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2.99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皮囊》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皮囊》讀後感範文

《皮囊》讀後感1

最近,在空餘時間閱讀了蔡崇達的《皮囊》,購買這本書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它在暢銷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著實打動了我那一刻購買時的心情,於是就好不猶豫的將他點入了購物車,然後下訂單付款。

此書也最終沒有讓我失望,在大約2個靜謐的深夜裡,我被吸引著閱讀完了整本書。這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分章節描述了一個孩子的經歷,而這個孩子恰恰就是本書的作者蔡崇達先生。我很詫異,能夠在這樣的年紀(33歲)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過去與現在的點滴,不少我認為是難以訴說的生命之重,展示給讀者,沒有做任何遮掩,實屬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動人的,每一個章節講述的故事都觸動了我的內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夠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它已經很難得。在這個讀物繁多的時代,能夠讀到這樣觸動心靈的文字,也是一種機緣。

在《母親的房子》裡,我看到了一位苦難、樸素、固執、堅強的母親形象,在丈夫很年輕就因為疾病喪失了一半的身體機能的情況下,她義無反顧的撐起了這個家,與兩個孩子一起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爭。讀到"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的時候,我明白了每一個生命都是需要尊嚴的,只是對於尊嚴的定義各不相同;讀到知道房子已經成為拆遷的物件,父親已經去世的情況下,但還是堅定的搶建完四層樓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最樸素的表達和堅持。因為學歷、知識結構和經歷的問題,母親缺少很理解表達自我的機會和能力,但是她從來都是愛著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不管你的母親怎樣對待你,請儘可能的善意去對待她,因為她始終是生你育你的媽媽。

在《阿小和阿小》裡,兩個兒時認識的小夥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軌跡和最終的命運卻相差千里。一個從小就家境殷實,並且很快就被父親移民到香港;另外一位則是沉默寡言,相當叛逆。可是故事的就結果卻是,移民香港的阿小,因為父親的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最堅強的依靠,並且在香港受到當地小孩子的嘲諷,整個生活都陷入了不幸當中,最終成為一名香港最底層,生活不順意的市民;而另外一位阿小,也成為了父親所要求成為的漁民,但是每天可以騎著摩托開心的在海邊飛奔,有著一棟小洋房,娶了媳婦,很快就有了孩子,也算其樂融融。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你猜得到開始,卻不一定知道終點會如何。

在《天才文展》裡,好朋友文展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生活,並且早早作了準備,似乎在一切都是按照計劃好的生活軌跡行走的時候,卻峰迴路轉,因為無法在城市立足,最後又回到了小鎮,成為一名電工。而一直被指導,仰望這位哥哥的黑狗達,卻走出了小鎮,在北京立足下來。兒時的好友,已經成為了陌路人。有點讓人傷悲,有計劃、肯努力的人,因為出身,因為性格的原因,最後還是沒有獲得他想要的成功,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我覺得此刻成為了真理。當然,在那個剛改革開放的年代,體制還在決定很多東西,想實現屌絲的逆襲,甚至在城市中獲得立足之地,實屬不易。時至今日,整體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會階層的流動卻越來越不易,中國的未來又將會如何?

在書的最後兩個章節,我認為是作者對於前面所有故事出現的深層次思考和原因分析,分佈在《回家》和《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裡。"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怎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解答的","我要怎樣的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我真正享受什麼?"。作者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我們想過怎樣的生活,是要賺很多錢,還是說要成為權貴,又或者走向何地?每一個人的回答都不同,但是當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所有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在顯示出力量。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將成為你所選擇的明天。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有時候我在想,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呢?同一個環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點讓人唏噓,也讓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經有神明為你安排好了呢,無論我們怎樣掙扎,最終也逃不出命運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真的對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用最真誠和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與人為善,懂得感恩,堅持不懈,讓生命有更多的精彩與快樂!

《皮囊》讀後感2

初知《皮囊》這本書,源於劉娜朋友圈裡分享的一則在廈大的新書推廣會介紹,明知“他是韓寒的好基友,劉德華的明燈”這個主題是個噱頭,但還是對閩南作者感到好奇——印象中的我們閩南人大都奔波在追名逐利、養兒育女中,世世輩輩都如那首“愛拼才會贏”所傳唱的那樣勞碌,可以說企業家比比皆是,但作家文學家確實屈指可數。後來在網路書店再瀏覽了一遍簡介,“以人物肖像畫的方式描繪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我想這也正是我所日思夜唸的種種,我一定能在他的字裡行間找到一些共鳴與啟發,於是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

書中連後記一共收錄了十五篇文章,是作者對生活的寫照和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斷斷續續花了不到一週的時間就讀完了,極其喜歡其中濃郁的閩南風土人情的寫照。

第一篇《皮囊》中寫的是他阿太的故事,我也有一位纏過小腳堅強地活到九十多的阿太,是奶奶的母親。知道阿太去世,也是在很平常的一個國中早上,母親打電話告訴我說你阿太過世了,但當時因為住校,因為忙著會考,因為阿太在較遠的霞美山村交通不便等等原因,竟沒有去送,至今想起仍然遺憾——“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回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這樣的文字,竟讓我心裡對阿太的過世,以及後來外公的病逝,再後來父親的意外,都都有些慰藉了,甚至更加堅信常常夢見他們,是因為他們來看我了。

第二篇《母親的房子》刻畫了一種非常具有閩南特色的使命——蓋房子。“父親花了好多錢,僱來石匠,把自己和母親的名字,編成一副對聯,刻在石門上,雕花刻鳥。”親切得就像我們村裡每一戶人家的故事。家鄉的人,一輩子辛苦勞碌,沒日沒夜廢寢忘食,就為了三件大事:蓋房子,娶兒媳婦,抱孫子。說都是為了下一輩,但矛盾地是,在這個奮鬥的過程中,是有嚴格的先後順序的,房子還沒蓋起來前,孩子甚至可以輟學,為什麼?因為面子,因為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鄰里街坊無時不刻都在談論著誰家好命蓋五層樓時,你無法守著一間舊屋獨善其身自得其樂,何況你內心深處的靈魂也是從這片土地裡長起來的,那種刻入骨髓的傳統思想,即使你走遍世界,受過再高等的教育,也無法完全根除。而這裡的女人恪守著傳統的生活標準“第一步是結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個兒子,讓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意載入族譜,並且在族譜上延續;第三步是攢足夠的錢,養活孩子;第四步是攢足夠的錢,給女兒當嫁妝(嫁妝必須多到保證自己的女兒在對方家裡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攢足夠的錢,為兒子辦酒席和當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個孫子的出生,讓兒子的名字後面還有名字;第七步是幫著撫養孫子長大……然後他們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時就應該接過上一輩的責任,作為口口相傳的各種習俗的監督者和實施者,知道上天和祖宗覺得她的任務完成了,便把她召喚走。”那些完成了這些使命的老人,聽說,他們都走得極其安詳。讀這篇《母親的房子》,其實最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敢於解讀我們父輩人那種含蓄的永遠說不出口的愛情。

第三篇《殘疾》是作者對父親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回憶。“為了期盼死亡的到來,他講話都特意講述得好像是遺言的感覺。他會說:我不在了,你自己挑老婆要注意;會說:我一定要火化,記得你走到哪就把我帶到哪。他幾次還認真地想了半天:沒事的,我不在,家還在的。”看這些描述時,我覺得黑狗達是幸運的,他的父親在最後幾年,用盡各種方式好好的跟他道別了;然而,我也是幸運的,我的父親走得乾淨利落,一如他一生的行事風格,絕不拖泥帶水,沒有給這個家庭造成哪怕是一點點的負擔。父親沒有留下半句遺言,以至於這近一年來,我時常會想,如果有機會說上幾句話,父親會說些什麼……“沒事的,我不在,家還在的。”父親奮鬥了一生,建了三座房子,留下了一筆正數的存款,贏得了我們這個城鎮盛讚的口碑,給了我們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他作為父親的這一生是飽滿而有生命力的,然而我作為兒子,卻虧欠他太多。

第四篇《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也是作者對父親住院期間的`所見所聞,讀這篇時,我聯想到的是五年前外公住院期間,我陪護的短暫幾晚。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我曾天真地覺得那是因為愛得不夠深,可我失去的這三位長輩,離去的過程是迅捷的,未曾讓我們這些親人直面生活的殘酷,我沒有過那樣的經歷,就沒有這方面的發言權。據說,是因為上輩子和這輩子修了福分,才能換得離去得快一些。

第五篇《我的神明朋友》簡直就是今年發生在我們家的故事的縮影,而其實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這片閩南大地上的各個角落上演著——信仰,真的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接下來的《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都是作者兒時的回憶,這些鮮明而生動的形象,在我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模板。包括他大學時的同學《厚朴》,都像極了身邊的某個人。最後的幾篇,是鄉愁,關於城市、關於旅途、關於故鄉,文人騷客必須有的一種情感。

其實正如馬塞爾普魯斯特所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讀《皮囊》,文筆固然還不如徐則臣這樣的小說家那般成熟,但我欣賞也更期待這種根植於閩南沃土上的作家更多的作品,啟發我更豐富的心靈之旅。

《皮囊》讀後感3

青年作家蔡崇達的處女作,是我有限的閱讀視野中最真誠的一本書。

一本好書總要討論一些普遍、永恆的話題,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歸根到底體現的都是人,一個代表了人類的“人”。全書14篇作品,作者用平實而真誠的筆觸訴說著他對父母和家鄉的懷念,對朋友的感謝和關切,以及對一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問題的思考。

這其中,我最喜歡也是最讓我動容的一篇就是《母親的房子》。初讀時,我覺得作者寫得有些“過”,因為人物的行為讓我這個旁觀者覺得不可思議——母親為什麼只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這樣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撿菜葉,全然不顧家人反對,歷經艱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後就會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後,母親在門口奠基的石頭上寫上了父親的名字。看到這裡我才明白,母親所有的努力不過是想讓這個由她和父親撐起的家看上去更圓滿。細細品味,正是這些真實又近似痴狂的行為和想法,赤裸裸地將人的本性曝光。

我們每個人都偏執地活著,雖然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嚴和價值。這些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們確實能支撐我們的生活,證明我們沒有白活。物質總是容易消失的,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蔡崇達,讓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祕密,讓我學著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家。

《皮囊》讀後感4

作者是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蔡崇達,在這本書之前從沒聽過的名字。說到買這本書的理由,也許是韓寒的推薦,也許是劉德華的第一次作序,也許就因為封面那句"這些刻在骨頭裡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說作者的外婆,一個簡短有力的故事。知道了在福建閩南地區,外婆叫阿太,阿太稱作者為黑狗達。阿太那句"肉體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伺候的"讓我對這位老人家肅然起敬,連手指被切斷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還真讓人有點心疼這個阿婆。要經歷多少我們這個年代無法想象的辛苦,才能說出如此倔強的話來!我們或許真的太溺愛這個軀體,以至於我們的行動越來越緩慢,沒有了年輕時的輕盈,沒有了一無所有時的無畏,反而越來越沉重。我想是因為我們這副瘦小的軀體難以承受我們逐漸膨脹的慾望吧!

《阿小和阿小》,一個是隨時要去香港定居的小少爺,一個是溜鬚拍馬的叛逆孩。小少爺有著當時從香港帶來的一切新鮮玩意,是如此的讓人嫉妒,可這個高高在上的小孩覺得自己隨時都是要離開的人,並沒有融入同齡的孩子中,叛逆孩成為了他比較固定的玩伴,一個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玩伴。該走的還是走了,走不了的哪也去不了,叛逆孩出了車禍退學最後結婚生子成了漁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小少爺去了香港沒多久,父母就破產了,父親也去世了,過上了窮困的日子,最後做了業務員,天沒亮就要起床,天黑了坐一兩個小時車回家,聽說快升經理了。我拼命離開的家鄉和心馳神往的大城市,到底哪裡才是我們該停留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慾望會因對其施加的壓抑而愈發的強烈。或許當我們去走過一遭之後,我們的心會給出答案,當然時間是不會賠償給你的,逝去的青春就是你要買的單。

《天才文展》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時間是文展,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必將有一番作為。遇到任何困難,都會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來鼓勵自己。直到多年以後的同學聚會,你會發現那些你曾經看不起,或者你曾經懷著高高在上的心態幫助過的人,已經混的比你好多了,或者過上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會明白,你最大的與眾不同可能就是想的比較都多而已。其實我們大多都是流浪者,所謂的一番作為也只是世人對成功的謠言。特別喜歡書中的這句——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厚朴》慾望引領著我們年輕時的叛逆,青春是我們正當瘋狂的藉口。方與圓中提到:"我們都即將成為卻永遠也不會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我們腦海中總有一個幻想的自己,他有著我們缺少的品質,一種類似超我的存在,或者就是超我的一種。我們不斷的想靠近這個自己,卻永遠也無法達到,總有一個更好的自己會出現在比你現在優秀的自己的腦海中。可當我們離他漸行漸遠時,叛逆就會來填補我們失去的平衡,直到我們完全失去平衡。其實我們都有一種病,一種慾望沒得到滿足的無法自拔的病,想要成為慾望下幻想的自己,想過著你當下自認為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病態的是自己,嘲笑的是未來的生活。

這是作者半生經歷的一些點滴,是一些刻在骨子裡的疑問,他用這本書向自己提出了這些始終都要回答的問題。男人三十不惑,確實是提問的好時機,我看到了他的回答,當然這是屬於他的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副皮囊,也都有離開皮囊的那一天,所以我們也終將會向自己提問,希望我們都有屬於自己回答,而不是人云亦云潦草一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