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廠”模式對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啟論文

來源:才華庫 1.51W

摘要:從建立“生產、教學、科研、鑑定”四位一體多功能實訓基地,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量身訂製”滿足企業需求的專業課程體系,開展多元化教學評價等方面,探討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對改革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

“教學工廠”模式對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啟論文

關鍵詞:教學工廠;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通過“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將真實的工業環境與教學環境融合在一起,使學生通過參與專案開發,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工業專案開發中。學院取得教學上的成功,得益於獨樹一幟的“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理念,其“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變革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獨具風格的“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是借鑑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結合新加坡經濟發展、勞動力結構、企業崗位需求的實際情況,經多年不斷摸索、實踐、創新形成的,旨在使職業院校畢業生更好、更快地適應企業工作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將先進的教學裝置、真實的企業環境、一線的企業開發專案引入學校並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有效融合,形成的學校、實訓中心、企業三位一體的互動式綜合性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專業課程教學與企業專案開發相結合,生產現場與崗位實習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學院教學為主體,以企業需求為目標,以專案開發為主線,在現有教學系統(包括理論課、輔導課、實驗課及專案開發)的基礎上全方位營造工廠實踐環境的人才培養新理念。這種理念同時滲透於學校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並且表現在學校教學機構設定、人員崗位設定及校企合作企業選擇上。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真正體現了職業教育源於企業需求,密切了企業與學校的關係,縮短了企業崗位要求與職業學校學生培養規格之間的距離,通過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可達到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目的。

“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離不開一支學識淵博、技術高超、肯拼肯幹、精益求精的具備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教材、師資和工業專案是“教學工廠”的核心。學院的專業教師除了要有國家規定的學歷,更為重要的是要有多年的企業工作經歷。學院教師均具備“雙師型”資質,大部分來自於企業一線,他們不僅帶來了學識,也帶來了工作經驗、企業各類關係處理經驗,特別是帶來了企業一線的開發專案。也正是這支既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有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隊伍,才能確保“教學工廠”企業專案開發的實施。學院將教師隊伍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堅持以“學院需求、個人需求”為培養原則,打破部門、專業、年齡、經驗等界限,確立了終身學習理念,構建了教師專業能力開發與培養體系。通過實施全員專業能力轉型計劃、選派參加進修學習、參與企業專案研發、教學與管理崗位互置等措施培養教師的多元化能力,以適應新領域、多崗位專業前沿專案開發的工作需求,實現了教師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的靈魂是專業課程體系,要求教學模式與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實際生產環境接軌,沒有與企業市場相銜接的課程體系,“教學工廠”將無法運轉。南洋理工學院新專業與新課程的開發,一方面是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及對未來經濟發展的規劃,另一方面是通過企業調研,根據企業的需求,滿足企業用人的需要。新專業、新課程開發工作完成後,提請企業資深人士參與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校董事會論證、批准,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確保新課程內容、課程標準能夠滿足企業崗位需求,保證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前瞻性。新課程實施後還要進行效果跟蹤,定期調研分析,及時對課程內容、課程標準進行滾動修改。

企業專案開發是“教學工廠”的核心環節,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企業技術人員與學校專業教師、學生合作開發專案,使教學與專案有機結合,學校圍繞專案開展教學。專案開發的形式對教師而言,提供了與企業溝通的機會,其優勢在於教師能及時瞭解企業發展的前沿技術,使教師的專業能力、科研能力得以提高,為新專業的開發積累資料;對於學生而言,提供了參與企業專案開發的機會,可以體驗專案開發的全過程,提高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得到真實工作環境的鍛鍊,培養實踐能力、工作意識與創業精神,使學生畢業後就能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

“教學工廠”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改革過程中最受關注的是“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怎樣開展校企合作,如何構建教學模式是一個核心議題。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在開展校企合作、構建教學模式方面提供了成功典範,對於承擔著高技能人才培養重要職責的技師學院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一)建立“生產、教學、科研、鑑定”四位一體的多功能實訓基地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平臺建設就是實訓基地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院校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也是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的重要平臺;技師學院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實際訓練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關鍵環節,沒有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就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職業技能人才,因此,建設現代化、多功能實訓基地的要求應運而生。

“生產”功能的實現借鑑“教學工廠”模式,結合前店後廠的理念,本著“校企雙贏”的思想,通過校企合作形式,在實訓基地內設定與企業生產現場環境相一致的生產車間,將企業產品引入生產車間,生產工人即為實訓學生,生產車間的執行均按企業化要求進行管理,由企業選派技術、管理骨幹指導車間生產的執行,使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下進行生產實習。這樣做的'優勢,對於企業而言,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在校內生產車間可優先選擇錄用新員工,提高新進員工崗位的針對性;對於學校而言,可以進一步縮短校企之間的距離,按照企業崗位的要求進行訂單培養,畢業生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教學”功能的實現借鑑“教學工廠”模式,結合企業專用裝置,以實踐為主線,通過對專業課程進行模組化改造,強化實訓環節,開發“專案式”校本課程,專業教師在專業實驗室、實訓室利用專業裝置,結合教學專案和課題,採用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模式,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進行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可以使學生聽到、看到、摸到知識,通過各種感官接觸、掌握知識,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空間,實現“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的目的。

“科研”功能的實現借鑑“教學工廠”模式,結合企業專案開發,在加強學校教科研活動的同時,將企業專案納入教科研體系,通過課題立項的形式開展企業專案開發。立足於中等職業教育的技師學院與高職教育有一定的區別:學校教科研課題開發的形式是企業與學校相結合;教科研開發的專案型別是企業專案與教學專案相結合;教科研專案開發的過程是研究過程與教學過程相結合;教科研專案開發的物件是教師與學生相結合。

(1)“企業與學校相結合”是指在校企合作中,雙方坦誠互信,為開展更為廣泛、更具實質性的校企合作提供平臺和政策保障,為後續專案的開發提供基礎。

(2)“企業專案與教學專案相結合”是指教科研課題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來自企業的專案應是與企業新產品開發、舊產品改造、生產裝置技術改造相關的專案,應符合企業實際情況;來自學校的專案應是與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教學研究改革、專業課程建設相關的專案,如理論研究(專業論文、調研報告等)、校本開發(校本教材、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等)、實訓基地裝置設計改造等,應符合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3)“研究過程與教學過程相結合”是指教科研課題的開發不能埋頭於教師進行研究,而應借鑑“教學工廠”模式,將研究課題的某個環節或某個專案分解成子課題納入教學活動中。例如,技師層次教學環節中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或者融入某個單一實訓課題教學中的典型應用分析等,為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專案保障和探究物件。

(4)“教師與學生相結合”是指教科研課題在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是教科研課題開發的組織者,而學生則是教科研課題開發的參與者,通過對課題開發專案的任務分解,將研究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學習小組,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加專案的開發,培養每一個學生的“三創”能力,提高每一位教師的專案開發能力。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名師工作室”、“大師工作室”、“專家工作室”、“技師工作站”等,可以為推動教科研課題的開發提供技術保障。

“鑑定”功能的實現借鑑“教學工廠”模式,本著資源充分利用的原則,在滿足企業需求、教學需求的同時滿足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的要求。要符合這三點要求,在裝置配置、工位佈置、環境佈置上要精心設計,與建立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站)相結合;同時考慮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層次性,裝置應按國家不同等級的職業資格考核標準進行合理配置,與建立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相結合,實現實訓基地、職業技能鑑定基地、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多重功能。

(二)加強“理實一體化”高素質、高技能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職業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力軍,課程改革就是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課本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開進行,使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不但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困難,而且導致重複教學和資源浪費,使培養人才規格與企業崗位需求嚴重脫節,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師即“雙師型”教師,其內涵主要是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和教學模式,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重新整合教學資源,體現能力本位的特點,逐步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即如何“教給”學生,向以學生為中心即如何“教會”學生轉變;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為中心轉變;從以課堂為中心向以實訓車間為中心轉變。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可較好地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減少理論課之間及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知識重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有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這就要求學校下大氣力進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要有計劃地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鍛鍊,參與企業實際專案開發,安排教師進入高校進修,加快理論水平的提高;要積極引入來自企業的技術人員、技能大師到學校開展專業教學、講座,加大授課教師中企業技術人員所佔的比重;更為重要的是要重點培養學科帶頭人、學科領軍人才,以此開展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帶動專業教師開展專案開發,逐步提高專業教師的科研能力。

(三)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量身訂製”構建“三以一劃”專業課程體系

借鑑“教學工廠”中“量身訂製”的課程設定,在新專業、新課程開發中,深入行業企業進行大量的市場調研工作,剖析企業各崗位的能力要求,收集與學生就業工作崗位相關的資料用於開發專業、課程。聘請企業工程師、技師參與開發,確保專業開發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開發的教材適應崗位能力標準的需要。

“量身訂製”即根據不同企業的崗位要求確定專業課程體系,“冠名班”、“訂單式”是校企合作“量身訂製”培養的主要形式。專業建設應順應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崗位實際,以校企合作為支撐,緊貼崗位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實施專業建設,構建“三以一化”的課程體系是實踐“量身訂製”的重要途徑。“三以一化”課程體系即以“寬口徑設定、大選單選擇、模組化組合”為設計思路,根據“專案”調整專業計劃,進行崗位對接,使專業專案的培養目標更加貼近企業實際,得到有效落實。

(四)轉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積極開展科學的多元化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是在傳統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用傳統的觀念和方法考查衡量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立足於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思維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這種貌似“窺一斑見全豹”的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合理性和客觀性。

隨著國家新課標的開發,課程標準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衡量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積極引入過程性評價、模組化評價、專案終結評價等形式,建構與之相適應的人才評價方案,以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在“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下取得的理論與實踐一體、知識與能力一體、學校與企業一體、教學與研發一體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技師學院學習的寶貴經驗。只要堅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堅持就業崗位引領,堅持能力為本位,就能在“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下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馬雲鵬.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海民.現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3]戚明.生產實習教學法概論[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0.

[4]王景英.教育評價[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5]鄔志輝.現代教育管理專題[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