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習俗作文【熱】

來源:才華庫 3.29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習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習俗作文【熱】

清明節習俗作文1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祭祀,還有踏青、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祀:清明掃墓祭祀,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祭祀,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傳統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這只是清明節傳統習俗的一部分,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搜索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一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此時,爸爸也流淚了。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了一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了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說,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為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於是,我跑了過去,摘了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清明節習俗作文2

清明

前後往往細雨飄飄,和風拂拂,這時的風和雨,都是人們喜歡的,所謂“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說明春天來了,人們可以外出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了。農村對清明雨尤為重視,古諺語有“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

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見農民對於春雨的冀盼是多麼殷切。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清明前一天可以掃墓嗎?當然不同地方的說法也是不一致的,想了解更(來自: :清明節不宜)多就接著往下看吧。

清明節的前一天上墳還有一種說法。這一天有人稱“韓氏節”。據說以前一位皇帝錯殺了他的大將韓世忠和梁紅玉夫婦,深感愧疚,便請著名道士做法,使全國所有的在清明節前一天上墳的人們給自己祖先敬獻的東西,全部轉移到韓氏名下。所以清明前一天上墳對你的先祖來說你奉獻的東西他收不到。

傳說清明節陰間要開大會,沒有子孫的人不能參加。參加大會的人必須舉著子孫送的旗子才能入場。因此,現在清明上墳時,人們都在已故先祖的墳上插上紙剪的旗子。所以,清明節上墳的時間應該在清明節之前,而不應該在清明節之後。

有些地方在清明當天上墳,因為清明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來給父母上墳。她兄弟就要招待她。“早清明,晚十一”的意思是,清明上墳在12點以前,上了墳才回來吃飯;十一上墳在吃了中午飯後。也有人說,清明上墳,一般都在清明之前,或者在清明當天燒紙。傳說那時燒紙一百頂二百。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九年級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

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清明節習俗作文3

清明節的習俗就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就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然後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就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就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就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然後就是用足去踢球。這就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就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就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然後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就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然後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習俗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到清明,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美食,那就是青團。小小的青團製作起來卻是個大工程!

今年清明節,我想和媽媽一起做青團,說起做青團,可少不了一種重要材料——艾草。於是,我和媽媽拎上籃子去野地裡摘艾草。艾草的葉子是青綠色的,像小小的楓葉,背面是銀白色的,如同染上一層白色的霜。我摘了一棵艾草,放到鼻子邊一聞,居然是臭臭的。我很納悶:這麼臭臭的植物居然能做出美味的青團?

回到家,我們先把艾草洗乾淨,放進沸水裡,艾草慢慢把水染綠了,像一汪碧綠的湖水。奶奶把艾草撈出鍋,擠幹,放進榨汁機,榨成艾草糊。接著,奶奶把艾草糊慢慢地倒入雪白雪白的米粉中,雪白的米粉就慢慢地被染成了綠色的。接著,奶奶用力地將米粉揉啊揉啊,米粉就變成了一個碧綠的大胖粉團。隨後,奶奶把大胖粉團分成了一個個的小劑子,又把小劑子揉成一個個小丸子。綠綠的小丸子就像一顆顆碧綠的大寶珠,漂亮極了。奶奶把一個小丸子遞給我,我用兩個大拇指在丸子上捏出了一個小坑,往裡面塞滿了香甜的豆沙餡。最後,我把口子封上,捏成了小花的形狀,一個青團就做好了。弟弟也跑過來湊熱鬧,他竟把小丸子捏成了恐龍的形狀,一個恐龍青團誕生了。我們邊玩邊做,捏出了各種各樣的青團。奶奶看了,連忙制止:“要不得哦,祖宗看了都不敢吃了!”

完工後,奶奶把青團整齊地排列在粽葉上,放進蒸鍋裡。15分鐘後,陣陣香味飄出來了,我和弟弟饞得口水都要流下來了。剛出鍋的青團香香軟軟,形狀各異:有的扁得像樹葉,有的圓滾滾的像剛打滿氣的皮球,有的像綠色的小花,還有的像可愛的小恐龍。

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夾了一口放在嘴巴里,豆沙的香甜與青團的軟糯交織在一起,美味極了,好像整個春天都在嘴巴里蔓延開來。明天祭祖的時候,我想請我家的先人們來嘗一嘗我做的清明美食,以表達我們對過世親人的思念之情。

我喜歡做青團,也喜歡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作文5

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連,後人便將寒食節併入清明節,而有關寒食節的“清廉傳說”也成為清明節的重要內涵。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和寒食節息息相關。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節日,它又名“禁菸節”“冷節”,日期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在這天,人們要禁菸火、吃冷食,以表達對故人的緬懷與哀思。

寒食節禁火食冷的習俗,源自於一個“割肉啖君”傳說。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一次流亡中餓暈了,始終跟隨他的忠臣介子推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烤熟後給他吃,令重耳很受感動。後來,重耳當上君主封賞群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向他提起,他才派人去請介子推。但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盡是小人,便揹著老母躲進深山。為讓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燒山,然而直到最後介子推也沒下來。等火滅了,人們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倆抱著被燒死在一棵柳樹旁,柳樹樹洞裡還有一封寫給重耳的信,希望重耳親政清廉,體恤百姓。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後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國禁菸火、吃寒食,以示紀念。

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這天去掃墓。

清明節習俗作文6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廈門薄餅和寒食節有關廈門薄餅又稱春捲,全國各地的春捲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捲不經過油炸的。民俗專家郭坤聰告訴記者,這和古時候的寒食節有關係。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日本等國,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因此廈門人在清明節吃寒食(薄餅)。到了唐朝,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而廈門的這一道傳統小吃至今還保留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也是全國少見的。薄餅做法極其考究在廈門,多數人都吃過薄餅,知道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記者特意請教了民俗專家範壽春,據他介紹,薄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必須在立春前後,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後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餅是用麥面烙制的薄餅做皮,選筍、豌豆、豆芽、粉絲、豆乾、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蔔等為主料,各種葷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燜熟後,調入適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鍋裡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湯汁和熱度,吃時才有風味。範壽春說,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相關典故關於薄餅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宋代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他有一個非常賢惠而又能幹的妻子,看著丈夫平時讀書辛苦茶飯不思沒有胃口,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很是著急,於是她用麥子磨成粉製成皮,再把各樣蔬菜各夾一些包在一起捲起來,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

清明節習俗作文7

“二盼望”是,“掛清”——“清明節”,在我們這些對“生老病死”朦朧、不懂得“緬懷”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麼的,對於我們來說,吃清明粑是之一愛,之二愛呢,則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墳山上去“掛清”(即通常說的祭祖,前些年的“掛清”顯得異常隆重,相比起城市裡的綠色環保的掃墓自覺幾分落後),“掛清”,就是全族人對祖墳祭祀完後,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個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處,會給被牛踩馬踏的祖墳培培土,會把祖墳周圍及墳上的亂樹雜草砍掉,讓墳塋和墓碑現出來,這樣,路過的人才會知道這個姓氏的族人沒有忘記這個祖先。然後在祖墳前供果品,燒香點燭,再在墳塋附近就地取材或人為地找根木棍掛上白紙錢,又跪拜一番,之後放爆竹以示簡單的祭祀結束。所以,這一期間,“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這一句話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會不願其煩的在兒孫面前唸叨!

“掛清”結束後,大人們趕著回家準備豐盛午餐,我們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瘋:男孩子,鑽入荊棘林中去摘一種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歡花,就會到處去折映山紅;或挖些野蒜帶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開心時,聽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會往回跑。因為,在離開前,大人們有交待,聽到召喚,說明吃飯的時間到了!

大人們忙碌了一上午,村子裡嫋嫋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煙終於可以煙消雲散了,這也預示著聚餐終於可以開始了。當然,聚餐前族人會在最長輩的那個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個人跪拜,這個長輩都會以這個人的實際情況許下很願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學生入學中舉;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剛結婚的人來年生個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來跪拜,希望來年能娶個好媳婦的等等!一番“折騰”之後聚餐終於開始了,家族中的婦女們端上頭碗、都粑塊炒回鍋肉、粉蒸扣肉……這樣一頓豐盛的家宴,實則是給全族人(尤其是相聚較遠的族人)提供一次大團聚的機會,年輕的相互認識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敘敘舊。同時也為我們這些孩童解解饞開開葷,滿足了我們又一盼望。

清明節習俗作文8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曆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兩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清明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淨明潔。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到:“春分後……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裡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之稱。《歲時百問》一書也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節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所以,國家通過立法,將清明節納入法定的節假日。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習俗作文9

時光荏苒,轉眼間清明節又來了,這是屬於我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個清明節。一時之間,萬般滋味湧上心頭。

從我懂事起,老師們就對我們進行了無數的傳統節日教育。大多涉及愛國愛家之類的紅色旋律,懵懂之時,尚不懂得其間蘊含的重大意義,只是覺得該哭就哭,想笑就笑,無拘無束,一派天真。

漸漸長大了以後,書讀多了,隨著知識的日漸豐盈,我認識了很多愛國烈士,學校也組織幾次了清明節去給烈士掃墓的活動,站在烈士墓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漸漸明白了這個節日是需要緬懷的,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可是如果不是當初他們的浴血奮戰,為國捐軀,就不會有我們如今的安逸生活。生命是何其可貴的,可是他們卻甘心為國捐軀。心裡有了感動和懷念,清明節到了的時候便有了絲絲愁緒,時不時會冒出如司馬遷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豪言壯語,並萌發長大了身先士眾死而後已的報國情懷。

到如今,覺得一切都開始轉變了,從心境,到覺悟。去年隨親人去山上掃墓,正是陰雨霏霏,感覺行人匆匆,大多神色悽然,天地暗淡,行雲陰沉,似是寄託無限的哀思。山丘間此起彼伏不時響起清亮的鞭炮聲,風吹過,一陣陣壓抑或放肆的哭聲就在空洞的山間迴盪,好生淒涼!那聲聲呼喚,好似生者在期待著著親人能再入夢中相見,可從此上窮碧落,下落黃泉,生死兩茫茫!感覺人生的無常和生死的無奈,不覺兩行清淚潸然淚下。便不知不覺握住媽媽的手,感受那無盡的溫暖和踏實。死者已矣,生者長存,把握好每一天,好好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我想,這就是清明節給我的最大感觸吧:學會緬懷,學會感動,學會珍惜。學會愛自己、愛別人、愛家,更要愛自己的祖國!心中有愛,一切才會顯得那麼的實在和珍貴!

人的一生,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到箭步如飛,總是要經歷漫長的過程,而人對事物的感悟,也如清明節給我們的啟示,那麼深刻,那麼綿長……

清明節習俗作文10

又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我們來到了墓前,祭奠長眠在這裡的先烈的英靈。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鬥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面對你們,我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

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戰爭的年代照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我們有信心,因為我們有榜樣!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應該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該懂得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發奮學習,為她增光,為她添彩!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緬懷先烈,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創造。

清明節習俗作文11

古代詩人杜牧曾經說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一次清明節的到來,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來表達我對古人的思念之情。

年年的4月份,都是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的'季節,在這個月裡,會有一個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百感交集、心情鬱悶的日子,燕子傳言鶯送信,過了春風就是情牽意惹的清明瞭,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猜到了吧!這個日子就是清明節。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出去掃墓、上墳,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

說了這麼多了,我想大家還不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吧!讓我告訴你,清明節除了講究禁火、吃生的食物、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傳說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火,為了預防寒食冷餐傷著身子,才讓人們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對了,清明節還有許多名字,例如:冥節、鬼節。按照清明節的習俗,在當天,人們掃墓時要帶一些食物、水果、紙錢、酒等物品到墓地,然後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等到目前的幾株香燭燃燒完後,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最後行禮祭拜……

在清明節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去到烈士陵園為為了人民的解放,為了弘揚共產主義信仰和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的烈士們掃墓,他們真可謂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啊!他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他們的精神與江河共存!我尊敬他們,我敬仰他們。他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因為有了他們這些無數的英雄們,有了他們的崇高,有了他們的無私,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後英靈。”如果沒有這些列士們,就不會有中國的繁榮昌盛!沒有這些烈士們,就不會有現在的美好生活!他們的輝煌業績,將永記史冊,青史留名。

我們是幸運的,不但沒有生在戰爭時代,而且還有還有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讓我們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清明節習俗作文12

你們一定知道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吧?這首詩寫的就是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掃墓的情景。唐朝就有了關於“清明節”的詩,那麼,“清明節”究竟是一個多麼久遠的節日呢?我來告訴你,其實“清明節”比唐朝還要遠,它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那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了緬懷忠臣介子推而定的節日。

今天我們過的清明節,已經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了。這一天,所有炎黃子孫,無論身處何地,也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社會地位如何,只要有可能,他們就會千方百計地回到自己先人所在的地方,就算路途再遠,他們也要回來,祭拜養育他們的祖先、前輩。因為他們知道給了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生命延續的人是自己的父輩和先人。雖然有不少人在國外工作和生活,但是他們血管裡流淌的永遠是中國人的血,他們是龍的傳人——中國人。

我還要告訴你,清明節也是一個感恩的節日。清明節前後,我們都會為已故的長輩祭拜,祝他們在天之靈能安息;清明節也是我們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好日子,這一天人們掃完墓就會帶著孩子在郊外踏青、在公園放風箏,我們在大自然中,盡情享受美麗的風光。

今天4月4日就是清明節,我還真親身體驗了一次掃墓,奶奶家的親戚從安慶那麼遠的地方趕回來,這就表現了我們是同祖同宗同脈的一家人。在這一天,我感受到了,血濃於水的親情。

最後,我還要告訴你,在清明節掃墓時,我們一定要注意,選好了燒紙的位置,不然就會發生像20xx年因清明燒紙引發的森林大火,還有20xx年那次森林大火,造成3人死亡的可怕事件。所以,我們要文明過好清明節,注意保護環境,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和感恩的美德世世代代傳下去。

清明節習俗作文13

又到清明節,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清明間掃墓祭祖的風俗,大概始於唐朝,杜牧的《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紛紛懷著悼念先人,追憶先人,去拜掃墳墓的這一風俗。歷代相沿十分盛行,一直相連到現在。如今,我們不僅掃自己祖先的墓,而且還要掃烈士的墓,緬懷革命先烈,牢記烈士為祖國付出的生命代價,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美好的今天。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有“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人們從蕭瑟的冬天過來,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因此,清明歷來是郊遊、踏青的季節。我們最喜歡春遊。春遊時,我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在郊外的清山綠水中,開展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有的放風箏,有的鬥雞,有的踢足球,有的盪鞦韆。

清明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江南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時節,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人們在無限的春耕勞作,清明前後種的樹成活率很高。清明在江南也是開始播種的季節。農諺又云“穀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同時也盡情地享受著明媚的春光。總之,清明是大地復甦、萬物萌生的季節,也是農業上播種耕耘的季節。

清明節習俗作文14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習俗作文15

雨。很重地打在傘上,像是心跳的旋律,眼前朦朧了一片,只看見零零碎碎的綠,鋪張了一整個世界;清明、清明,像是一首憂傷的歌曲,祭奠那些逝者的靈魂。

車停在這裡。我的爺爺在那裡,觸不到,聞不到,我們相隔的已不是幾個月那麼簡單,而是一個世界那麼遙遠。雨依然下著。我踏著的這片土地,有泥土的芳香,有身邊樹木深深扎進的根,本是土地,卻因為生命而莊重起來。

有很多人來祭奠,每個人手裡拿著祭品,我看見有人笑著,那是一種生活的坦然;我看見有人淚流,巨大的悲傷仍在他生命中留下陰影……我低著頭,看父母從塑料袋裡拿出許多的食物來,那些食物工工整整地擺在那裡,父母很小心翼翼地將筷子擱在上面,然後拿出酒杯來,恭敬地倒上酒;最後點燃蠟燭。這時,爸爸又多點燃了三支菸……平日看來最平常的食物,對於爺爺來說,會不會是一頓美味佳餚呢?爺爺平生如此貪戀美酒,那麼此時,他會不會開心地小酌呢?那麼煙呢?爺爺,你抽菸的時候,總習慣從鼻子裡噴出灰色的煙霧來,然後笑著咳嗽幾聲,現在,還是這樣嗎?……

——這一切,應該都還是的吧,只是我看不到了。

於是,我帶著無限的思念、無盡的憂傷與真摯的希望,意味深長地向爺爺拜了三拜。然後,我沉默,雨聲依舊,孤零零地寂靜著。

我站在一邊,看蠟燭慢慢地燃燒,燭油滴滴地落下,火焰忽烈忽暗,姑姑開始燒紙錢,土黃的紙湮滅在橘紅的火苗裡,漸漸變成了黑色。一瞬間的灰飛煙滅,像是一種消散的痛,空氣中飄著刺鼻的煙味,薰得人流淚……猶記得,送爺爺離開的那天,有鞭炮聲,有喇叭聲,有花香,有青煙……日子一天天過去,才發現自己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親人那麼簡單,還有一併逝去的關於童年的記憶,關於回憶的聲音,關於曾經的形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