.希望,他們希望——

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

(三)小結,並嘗試練筆

1)通過剛才的學習(師點板書),我們明白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既有對戍守邊關戰士的同情,對戰爭的痛恨,也有對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對朝廷用人不當的不滿。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兒女……你想說些什麼,請寫出來。(課件出示)

四、賞讀古詩,背誦古詩

1)是啊,你們說的這些都表達了將士們的親人渴望早日結束戰爭,渴望親人早日團聚,然而戰爭結束了嗎?(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有著濃濃愛國情懷的詩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願望,再讀讀這首詩,試著背下來。

2)學生試背。

3)指名背、齊背(配樂)。

五、拓展延伸,昇華感情

1)出示介紹李廣的詩。剛才的學習中我們結識了飛將軍,唐代的詩人盧綸也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讚頌飛將軍的,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

2)我們今天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卻反映了中國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美好願望,讓我們遠離硝煙,遠離戰爭,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們的國家兵強將廣!

《出塞》原文欣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絡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藉助註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溫故知新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了邊塞詩的名篇——王之渙的《涼州詞》,誰來背誦?

我們一起背誦《涼州詞》。

(出示該詩,並配邊塞圖片)

誰來說一說學了這首詩後的體會嗎?(邊塞的的荒涼、孤獨、寂寞)

師是啊,邊塞,長河落日、大漠孤煙、茫茫戈壁、荒涼孤寂。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輕的詩人來到西域遊歷,看到了邊塞的風光,見證了邊塞的金戈鐵馬,於是,他揮筆寫下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位詩人就是27歲的王昌齡。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詩歌(點選課件,板書課題出塞,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1、出示整首詩

師請大家開啟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爭取把詩歌讀通順。

師好,誰來讀一讀《出塞》。請你,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唸錯。

師讀的字正腔圓,請坐。(讀的真不錯,讀出了節奏……)

師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2、師讀古詩不但要讀正確,讀出節奏,而且要儘可能地讀出詩的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指名讀,師評價)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出詩的味道。(生齊讀)

師同學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怎樣的畫面?(配樂《涼州曲》朗讀)

(預設明月,邊關,師板書)(講解秦時明月漢時關,互文的寫法,秦漢時期的明月照著秦漢時期的邊關)

師這是怎樣的邊關?(荒涼,冷清,孤獨,寂寞)

師夜深了,一輪明月照耀著清冷荒涼的的邊關,提起這明月,我們就會想起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描寫明月的詩句,請看——

(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師大詩人李白這樣寫明月——

大詩人杜甫這樣寫明月——

詩人白居易這樣寫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這樣寫明月——

大家一定能夠發現,詩人筆下的明月與什麼聯絡在一起?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5、師是啊,遠離家鄉和親人,守衛邊關的將士們把思鄉之苦,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這一輪皎皎的明月上。他們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嗎?他們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嗎?(不能)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萬里長征人未還。(生齊讀)

師從秦朝到漢朝再到唐朝,經歷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將近一千年)

秦朝——漢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師將近一千年過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時光穿越千年,不變的是什麼?(明月,邊關)

在遙遠的邊塞,還有什麼沒變?(引導說出,還有戰爭沒變)

這就是邊塞的戰爭,出示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唐)陳陶《隴西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你讀懂了什麼?(戰爭的殘酷,守關將士的痛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