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吃青團作文

來源:才華庫 1.55W

青團,又叫艾糰子,舊時也稱“粉團”,因其色澤碧綠、生青,故名青團。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清香爽口,是江浙滬各地民間清明與寒食節時的一道傳統點心。“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1000多年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路過青團店,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清明時節吃青團作文

清明為什麼要吃青團?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清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食節”。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食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不過,青團誕生之初,主要是祭祀用的。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每逢清明,江南幾乎家家戶戶蒸青團,那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說的就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團,並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形制未變,但現在人們更多的是時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

關於青團,還有一個相當有趣的故事。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他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食過青團,待天黑後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想起當年救過自己一命,又香又糯還不粘牙的青團,就下令太平軍學習製作青團,以禦敵自保。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也饒有趣味。不過,青團真正成為江浙地區的清明佳點,還是近代的事。清代文學家、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青團的製作有記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清末民初,隨著糕團小吃的蓬勃發展,製作青團的方法也漸漸普及到家庭。

如今,那一個個透著艾草清香、甜甜糯糯的青團,雖形制未變,卻早已從當初的祭祀點心,轉變成人們在春天時令嚐鮮之美食。小小青團,散發著芳草的香味,透著兒時的記憶,蘊含著家的味道,交疊著各種懷舊情感的美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