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玉米黴變情況調查報告

來源:才華庫 1.68W

2016年12月9日至14日,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對東北地區當年收儲的玉米果穗和籽粒黴變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本次調研覆蓋15個試驗站75個示範縣(農場)的1348個農戶(合作社),調研內容包括:種植品種、播期、生育期、當地活動積溫、收穫方式、貯藏方式、當前籽粒含水量、果穗和籽粒黴變率、危害等級等9個指標,共獲得有效調查樣本1287個,其中,黑龍江省442個,代表面積57441.6畝;吉林省421個,代表面積16321.7畝;遼寧省215個,代表面積4520畝;內蒙古209個,代表面積8729畝。調研結果如下:

東北地區玉米黴變情況調查報告

一、資料結果與分析

1.玉米品種龐雜,越區種植現象仍較為嚴重

1287個有效樣本中品種名稱十分龐雜,達數百個之多,同一地點產量差距較大。許多品種所需積溫超過或接近當地活動積溫。此種現象在黑龍江省比較普遍,在吉林省也有發生。如鑫鑫1號是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品種,現已在該省第三積溫帶下限的克山縣種植;吉林省輝南縣當地全年活動積溫僅2750℃,但不少農戶選擇種植了需有效積溫2800℃的天農九號品種。

2.播種期適宜,收穫期南北差異大

遼寧、吉林、內蒙古和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播種期基本在4月下旬,少數在5月初;黑龍江省第二、三、四積溫帶播種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中旬,均在適宜播期範圍。遼寧省收穫期最早,是9月下旬,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是11月中旬,為最晚,其他地區大多集中在10月上中旬。生育期(播種至成熟)最短104天,最長155天,其他品種生育期大多在120~130天,總體生育期偏長,很多品種成熟期已接近初霜期甚至在初霜期仍未達到完熟。

3.穗收與粒收並存,貯藏方式多樣

收穫方式以機械收穫果穗為主,有119戶採取機械收籽粒,佔調查總數的9.2%,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第三、四積溫帶;其他地區大都採用機械收穫果穗,極少數是人工收穫。貯藏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露天堆放、簡易棚、苞米站子、標準化貯藏設施和烘乾貯藏。後兩者共469戶,佔調查總數的36.4%,其中黑龍江省烘乾貯藏的農戶(合作社)有55戶,佔該省調查農戶的12.4%;有簡易貯藏設施最多的是吉林省,共254戶,佔該省調查農戶的60.3%;遼寧省多種方式並存,而內蒙古多為露天堆放。

4.當前玉米籽粒含水量普遍較高,黑吉兩省尤為突出

以畝單位作為加權平均基數,當前東北三省一區調查樣本的玉米籽粒含水量加權平均為27.9%(圖1)。有簡易貯藏設施的籽粒含水量加權平均為29.2%;沒有簡易貯藏設施的為27.1%。黑龍江籽粒含水量最高為30.0%,依次為吉林25.9%,遼寧23.3%,內蒙古19.5%。內蒙古秋冬季風大少雨,有利玉米籽粒降低含水量。

圖1 當前東北四省區玉米籽粒含水量情況(截至2016年12月14日)

5.黴變率總體較高,吉林高於其他省區

90%以上調查樣本將穗腐率和籽粒黴變率混合調查,因此,只能以畝單位作為加權平均基數計算黴變率,東北三省一區調查樣本的加權平均黴變率為0.73%(圖2)。

圖2 東北四省區加權平均玉米籽粒黴變率情況(截至2016年12月14日)

吉林省籽粒黴變率較高,分析原因可能在於:(1)秋季降溫慢於黑龍江省,較高的溫度導致籽粒黴變;(2)今年秋季多雨,收穫前田間玉米穗腐病發生較為嚴重;(3)籽粒含水量明顯高於遼寧和內蒙古兩省(區),導致儲藏期黴變的可能性增大。黑龍江省籽粒含水量較高,但黴變率較低,主要是因為12.4%農戶採取烘乾措施,減少了黴變的發生。

有簡易貯藏設施的黴變率加權平均為0.74%,而沒有簡易設施的為0.73%,二者之間黴變率沒有明顯差異,這與籽粒含水量的偏差情況類似。內蒙古沒有簡易設施貯藏,均為露天堆放,但黴變率較低,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內蒙古地區秋冬季空氣溼度較吉林省低;二是吉林省調查的19個示範縣2016年平均活動積溫2955℃,而內蒙古調查的10個示範縣平均活動積溫3202℃,比吉林高247℃;三是內蒙古70%以上玉米麵積採取覆膜栽培,成熟期明顯早於吉林;但兩地主栽品種所需活動積溫相近,這就造成收穫時吉林省玉米籽粒含水量及黴變率明顯高於內蒙古。

二、建議與對策

當前多數玉米品種不適宜機械收穫籽粒,強行機收籽粒不但破碎損率高,若沒有現代烘乾和儲藏設施,容易造成黴變率上升。因此,農業管理部門要密切監測玉米籽粒的.含水量和黴變率,指導農戶採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1.加強品種管理,避免越區種植。建議農戶選擇低於當地活動積溫200℃以上的較早熟品種,種子管理部門應對種子經銷商和種業公司進行技術指導和規範化管理。

2.鼓勵收儲企業加快收購合格待售玉米。國家應通過各項政策,支援收儲企業加快收購合格玉米。同時,建議農戶人工挑撿出黴變果穗,減少玉米繼續黴變的損失;對冬季降雪頻繁地區露天堆放的玉米儘量採取遮蓋措施,避免積雪加重露天堆放玉米黴變的發生。今後,各地在發展機械收穫籽粒技術的同時,應及時投資建設玉米脫粒和現代烘乾貯藏設施。

3.選育早熟、耐密、抗逆品種。導致玉米黴變的首要因素是目前生產種植的大多數品種生育期偏長,收穫時籽粒含水量高、破碎嚴重;其次是品種抗蟲性較差,苞葉、果穗和籽粒被啃食後導致爛粒,進而引起籽粒黴變;第三是品種苞葉偏短遭遇生育後期多雨水,果穗易進水導致黴變;第四是品種不抗穗腐病。今後要把選育早熟、耐密品種放在首位,給玉米後期站稈脫水留足時間;其次要考慮果穗苞葉長度,目前短苞葉品種以美國種質為主,一旦遇到異常氣候,苞葉變得更短,雨水容易進入果穗,導致黴菌滋生。因此在利用美國種質的同時須加入本地種質,以提高品種的抗逆性;第三在機收籽粒情況下尤其要注意提高品種的抗穗腐病能力;第四要兼顧到品種穗期的抗蟲能力。

4. 改進儲糧方式。推廣標準化儲藏和烘乾後儲糧方式,引導農戶儲糧由露天堆放改為科學儲藏。建立收儲糧監測預警機制。通過氣象資訊綜合分析、成熟期調研、預判和測定籽粒含水率,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及收糧儲糧企業提前釋出參考資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