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5.59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1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麥田的守望者》

這本書我也是一口氣突擊完的。

但是實際上讀完之後我有些失望,我本以為,書的作者同我一樣有著深深的救世情結,嘗試種種方法,但實際上,除了上面引用的一段之外,並沒有體現出太多的“救世”理念。

對於書中的“我”,有一些可取性,比如“不跟不愛的人上床”,以及“對小朋友很有愛心”。但是很明顯,“我”並不是一個很能同周圍的人、同社會保持和諧關係的人。他覺得很多人、很多事情“非常虛偽”於是很不屑。其實我覺得該書的中心思想(對不起,國小語文課養成的歸納中心思想的習慣)句並不是僅僅上面那句,而是包括那句說“我”是個追求得不到東西的人,有時候估計自己得不到於是就沒去努力。總的來說,本書瀰漫著一股悲觀情緒,讓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未來,苦悶正如毒癮一樣揮之不去。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出現過好幾位“我”的老師,不過這些老師多數乏善可陳,比較不靠普,就連“我”最信任的老師也有的嫌疑。我覺得這些老師是有所指代的,老師本應作為社會的教育者,但是他們自己的不良導致了教出來的學生是那個樣子,作者無疑對於社會的教育制度也是帶著批判的眼光的。

《麥田的守望者》是一曲歇斯底里的救世主義者的絕望悲歌。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2

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早就聽說過《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假期回家去書店,無意中看到了,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麼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麥田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主人公名叫霍爾頓,他講述了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一天兩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這本書不但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位對現實社會極其不滿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而且還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的性格複雜而又矛盾,但他有著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其中謝幕時的一番話寫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麥田裡得守望者。”這番話我仔細揣摩了一下,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教育需要“順性而為”,在於引導而非強制。孩子之所以能夠無拘無束地做遊戲,首先在於主人公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釋放童心,張揚個性的精神家園——麥田,或者允許孩子們進入麥田,卻有很多的規定。這樣孩子們興趣達不到極限,也不會有自由精神,更不會有創新精神,甚至會覺得恐慌。

第二、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在於找到支點,支起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生命成長。“給孩子一個支點,他能撬動整個地球!”守望者並不是一名遊戲的旁觀者,而是敏感地發現了遊戲中的關鍵點——懸崖,守候於此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這不正是我們所謂的抓住契機嗎?

第三、教育過程中:許多事情是沒辦法選擇的,但你可以選擇態度。做班主任不能選擇學生,什麼學生進來,你都得接受,作為生活輔導老師也是一樣的,但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積極面對學生的實際狀況,總有一天,學生會提高,會進步的。

第四、教育實踐中“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太少。”確實,回顧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順時就有推卸責任,出現埋怨周圍的環境和別人的想法或者說是不平衡心態的現象,卻不懂或者不肯從自身出發找原因,不善於改變自己來適應周圍的環境。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在遇到問題時要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來適應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適應自己的學生。只有教師熟悉、適應學生,由此才能去改變學生,使師生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成長。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面對現實,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計地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第五、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不唯親,不唯富,不唯優,不唯近。為每一個孩子創設平等參與的機制,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和諧、主動的發展。學生能處理的事,放手讓學生去做,充分的信賴就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境界。把自己的手伸給孩子很容易,難的是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手做事。成功也好,失敗也好,不快樂也好,重要的是體驗的過程以及願意獲得新體驗的態度。

第六、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我們可以一起制定詳盡而切實可行的“室規”;自願而明確的“責任到人”;簡單而負有深意的“錯誤說明書”。因為一切都是大家自己制定的,誰都知道違反規定的後果,所以孩子們執行起來也不是特別困難。

第七、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第八、做一個寬容的教育者,孩子犯了錯誤承認了就是好孩子,不能一味的認為孩子已經這樣了,無可救藥了,低年級的孩子自制了本來就差,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天性,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多多進行換位思考,在寬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改正錯誤,“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第九、做一個幸福的教育者,學生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師愛是陽光雨露,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當孩子們健康、自信、活潑的成長時,不就成為了我們最開心幸福的時刻!

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守望”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品質。為了學生的成長,教育需要更多“麥田的守望者”。“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是一門科學,育人成才是一種精雕細刻的藝術,在工作中只有講科學、講創新、講藝術,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多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改進,不斷提高,積極探索,善於總結,事事都換個角度看現象,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3

翻開J·D·賽格林的《麥田的守望者》,封面的天空 是純淨的湛藍色,一片金黃的麥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遠方,一個孤獨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陽光下傾斜著投在那大片的金黃上。

賽格林的書在他人看來活是一本“教育小說”。的確,主人公是一個大家眼裡的“問題學生”,再被學校 開除後遊蕩於紐約街頭。在這幾天中,他看到並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與他童年中那個理想的世界相去甚遠。於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後一片麥田,做“純真”的守護神。但現實的殘酷最終逼得他精神崩潰,最後只得在療養院度過餘生。

不知道為什麼,面對這本令教育家們爭執已久的書,我卻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合上書,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讓我有些莫名的感動,眼角溼溼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雜誌中看到過一個名為“麥田的守望者“的樂隊,那群年輕人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喜歡《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才這樣走到了一起。開啟MP4,聽著《在路上》,吉他樸質自然地音色頓時流淌出來,是那種令人懷念的調子。“我們沒有理想/流浪沒有方向/總是夢中麥田/守著一片金黃”主唱有些沙啞似經風霜的聲音陡然使我聯絡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紛亂的鬧市中堅毅地守望著心靈的最後一片麥田。

抬頭,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藍。靜靜遠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尋找到自己的麥田。但滿街汽車的轟鳴聲與遮擋住視線的高樓大廈,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許多黑暗將心中的麥田包圍,什麼也看不見。心也會漸漸變得麻木吧,在虛偽的世界中仿?著,有誰還在守望自己的麥田?

也許,他們不是這樣……我的思考又漸漸退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我驚喜 地發現了許多“麥田的守望者”們的身影在浪花中閃爍。莊子與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繫之舟。面對官場功名,他持杆不顧,保留了心中金黃的麥田;於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域迴盪的聲音:“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與之相隔百年後,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愛著歐維爾那片燦爛的麥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著與這個世界不和諧的熱烈,難以為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歐維爾的麥田中選擇離去的。當夕陽欲頹,金黃熱烈的麥田中一個最後的守望者綻放出自己最後的美麗,那片燦爛的麥田會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們是麥田的守望者,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堅守著心中的最後一塊聖地。回望從前,許多“守望者”們站在風揚起的麥田邊,目光堅定淡然,望向遠方。尼采,北島,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麥浪在我的記憶中搖曳。

我想,我也要做個麥田的守望者。縱然會孤獨,會寂寞,但我也想像賽格林筆下的少年一樣,守望自己最後的麥田。

讓我們成為麥田的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純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黃。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4

我也覺得,《麥田的守望者》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階級、超越年齡、超越國界,只要你曾經思考過,你就會有和霍爾頓同樣的感受,我看了之後,已經覺得我的餘生都無法忘記這部小說,這不是感動、不是會心、不是領悟,不是這些情緒,這是唯一一部直擊心靈的小說。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我有段時間總是那麼煩躁,會因父母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朋友的一個動作而傷心欲絕。後來我漸漸明白,那段時光,叫做青春。霍爾頓就是在那個時候突然闖進我的世界。他剪一個乾淨的水兵髮型,卻滿頭褐色亂髮,邪邪的樣子,有些迷人。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後假惺惺一笑,接著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裡,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選擇了逃離,戴著自己的獵人帽拎著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於是託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於來了,她拖著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後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裡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苟延殘喘地活著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護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著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後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院,至於後來的事,無人知曉。於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成長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有時候,懵懂的我們選擇把自己的不滿和內心的小叛逆藏匿於心中;有時候,為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恭維,學會了欺騙,學會了送給別人一個個假笑;有時候,為了追逐名利,我們麻痺了自己的內心,封鎖住心中真實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盡全力不讓真實的內心顯露於外。我們越是這樣做,越是會發現——其實別人都在這麼做。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5

那天去辦公室拿書,由於去的比較遲了,書都被別人選完了,我就隨手拿了一本最薄的《麥田的守望者》,沒想到它給我的影響那麼大,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有一顆脆弱、敏感的心靈,這讓他對社會和生活有著更深的體驗。表面上他是個玩世不恭的孩子,但實際上他卻有顆純淨、善良的心。他愛自己的妹妹,他接濟修女,並且想當麥田的守望者。當麥田的守望者,這是他的一個美好理想,也是他美好心靈的見證。現在的年輕人,習慣了困惑和煩惱,沒有鬥志,沒有目標,嚮往平庸,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前方,我們的人生路,需要自己去開創。

霍爾頓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如果霍爾頓沒有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去。理想是人的指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現在的我們更需要指明燈,走向未來。

現在的我們,正處於時代的變革當中,也開始困惑、迷茫、消沉,沒有了理想,沒有了激情,開始嚮往平庸。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確定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前進的航向,不斷前進,不斷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6

《麥田的守望者》剛剛看完,我覺得名著當中,只是我覺得風格比較迥異清新的了,大概也是因為是現代經典的緣故,總之,在看書之前,我總覺得書的大部分都是有點烏托邦的感覺。

起初我有些失望,書的整篇是些上世紀中期戰後美國迷惘一代的生活,充滿了世俗。然而後來我又覺得慚愧,我想書的成功其中一點就在於關於麥田的守望者只是迷惘一代代表人霍爾頓一種烏托邦式的幼稚理想。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惟一真正想當的。

小說主人公霍爾頓是我們身邊隨時可見的孩子,也是鳳毛麟角的孩子,16歲的他抽菸,喝酒,與自己不能接受的輕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學校開除,讓很多正派人對他的優點也嗤之以鼻了。然那頹廢,灰冷的態度源於失望,開除他的那算什麼混帳學校?一個光鮮外表內裡已經腐爛的蘋果,在那裡找不到一個支點,學校裡的老師都是勢利的偽君子,而同學聚在一起談的就是女人,酒和性,這個迷茫的孩子在希望中看出無所有。——其實他也是很有靈性的孩子,他可以說出“天氣冷得像巫婆的奶頭”這樣讓人大吃一驚又拍案叫絕的話,他在描述周遭時是多麼犀利的冷嘲,說到自己純真的弟妹時又怎樣在玩世不恭的話語裡透出無往不在的溫柔。學校和家庭對他的希冀不過是“出人頭地,將來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不願長大面對泥沙俱下的社會,他唯一抱有好感的老師也告訴他世界多麼殘酷:“一個不成熟的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是的,他究竟要長大,與這個世界妥協的啊,時光是某種節制而無情的東西,宇宙間最大的暴君,不必敬畏卻必須服從。

文首那段話是霍爾頓對小妹妹發自肺腑的話語,那是多麼明朗又純美的畫面呵,金色的浪潮柔柔滑過幼小的孩子們的身體,他們自由自在地奔跑,而霍爾頓則守護著他們,不要再讓這些孩子如他一樣墮入深谷般的虛無,他們不會憂傷,不會有陰翳的絕望,永遠不會在暗中掙扎,渴求光明又遙不可及,永遠不會讓率真的天性蒙上偽善,誰能說這不是黃金世界呢?如果真有天堂,它就應該讓我們有條出路啊!

霍爾頓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從他在宿舍裡看到貧窮的同學拿了一個破舊的皮箱來裝東西,為了照顧同學的.自尊心而把自己的好的皮箱放在了床下;在紐約流浪的時候,看到幾個修女募捐,他為自己捐了很少的錢而慚愧(其實他捐的並不少。)即使在空虛無聊的時候為了表明自己是個大人,他在旅館裡招來一位妓女,他也因為那個女孩身上穿的漂亮衣服而感傷——他想到的是這個女孩去買這件漂亮的衣服的時候,別的人或許認為她是一個善良純潔的女孩,而其實她卻以這種方式來謀生——他為此而感傷。我們不難發現,霍爾頓的心靈深處有很多柔軟的善良的東西在。所以雖然他很頹廢,所看到的都是一些黑暗的東西——這並不是他的錯,而是他所生活的那個環境的錯。所以霍爾頓擁有那樣的理想一點也不讓人覺得奇怪,這正是他的可愛之處。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新生力量,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從小我們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想當科學家、醫生、護士、老師……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難道我們年輕人就該讓生活變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7

很早就聽說過《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守望者是誰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查了一些資料,知道了故事的大概,卻一直未能讀完它。直到從媒體報道中得知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這個享年九十一歲、創作了《麥田的守望者》一書的老人去世,才決定要讀完這本表達了成人的虛偽與青少年叛逆情懷的小說,探究一下它能影響美國幾代青年、成為二十世紀美國經典文學作品的原因。

美國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本書的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像: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酒吧、卡拉OK、棋牌室開始人流如織,網咖、遊戲機房學生不斷。

很多時候,我也希望能做個像霍爾頓式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用心去守護身邊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罷了,我們都在忍受著這個社會,我們要為了事業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要接受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如宣揚的那麼光明,這個社會的真實與黑暗一面是那麼真切的存在著,那是怎樣的謊言與欺騙都難以遮掩的。即使我們儘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也是需要經歷多年的時光,因此我們只能盡力而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別人的守望者來拯救別人,而實際上,我們更希望當我們衝向那混帳懸崖的那一剎那,會有那麼一位守望者從不知名的地方衝出來,截住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霍爾頓”,都有過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動的青春歲月,即使走向社會多年,也會有人在虛偽與骯髒的社會泥濘中無力地掙扎;然而,人總是要社會化的,總是要被推入社會的,需要我們儘快學會在頹廢、虛偽與庸俗中隨波逐流,就像霍爾頓的老師開導他所說:“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為某件事業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為某件事業卑賤地活著。”在美好和醜陋、嚮往和厭惡之間掙扎,這樣的過程充滿了苦惱,就像我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誠實,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傳授選擇性撒謊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質,後者是生存的需要。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8

最近翻讀了一下《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發現它帶給我的震撼以及精神上的鼓勵還是一如最初。相比之前看的時候,這次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9

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麼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出生於紐約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他在15歲時就被父親送到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所軍事學校。1936年塞林格從軍事學校畢業。塞林格在紐約的時候就開始向雜誌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為了賺錢,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魚的好日子》。二戰中斷了塞林格的寫作。戰爭令塞林格恐懼,他之後寫了多本以戰爭為題材的書。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紐約開始專心創作。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舉成名。塞林格擅長塑造早熟、出眾的青少年的形象。《麥田裡的守望者》獲得成功之後,塞林格變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爾州鄉間的河邊小山附近買下了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他雖然從未放棄寫作,但他在1951年之後,就很少公開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後期的作品也越來越傾向於東方哲學和禪宗。看到這裡,讓我不禁想到了重要的一點,霍爾頓的身上折射出了作者的影子:內心孤獨卻又堅守理想。

進入正文。小說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菲爾德,他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中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雖只有16歲,但比常人高出一頭,整日穿著風雨衣,戴著鴨舌帽,遊遊蕩蕩,學校裡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為的是出人投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他卻不願讀書,在學校裡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他對學校裡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第四次被校方開除。而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他深夜離開學校,回到紐約城,但他不敢貿然回家,便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當天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他在旅館裡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裝的男人,有相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使霍爾頓感到噁心和驚訝。他無聊之極,便去夜總會廝混了一陣。回旅館時,心裡仍覺得十分煩悶,糊里糊塗答應電梯工毛里斯,讓他叫來了一個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緊張害怕,最後按講定的價格給了五塊錢,把她打發走了。第二天是星期天,霍爾頓上街遊蕩,遇見兩個修女,捐了10塊錢。後來他的女友薩麗去看了場戲,又去溜冰。看到薩麗那假情假義的樣子,霍爾頓很不痛快,兩人吵了一場,分了手。接著霍爾頓獨自去看了場電影,又到酒吧裡和一個老同學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進廁所,把頭伸進盥洗盆裡用冷水浸了一陣,才清醒過來。可是走出酒吧後,被冷風一吹,他的頭髮都結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許會因此患肺炎死去,永遠見不著妹妹菲芯了,決定冒險回家和她訣別。霍爾頓偷偷回到家裡,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芯,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和理想。他對妹妹說,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後來父母回來了,霍爾頓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去臥室,他急忙溜出家門,到一個他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發覺這個老師有可能是個同性戀者,於是只好偷偷逃出來,到車站候車室過夜。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想在臨走前再見妹妹一面,於是託人給她帶去一張便條,約她到博物館的藝術館門邊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好一陣,菲芯終於來了,可是拖著一隻裝滿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後,囚對妹妹勸說無效,霍爾頓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帶她去動物園和公園玩了一陣,然後一起回家。回家後不久,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因為他的內心十分的苦悶,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但周圍的一切卻又讓他如此的失望與無奈。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裡。文章的最後,並未詳寫霍爾頓如何回家,受到父母怎樣的對待等等,而是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和一縷悲涼在額頭上空盤旋。

縱覽全書,小說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說話口吻,生動而細緻地描繪了一箇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故事情節及脈絡還是較為清晰明瞭的,採用大量的插敘倒敘以及回憶式的寫法,使其又不乏生動曲折之感。

仔細分析一下主人公霍爾頓,發現他雖然有醜惡的一面,放縱的墮落與沉淪,但我覺得作者實際上是要反映的,是他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理想的純潔的一面。他的理想很簡單,就是在這樣一個假模假式的,令人膩煩社會上頑強的生存下去。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學校裡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為了讓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卡迪拉克”,學校裡的老師大部分是勢利的偽君子。,連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師後來發現也可能是個搞同性戀的,這位老師對他的話“一個不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原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像是一條滲透著濃厚利己主義和功利主色彩的資本主義信條,汙濁著霍爾頓的心靈。他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汙,自然也就無法好好讀書,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頹廢,沉淪,實質上則是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的最無情的揭露。作者把霍爾頓身邊的人,全都描繪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他最討厭看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中消磨時間;他討厭。慕虛榮而又毫無主見的女友去又迷戀她的美色,;他看不慣這個世道,卻無法改變;他甚至痛恨自己,卻沒有參照的標準來改正自身缺點,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註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爾頓只能用幻想解脫自己,自欺欺人,最後仍妥協於他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繼續陷入矛盾的漩渦,無法自拔。他無法為自己設想出在社會上的立足點,最後只能成為這個社會的犧牲品。

我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因為他的確是個很有靈性的孩子,他可以說出“天氣冷得像巫婆的奶頭”這樣讓人大吃一驚又拍案叫絕的話,他在描述周遭時是多麼犀利的冷嘲,說到自己純真的弟妹時又怎樣在玩世不恭的話語裡透出無往不在的溫柔。文首那段話是霍爾頓對妹妹菲苾發自肺腑的話語,那是多麼明朗又純美的畫面:金色的浪潮柔柔滑過幼小的孩子們的身體,他們自由自在地奔跑,而霍爾頓則守護著他們,不要再讓這些孩子如他一樣墮入深谷般的虛無,他們不會憂傷,不會有陰翳的絕望,永遠不會在暗中掙扎,渴求光明又遙不可及,永遠不會讓率真的天性蒙上偽善。我想象著霍爾頓面對妹妹天真的臉說這話的神情,懷著對另一個世界的希望,雙眼朦朧又明亮。

與霍爾頓相比,我們對困惑和煩惱已經習以為常,因此我們更應把眼光投向我們前方的路,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更何況我們是生活在新時代的人。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燈,它能指引我們走向光明的未來。沒有一個人的經歷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歷很多挫折與不幸,但我們何必氣餒,自暴自棄?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堅持心中的理想,它就不可怕,並且很快就會過去。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總要苦一陣子。堅守我們的理想,在失敗中振作,在振作中奮發,在奮發中取勝,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精神。也是我從《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所讀得的一點啟發。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酒吧、卡拉OK、棋牌室開始人流如潮,網咖、遊戲機房中學生不斷,所謂新新人類瘋狂地迷戀上了毒品。

天啊!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從小我們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想當科學家、醫生、護士、老師……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難道我們年輕人就該讓生活變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10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著四處玩耍的孩子們,若是有誰跑近懸崖,我就抓他回來。”我當初完全不懂霍爾頓,因為理解不了一個半大孩子那憤怒而敏感的內心。後來發現好多人在與成長殊死搏鬥時,都是一個片面的他,我也一樣。

那時年輕的生活像一場讓人躁動不安的舞會,燈光之下,肉體之間,或無所適從,或放浪不羈。大戰之後,從未有過的富足與空虛碰撞在一起,夾縫中的青年洶湧著驕傲與無助。“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為永遠地離開;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想掙扎卻無法自拔。”

用這句歌詞去形容那時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貼切。霍爾頓之所以被推崇成一個類似於英雄的存在,是因為他能看透當時社會的虛偽性並能夠用語言和行動對其酣暢淋漓地諷刺和批判。雖然他最後不免失敗,整個潛逃計劃也像是一場鬧劇,但這短短的三天浪蕩生活已讓他對虛偽的認知無比深刻。他的成功不在於順利逃脫束縛,而在於用自己熔爐般的形象去為眾多原型提供一個精神家園。

霍爾頓顯然不能是一個榜樣,但他卻是我們自己。他代替我們去逃避,去批判,去大聲咒罵。他有時無畏,有時軟弱,有時也不顧一切地想要毀滅。他熱愛,他憎惡,他偶爾也用自己的全力去適應社會。他做了我們想做卻做不出的事情時,我們為他歡呼;他心頭遇冷手足無措時,我們為他心酸。他被虛偽骯髒包圍,但他嚮往守護純潔真實。看似滿紙荒唐言,實則一把辛酸淚。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滿懷感慨。

霍爾頓的妹妹也是個很重要的角色。她是霍心中至美至真至善的存在,也是那些麥田裡玩耍的孩子。因為她的純潔,更讓霍厭惡那社會的骯髒和虛偽並深深恐懼這種純潔的脆弱。也是因為她,讓霍有了希望,並最終迴歸家庭和社會。這算是原作裡面唯一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不重說教,而是通過一個立體人物的所作所為來讓讀者產生代入感。

與其說這是作者所採用的技巧,不如說這是作者費盡心思所表達出的真實和深刻。也正是因為這種真實和深刻,這本小說才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的青春。謝謝塞林格的麥田,謝謝麥田裡的守望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