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精選10篇)

來源:才華庫 1.2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精選10篇)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尼采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維克多《追尋生命的意義》的這本集中營自傳小書中,敘述了奧斯維辛俘虜的苦難生活,以及表達“意義治療法”的積極態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將要追尋其獨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義。那假如是換成一個每天生活在集中營裡的俘虜,失去了人身自由,經歷了各種磨難,那他的人生還要追尋所謂的生命意義嗎?而維克多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那些集中營的俘虜們的心理歷程與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營的俘虜,從受一段時間集中營磨難後的掙扎到冷漠,最後是麻木不仁的絕望心境。人性不能簡單地分為善與惡,尤其在極端惡劣的環境最深處的人性極其容易暴露出來,善與惡的邊界變得如此模糊不清。惡劣的生存環境往往扼殺生存的希望,人在絕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當看到獄友吸菸時,我們就知道他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勇氣一旦失去,幾乎不可能再挽回。”為什麼人要活著?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所在?維克多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也因每個生命體的獨特性而存在意義有所不同,但他闡述了三種方法:創造或從事能體現生命價值的工作,體驗愛與被愛,忍受並超越痛苦的積極態度。

前兩者人們容易理解並接受,但忍受並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嗎?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活著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採取積極態度。追問自己的活著的意義,便是一種自我精神上的昇華了。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生活中,我是個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常喜歡看一些動作片,那時我們叫武打片,當然大部分結局都是正義戰勝邪惡,以壞人死為結局,這也是大家喜歡的圓滿結局。但也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些我不是在為正義的圓滿而慶幸,而是在為死了的人難過,為他們見不到明天太陽而憐惜,讓我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終結,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陽與我無關。

歲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關於人生依然有諸多不釋,縈繞左右。在空間看到《北大清華推薦的經典書籍,有時間多看看書吧!》時,特別是推薦第一本書便是《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便是書名已把我征服。

準備買書時才知道此已絕版,只能買影印版,雖然書的質量不太好但也不影響閱讀。但是作為翻譯讀物,總難免存在翻譯的硬傷,加上書本身的邏輯性與理論性,有些地方讓人讀起來還是存在澀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無法閱讀原汁原味的文字。此書是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創始人弗蘭克爾所著,作者以在二戰集中營經歷為例闡述意義療法,以及其心理醫學與精神學的理論。

對於這樣一本書,像我這樣一個門外漢,讀一遍說皮毛也沾不到邊一點也不過分。弗蘭克爾是精神學與心理醫學教授,他是從醫生的角度來闡述自己治療理論與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療,並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樣,但是讀完此書我還是明白了為什麼會迷茫,因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義,總以為有那麼一條金科玉律能讓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總在變化,但是從未停止,意義療法說有三種途徑可以發現生命的意義,第一是通過創造一種工作或做一件實事,第二是體驗某件事或遇見某個人,第三是通過選擇我們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態度。這段話讀起來簡單,但是卻很難理解。弗蘭克爾是這樣解釋的,第一條是指成功與實現的途徑(在我理解其實應該就成就感與滿足感),意思十分明顯,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釋。

在生活中發現意義的第二條途徑是通過體驗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文化,或體驗一個人——通過愛他。在意義治療中,愛是與性一樣的初級現象,正常情況下,性是一種表達愛的方法。但當性一旦成為愛的載體,也只有在成為愛的載體時,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聖。因此愛不應僅僅理解為是性的副產品,相反的,性是一種用來表達被稱之為愛的最親密體驗的方法。

發現生命的第三條途徑是經受苦難。當我們面對絕望的情景時,當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時,我們也能發現生命的意義。因為那時可以最大程度地證明人的獨一無二的潛力,它可以將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場極大的成功,把一個人的困境變成一種人類的成就。當我們不再能夠改變一種情境時,我們將會面對改變自己的挑戰。當我們改變不了命運的時候,受難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待命運的態度,找到受難的意義。人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發現生命的意義。當然受難並不是發現生命的意義的必要條件,只是說在受難的情況下,意義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暫性是無法改變的,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觀主義者就像一個人,他看著日曆每天撕去一頁,隨著一天天的過去越來越簿,而因為過去沒有意義而害怕與悲傷。相反積極處理生活問題的人,每天從日曆上撕下一頁,將生命的意義寫在其背面,並整齊仔細排列起來,對這些記錄能夠做出驕傲而愉快的反應。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來越老,當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有什麼理由去嫉妒年輕人所擁有的可能性呢?與可能性相比,我有過去的現實,不僅有已經完成的工作和被愛者的愛,而且還有勇敢承受的苦難。這些苦難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儘管它們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當長期處於一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除了自己的生命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失去時,這時你的心理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是不是就像菊三寶老師內心吶喊的那樣,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人活著的價值是什麼?活著卻換不來生活的安逸和內心的滿足,這樣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以二戰集中營倖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弗蘭克爾博士現身說法,講述他如何親身經驗,發明了“意義治療法,”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關押在集中營裡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境中能夠堅強的活下來,而有的人早早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集中營裡不講求人性,生活在裡面的人就等於你的半個身子進入了黃土,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你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等待你的只有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並且各種折磨讓人痛不欲生,面對這樣的生活,放棄生命的人不是少數,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著!作為一名敏銳的觀察者和親歷者,他進一步從這些慘痛真實的經歷中,引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活著,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和你愛的人的一次燭光晚餐,也許只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可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會讓你傻傻地笑,就想吃了蜂蜜一樣甜,更重要的是,這是希望:將來,我們可能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作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誰不渴望得到呢?

弗蘭克爾博士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生,每當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是快樂的。他想活著,哪怕他只剩下光禿禿的身體,並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但當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他想沉浸在這個世界裡,因為這個世界給了他太多的美好回憶,他不捨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著,只為現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裡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他想起妻子,他就彷彿在和妻子對話,是那樣的快樂美好。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援,他愛著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著也一樣在牽掛著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著離開集中營。

活著,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麼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著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對於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是幸福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著。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大魚大肉,不是權傾朝野。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願望達成。當你想吃的時候有得吃,想被愛的時候有人來愛你。如果你覺得這一切太遙遠,那麼你去了解一下大冰筆下武漢商學院2014級一個叫白瑪的學生,順便翻翻他2016年9月22日的微博,他很好的詮釋了希望這一詞,看完這篇文章讓我有一種衝動,一種想要飛去武漢擁抱他的衝動。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省食物,甚至不惜代價和死人搶奪。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境裡,人們在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卻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足以看出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能在艱難絕望的環境裡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所以我也明白了這篇文章真真打動我的是什麼?也讓我明白了我念念不忘的是什麼?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選擇樂觀的活下去,不向命運低頭。這樣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願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同時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成了三點:創造和工作,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說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境,都能決定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得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裡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並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獄裡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我看著天花板發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是對過去生活的甜美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是對伴侶和家人深深的愛。無論什麼樣的環境,只要你認真投入地生活著,並給其他人帶去了幸福時,自己也會感受到充實滿足,此時,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4

當長期處於一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人的所有價值都被摧毀,時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這時人們的心理會在高壓下發生什麼樣的改變?這種痛苦無望的生活還有任何意義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以二戰集中營倖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講述了那種極端環境,給普通囚徒的心理狀態帶來的深刻影響,以及囚徒們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進行的殘酷的生存鬥爭。作為一名敏銳的觀察者和親歷者,他進一步從這些慘痛真實的經歷中,引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在集中營中,囚徒的所有財產和權利都被剝奪,不僅飢寒交迫,而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體弱有病的囚徒很快會進毒氣室,在這裡,生命顯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據弗蘭克爾觀察,身體不那麼強壯,卻有豐富的精神活動的人,似乎更容易倖存下來,他本人就是例項。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並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援。“將我像封條一樣置於你的心上,愛,就會像死一樣強壯。”

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實中的空虛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來的希望:將來,我們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省食物,從死者身上“交換”衣物,調換轉移到其它集中營的名單(這更像是命運的賭博),冷漠地注視著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境裡,人們在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卻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一位囚徒衝了進來,招呼我們去操場觀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們看見險惡的`雲在西邊閃閃發光,整個天空佈滿了從鐵紅到血紅、形狀和顏色不斷變化的雲,……然後,在幾分鐘的寂靜後,一位囚徒對另一位囚徒說:‘世界多美啊!在艱難絕望的環境裡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吧!也正是這種特殊性,反過來,給絕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5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部令人鼓舞的傑作,本書作者奧蘭克爾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他因猶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納碎關進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畢生視為生命的手稿,被挺進隊員撕毀。他的雙親,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裡,就是被送進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飢寒,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人,憑藉著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尋著生命的真諦,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書中處處流露著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擇的根本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環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捨,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為何”而活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何而活的人,那麼他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這種人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沒什麼指望了”。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遇就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4、追尋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

縱觀全書,書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探討人類最深切的問題。書中沒有乾澀的說教和無病呻吟的吶喊,打動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況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6

一口氣讀完了《敬畏生命》一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種子強烈的精神感動了。

我掩卷深思。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因為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誰不萬分珍惜它?但是查理?辛普森在自己非常年輕的時候,用自己弱小的身軀、微薄的力量,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這究竟是為什麼?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嗎?不是,他對生命的意義瞭解得最清楚、最深刻。他知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絕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的生命變得更美好,這樣的生命,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生命。

但是,現在,有些人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太過短暫,比不上行樂就會讓生命的火焰白白地燃燒。因此,他們拼命地追求錢財和快樂,完全不顧他人的利益。站在我們的身上,我們根本看不到閃閃發光的生命,只會看到黑乎乎的靈魂。有些青少年雖然不是這樣,但是他們追求享樂,談到穿的、吃的,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只顧自己,這樣的生命難道有意義嗎?沒有。

《生命的意義》一文,我深受啟發。雖然生命很短暫,但是,如果我們在短暫的生命裡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就會讓我們的生命體現出價值,放射出光芒。生命中的人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有的人一不順心就輕生,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生命態度。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們決不能讓他白白流失!

同學們,讓我們像查理?辛普森那樣用愛心為他人帶來溫暖和幸福時,我們的人生也將更有意義。生命短暫,願我們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7

上週剛看完畢淑敏的《心靈遊戲》,對其內容我就不說了。我只說我讀到的一些東西。作為一名心理醫生,當然對來訪者的任何相關資料都要保密。當有記者問及她一些相關的問題時,她當然堅守著自己的職業道德。她這樣回答記者道: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在諮詢室裡我遇到的最多的問題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就像弗蘭克爾博士所說的:人們要關注的並不是獲得快樂或者避免痛苦,而是發現生命的意義。

作為學應用心理學的我來說,也算是第一次聽到諮詢師這麼直接的回答。我有的不止是震驚,也有了簡單的習慣,因為我開始了更廣闊的視野。今天收到朋友發來的資訊說他的生活中少了酸甜,更多的是苦辣的滋味,以前都不太喜歡雨天,現在卻鍾愛雨天,喜歡聽雷聲,聽雨打落在地面的聲音,他說生活變化的太快了。我說樂觀的人感覺周圍任何時候都是很活躍的,而悲觀點的人則會感到周圍變得冷清了很多。他說現在的自己喜歡獨處卻又害怕孤單,從來都很矛盾,卻還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努力,為什麼而活著,覺得生活太過簡單。今天剛剛讀完維克多E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相信畢老師的這番回答更是絕妙的。值得每個人去思考。而這個時候,我的好朋友又恰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雖然他沒有到去諮詢室的地步,沒有重大的因生活事件的打擊或生活的挫折而心靈被扭曲或者想不明白很多事。我很慶幸自己讀了這樣的書,我相信我可以幫助我的朋友尋找到些什麼,或許他再也不會問任何人這樣的問題了。

我想我可以作為中介者,來傳達弗蘭克爾教授的這些理念,讓我身邊的所有的帶有疑惑與迷惘的人清楚自己現在的境況,自身心理的一種狀態。弗蘭克爾博士有時詢問正在經受著許多或大或小磨難的來訪者。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8

餘華先生的《活著》是在大學畢業前五月份看的一本書,當時不知道為什麼要看,但是就從圖書館的書架上順手拿下,現在才知道原來它在等《追尋生命的意義》,冥冥之中,終於等到你。

《活著》的結局是福貴孤身一人牽著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過往,《追尋生命的意義》的結尾時弗蘭克爾博士從集中營走出來,同樣是全家去世獨自一人。

我一直對生活很樂觀,即使是悲劇我也覺得悲劇之後終會等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幸的是《活著》沒有,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做到了。

二戰期間因弗蘭克爾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營死亡,不僅如此他每天還要經受著飢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經被集中營摧殘地破敗不堪,但是,他仍舊堅持活著,直到最後從集中營走出來,而且還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一直在書中尋找弗蘭克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好像在《活著》尋找為什麼福貴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樣,可是到讀完全書還是沒有任何線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經死去,自己也處在非人的生活並且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刻,他為什麼能不去選擇死亡?

帶著疑問,我閱讀了讀者很多的讀後感,大部分都是在寫那種所謂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義的東西,有的還涉及到了博士的意義療法,說實話,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尋找你為什麼不選擇死亡的原因,你卻告訴我你要用你的悲慘經歷來治癒別人,從而走出集中營花了很長時間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從未經歷過死亡,但是我見證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都還選擇繼續活著,不是苟延殘喘。

在農村有很多中風的老人,身體大部分部位都動彈不得,但是他們依舊不做死亡的選擇,甚至那些兒女不聞不問的老人,他們依舊頑強地活著。農村講究“喜葬”,認為老人活到80歲左右沒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輩子積福積德。但是我又碰到過那些活到80多歲的老頭老太太,他們儘管疾病纏身,卻仍舊不選擇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蘭克爾的想法是類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麼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八年級的學生寫的書評,他說他最欣賞的就是開篇的第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我不知道會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就是能夠去選擇更好的選擇,在死亡與活著,顯而易見,活著是更好的選擇。

福貴是個粗人,他不懂什麼意義治療法,但是即便還只剩下一頭牛,他還是選擇活下來,因為只有活著才可以去回憶,有回憶才會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著的意義就是能夠憑藉回憶來記起自己曾經幸福生活過。

弗蘭克爾是個毋庸置疑的哲學家,能夠在集中營非人的生活中堅持活下來並且創立意義治療法的哲學家,他在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殘酷生活中他經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與心愛的妻子對話,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義,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有下一次與妻子的遇見,即便是幻想,那也應該是屬於活著的人的幻想。至於到底是否能逃離集中營,弗蘭克爾倒是不再去思考,因為太遠,不能作為生命的意義所在。

餘華在《活著》當中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餘華先生總算有一個對於活著的迴應。但是,最後弗蘭克爾還是沒有說出生命的意義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第一,創造和工作;第二,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第三,受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在創造和工作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能在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快樂的,能在受苦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運的,所以正在苦難中的我們,要好好活著,不為自己,只為上帝在芸芸眾生中選擇賜予我們的那一份幸運。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9

《追尋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精神醫學家、心理醫生、猶太人,二戰時期被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出獄後他根據獄中經歷,總結出一套意義療法,用於治癒神經官能症,效果很好。這本書就由這兩部分組成:獄中的劫難和意義療法介紹。

讀這本書緣於吳伯凡的推薦,在我眼中吳伯凡屬於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讀三四遍的書,自然地引起了我的興趣。

只是讀到現在仍然不知道吳伯凡為什麼如此鍾愛這本書,但某些事還是觸發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沒有用大量筆墨放在奧斯維辛的酷刑、苛責及死亡,而是通過幾個事例說明了獄中生活的殘酷與磨難。

獄中經常進行的“換營”,病弱及無力工作的俘虜被淘汰送往煤氣間或火葬場,淘汰的方法是全體俘虜群毆或分隊格鬥,想想都覺得血腥;俘虜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這編號就刺在面板上,或繡在衣褲上,在換營隊伍即將離去時,如果有可能,每個人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弄到另一個“號碼”來代替他加入換營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這些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之前基本都是社會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這屠宰場一樣的集中營裡,人被剝奪了尊嚴,道德就成為最沒用的東西,每個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儘可能活下去,為此不惜採取各種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為只會發生在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會催生文明的行為,惟願世界越來越美好。

二、什麼樣的人能活著走出集中營呢?

作者說他們中的精英都沒能挺過奧斯維辛的磨難。活下來的是三類人。

第一類就是“酷覇”們。一般來說,這些人是俘虜中最殘暴的人,由納粹警衛挑選出來或者他們毛遂自薦,他們的個性恰恰適合擔當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們還會被刷下來,因此他們格外賣力,打起人來,比納粹警衛還狠。因效忠納粹,他們在獄中的待遇格外好,成為俘虜們羨慕的物件,只是不知道出獄後這些人境況如何。記得幾年前看過《朗讀者》,女主角因做過納粹看守而受審,估計“酷覇”們後來的日子並不好過。人真的不能為了一時一事的好處,做喪盡天良的事情。

第二類存活下來的人是那些為了生存毫無顧忌,或偷或搶,甚至不惜出賣朋友以自保的俘虜,因為唯如此才能活下來。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那些劫後餘生的人都不願意談論獄中的經歷,因為不堪回首,因為再也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沒有那段經歷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就連這本書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慮到真實性才是其最大的價值,作者才鼓起勇氣,公開陳述他的信念。

第三類人是像作者一樣,儘快認清現實,適應環境而僥倖生存下來的人,如作者所言,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為了讓納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會被送往煤氣間,他每天用玻璃刮臉,腰桿挺直,以使自己看起來氣色良好,完全能勝任工作;作者還利用自己心理醫生的特長幫助酷覇,分析他在愛情和婚姻上的難題,提出治療建議,以此博得酷覇的關照,躲過了幾次被送往煤氣間的厄運;就餐時還能得到豌豆湯,得以度過了黑暗無光、忍飢挨餓的日子。

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夾縫中,仍能攻破縫隙,露頭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適應能力超乎我們的想象。

被投入奧斯維辛的猶太人,入獄前大多生活水平較高,從他們入獄後被收繳的飾物就可以看出來。入獄後,最初的反應是震驚,等他們一步步被剝奪了人的所有權利,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活著走出集中營成為他們的唯一的目標。為此他們忍受各種各樣的身心折磨:無法刷牙、一件襯衫穿半年,直到毫無襯衫的樣子、一連幾天不能洗澡、用臭鞋當枕頭。而就是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竟然治癒了作者的淺睡易醒症。等俘虜們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之後,他們就進入了獄中生活的第二階段:冷漠,就是情緒死亡的狀態。因為冷漠是自衛的妙招。每當有人死去,眾俘虜一哄而上,挨著那餘溫未散的屍體,有的搶到一盤吃剩的馬鈴薯、有的搶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換下死者的木鞋,還有一個因抓到一根繩子高興萬分的,全然忘記了身邊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現實就變得模糊起來;俘虜們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關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當俘虜們由工地返回營區時,常常會鬆一口氣地嘆道:“又活了一天”。

此時有些俘虜們開始在飢餓中畫餅充飢,談論自己喜歡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飢餓感,但這種方法事與願違,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動起來的味蕾絕不滿足於每天只發一次的麵包,這些人往往是最先掛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難處的時候,他都會拿出一點麵包來,放到嘴裡大聲咀嚼,靠食物所給的安慰支撐下去。

慢慢地俘虜們將獄中生活常態化了,他們開始了苦中作樂,以在絕望、孤獨的集中營生活中,遁入過往的生活,找到一個避難的港口。於是獄中出現了“宗教熱”、“招魂術”,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陽,甚至還有藝術節,節目有歌曲、詩朗誦、講笑話

第一次聽說奧斯維辛還有藝術節,真的印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

四、意義療法的由來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作者通過自己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和自己的觀察,發明了意義療法。他發現,即使在奧斯維辛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人仍然有選擇的自由:儘管有人選擇做“酷覇“;有人選擇苟且,但仍然有人選擇將自己僅餘的麵包讓給別人,並行走在各房舍間安慰別人。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行為讓作者明白: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而恰恰是一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事實上,每個日子,每個時刻都在為人提供選擇的機會。寫到這裡,我明白了吳伯凡每年讀這本書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內容都是有意義的: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於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閒的生活,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而既缺乏創意、又忙碌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義,就像集中營的生活,使人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人性的殘暴與悲憫。作者則將獄中所受的一切苦難看作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平靜地迎接每一場苦難。

意義療法在現實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其中一個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愛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鬱鬱寡歡,作者寥寥數語讓老先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說:“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話,她會怎麼辦”?老先生說:“她會很痛苦。”作者說:“對啊,現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頓時覺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尋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不該追問人生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賦予什麼意義?

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不同使命。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0

關於生命的價值,作者提出要忘記自我:“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工作而言,由於現代社會看重功利,很多人都是把工作僅僅當成一種賺錢的方式、養家餬口的途徑而已,卻忘記了工作中所能體現出來的個人價值。而通過工作實現個人價值,不是簡單的目標實現式的;而是心中有個目標,然後忘我地勤奮工作,這樣成功往往會不期而至,因為“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如果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工作的價值(這裡所說的“工作”是廣義的概念,比如週末去做一個志願者也是一項工作),能夠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工作可以為團隊、為集體、為一個大的事業貢獻出的綿薄之力,那本身將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而現實中,很多時候人們在工作中容易喪失自我,就像叔本華所講的那樣“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焦慮是因為擔心做不好而有壓力,厭倦是因為認識不到工作的價值而產生虛無感。所以,我想在現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靜下來想想,在工作中我能夠為這個團隊創造什麼、為他人帶來什麼,我能從中收穫什麼、能夠得到哪些方面的成長與提高,這兩個方面的思考和總結有助於提高個人的成就感。但是,我需要重申一點,答案未必是高大上的,往往是很普通、很平凡的。比如一個交通協管員,如果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那麼他將度過一天又一天無聊的時光;而另外一個交通協管員,每次看到紅燈亮起時在他的召集和勸解下安穩的人群,綠燈亮起時大家有序通過的樣子,覺得這種感覺真好,那麼他工作一天之後回到家裡心情都是舒暢的。所以,善於發現工作中點滴的美好,尤其是和自己相關的點滴美好(倒不一定是與自己的行動有因果關係),更容易讓我們工作得快樂些。

談到工作,我其實很佩服你。你雖處於困境之中,但是你熱愛著你的工作,你沒有放棄,你一直在努力。由於心理上的一些困擾,很多時候,你承載的比別人要多,你所遭遇的內心的波瀾別人可能不理解。其實,我也難以全面理解,只不過我稍微學過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所以我能理解很多時候一個人想控制自己的內心是多麼的難,而你無疑是一個堅強者。記得有次聊天,你告訴我,有時候你工作時心裡根本平靜不下來,記憶力也很差,由於睡眠很差,白天工作的狀態一塌糊塗;有時候,由於內心的焦慮、低落,甚至從不遠的住處走到單位,都要花費很大的勇氣,每走一步都感覺很艱辛;有時候,由於內心不平靜,很難與別人打交道,很想逃避,甚至和熟人見面,打個招呼都是那麼的困難,沒有勇氣面對人群、面對身邊的朋友和同事,……而這一切,你都在承受,你沒有放棄,你默默地用自己的雙肩勇敢地扛起來。我還清晰地記得,你告訴我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你深愛著你的工作、你的團隊、你的好夥伴們,你甚至有時候覺得對不起他們,他們關愛著你、幫著你、替你承擔著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希望以後自己可以慢慢好起來,可以做得更多。所以,我真心佩服你,無論在多麼困難的情況下,你沒有放棄自己的職責,沒有放棄自己作為團隊一份子的存在感或是榮耀感,這一點真的很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