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 反思

來源:才華庫 2.58W
記承天寺夜遊 反思
  原 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課 型:誦讀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朗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餘味的語言。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利用誦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景物描寫,抒情語句的深刻內涵。
  教具準備:錄音機、課文朗讀磁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夜晚,天上的一輪明月,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句,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學生舉例。)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
  (板書文題:記承天寺夜遊,作者:蘇軾)
  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蘇軾是我國古代(北宋)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詩文畫都有很高的成就。蘇軾來過我們惠州,惠州惠城區的白鶴峰有個東坡書院,據說就是蘇軾在被貶惠州時謫居的地方。不知大家有去過沒有?《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宋代官員被貶是到一些邊遠地區,當任一些有名無實的“閒官”說好聽的是“閒官”,說不好聽的是“軟禁”。被貶官意味著蘇軾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承天寺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看法。(生可能答出:鬱悶、憂傷、不開心、不高興等)
  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三、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
  1.指導學生朗讀:
  (1)聽錄音範讀課文。大家注意聽清字音和朗讀的節奏。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試著模仿範讀,讀出感情。
  教師強調:
  讀準字音:遂(sui) 相與(yǔ) 藻(zǎo) 荇(xìnɡ)
  讀出節奏: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2.學生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A、同學們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翻譯課文,不懂得同桌談論一下。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B、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句:
  重點詞語:
  ⑴月色入戶 門 ⑵欣然起行 高興地
  ⑶念無與為樂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於是、就
  ⑸相與步於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橫 交錯縱橫 ⑻蓋竹柏影也 原來
  ⑼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 罷了
  10)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清閒的人。現在一般指與事無關的人。
  11)念無與為樂者。 動詞,引申為“交談”。
  一詞多義:
  但: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只。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
  尋: 尋張懷民。 尋找。 未果,尋病終。 不久。
  重點句子:
  (1)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裡指欣賞)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於是,便;至,到。)譯文: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蓋,原來。)
  譯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C、學生逐句翻譯。
  3、翻譯全文
  翻譯全文:《記承天寺夜遊》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發現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於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於是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就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水藻交錯縱橫,原來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綠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4、全班朗讀課文。
  四、品讀研討
  自讀課文,思考:
  1、蘇軾為何深夜起行?
  明確: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皎潔美麗的月光從窗戶照進房間,那裡睡得著。於是就高興地起來行走。)歡欣之情,溢於言表。所以就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蘇軾有很多朋友,卻“念無與為樂者”,可見朋友多,但知音少。他找誰?(張懷明)為何獨尋張懷民?
  明確:張懷民當時也貶官黃州。“亦”說明他倆志同道合(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 “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所以邀請志同道合的張懷民一同在承天寺庭院中散步。(板書: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這是文章的敘事部分。(板書:敘事)
  (板書:敘事: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
  3、說到樂,人們想到的是“吃、喝、玩、樂”,
  (1)他們兩人夜遊承天寺“樂”的是什麼?
  明確:欣賞美景。
  (2)那作者描繪了什麼美景呢?(板書:繪景)
  明確:月夜美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全句寫的是:月光和月下的竹柏影。
  (3)作者是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來寫月夜的美景的?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寫,月光如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月下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猶如水中的藻、荇一樣交錯縱橫。整句沒有一個字寫到月、月色,卻處處在寫月色,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色皎潔、空靈的特點,讓人如臨其境。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影——藻荇交橫
比喻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空靈
  板書:繪景: 月 色 —— 積水 空明
  比喻 皎潔、空靈
  竹柏影 —— 水中藻荇交橫
  4、“閒”的深究
  A、看著這樣的美景,蘇軾發了什麼感慨?(板書:抒情)
  明確:(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
  (3)作者說,哪裡沒有月色,哪裡沒有竹柏,(也就是說哪裡都有月色、竹柏,)這“月色”,“竹柏影”只是一個象徵——美景的象徵。也就是說,哪裡都有美景,但那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到呢?
  B、閒人為何意?(閒人:閒情逸致的人)
  蘇軾與張懷民這兩個貶官,但志同道合,漫步在這冰清玉潔、如詩如畫的月色之下,對於作者發出“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一感嘆?結合寫作背景,說出你對這一感慨的理解。
  明確:這句話的理解要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
  “閒”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漫步的悠閒,賞月的欣喜。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
  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也正是這種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態度才使作者筆下的月夜那樣皎潔、空靈。
  板書:抒情:—— 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賞月的欣喜
  C、從文章中,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這與我們在學習新課之前推測蘇軾被貶夜遊時會鬱悶、憂傷等還是有不同的,這也是他的可貴之處吧。
  5、我們解讀了文字,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
  6、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們如何對待生活?如何對待挫折、逆境?
  蘇軾雖遭“文字獄”,被貶到黃州,心情鬱悶,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遊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孤獨,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他坦蕩、曠達,堅守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時,更要感受到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7、練習背誦(指導要點:這篇文章融敘事、描寫、抒情於一體,可分三個層次來背誦)
  8、大家一起背誦課文。
  五、課堂總結
  六、佈置作業
  1、從蘇軾的身上,你學到了什麼?寫到筆記本上。
  2、背誦、默寫《記承天寺夜遊》,積累文言詞彙。
  七、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北宋)
  敘事:—— 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
  繪景:—— 月 色 —— 積水空明
  比喻 皎潔、空靈
  竹柏影 —— 水中藻荇交橫
  抒情:—— 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賞月的欣喜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在惠州永漢中學趙榕深教師工作室跟崗學習已經有一個多星期了。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在八年級(5)班上了一節彙報課,教學內容是《記承天寺夜遊》一文。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通過對承天寺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蘇軾坦蕩、曠達、堅守人生的生活信條,讓我們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時,更要感受到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八年級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一、積累詞彙,熟讀成誦。二、涵詠品味,共賞佳色。三、深入文字,體悟情感。上完公開課以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思路整體上效果不錯,教學步驟清晰,教學環節齊全,教學安排科學,整個教學效果基本令人滿意。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的。
  一、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因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採取了多種方式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過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充分考慮了學生這個因素。在文章的翻譯這一塊我採取了學生自主疏通,老師點撥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一節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一節課的關注點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師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蘊……但在40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挖掘,來教學。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就選取了蘇軾借景抒情這一點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對此知識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一、由於不清楚學生的知識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問題如“閒人”的理解等較有深度的問題不敢放手讓學生討論解決。
  二、課堂教學過程雖說有板有眼,但缺少創新。
  三、教學過程中只考慮中上層學生,缺少對學困生的指導。
  四、對學生缺少鼓勵。
  “學然後知不足”,同樣,“教然後知不足”。上完了這節彙報課,在趙榕深校長,永漢中學語文組老師和跟崗十位學員的指點幫助下,我對文言文的教學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覺得自己進步了很多,收穫了很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