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名著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5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名著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與六便士名著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名著讀後感1

這本書我看的是李繼巨集譯本,沒有讀過書店常見的傅惟慈譯本,所以無從比較兩個譯本哪個好。單說李繼巨集譯本,一大亮點是有很詳細的導讀,看過之後對時代背景、書中的隱喻等會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就算你讀的是傅惟慈譯本,也很建議來讀讀李繼巨集的導讀。整本書讀來很順暢,沒有出現讀傅惟慈譯本的.網友所說的生澀難懂的地方,不過可能正是因為如此,也喪失了一些語言的勁道,例如我很喜歡的那句“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在這個譯本中被翻譯成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其實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我不知道如何來寫。是因為它不好嗎?不、不!是因為內心太震撼。

心痛、同情、恐懼等太多洪水猛獸般的感情。然而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生命從來不紛亂,只有畫畫,不停地畫畫,簡單得不可理喻,最後“他創造了一個世界,看到那個世界的美好。然後,他既驕傲又輕蔑地摧毀了它”。這本書以高更為原型,講述一個生活在倫敦的證券經紀人如何拋棄妻子、孩子和事業,先是到巴黎,接著到塔希提窮困潦倒獨自畫畫了一生的故事。很多人說月亮是夢想,六便士是現實,斯特里克蘭在做一個選擇題。我覺得不是,因為斯特里克蘭根本沒有做選擇時會有的猶豫,當我們還在想著明天吃什麼的時候他已經拋棄一切到了巴黎住在一個三流旅館裡開始畫畫了。

我想他應該是在掙扎吧,掙扎著拋開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能借助我們的身體感受到的所有事物,直抵混沌中生命的本源、人性中原始的本能。有網友說看完這本書很歇斯底里,內心生出一種恐懼,打心底裡害怕,想尖叫著哭一場。大概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吧。蘭德的詩寫到“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在這本書裡,斯特里克蘭是舉著生命之火去尋找洪荒世界萬物初現的美,最後他找到了,不過他將他的祕密帶進了墳墓。

月亮與六便士名著讀後感2

不是天才,依然勇敢。——題記

作為一本常年佔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說實話,這本書很難讓人愛起來。主線劇情也並不複雜,倫敦一位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繪畫後,辭職並離開家,前往巴黎學畫,後來在一個小島病逝。生前並沒有多少名氣,死後成為著名畫家,他的原型是高更,與梵高齊名。

很多人將此書理解為: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

如果將這樣一個故事定義為一箇中年男子為追夢,放棄事業和妻子,最後一舉成名,從而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話,不免有些遺憾。他追求的是藝術嗎?僅僅如此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這個問題著我讀完了這本書。

克蘭德在決定學畫時,並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選擇,是因為畫得開心,他作為一個人士,理想卻是創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長大的,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只是有時我們的願望和目標似乎有些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我們都是時代大潮中一粒微塵,我們活著,拼命奔向目標,不是為了到頭來發現自己不是天才而放棄,而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不負此生。

理想是一把雙刃劍,你要實現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放棄了理想,因為我們活不成純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就會活得庸俗。若想兩手抓,又會發現,月亮夠不著,六便士太少。

只有極致純粹的人,才能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這也是一種悲哀,偉大而孤獨。

賦予一個人超常的才華,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讓貝多芬耳聾,莫奈失明,草間彌生出現,圖靈。選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樂,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披著一個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割肉喂鷹。因為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擁有最簡單的快樂,吃飯喝茶,看一花一樹,滿足於當下。

這樣活著不能說不是一種幸運,人最終都要歸於塵土尋找平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