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點滴散文

來源:才華庫 3.03W

新時期的散文,如同一隻報春的燕子,靈巧、敏捷地最先帶著時代的氣息飛進人們的心裡。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活點滴散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學生活點滴散文

散文一:

大學新的學期又開學了。

班會以後,看著滿滿的課表,我都能感覺到從頭到腳的窒息,因為我確實是一個討厭上課的人。課表給我的感覺是:我又要被關在教室這個“牢籠”裡。

週一的課還算輕鬆,只是下午的英語課是我最不喜歡的課,不能說不喜歡英語,而是老師。懵懵懂懂的上她的課,她那夾雜著濃烈西北方言的英語發音以及普通話,即使是上過她一年的課的我,依舊不太能聽懂。我還記得她有一次發桌子“table”的音是“太波”,我反應了幾分鐘才明白。所以我很多時候慶幸她不是在我剛剛接觸英語的時候教我,把我帶上“歧途”。每次上完英語課,我就覺得這個星期又快樂了許多。

晚上依舊上課進行時,院內選修課,老師講的是新聞寫作,可是他說的話題卻與之無關,一節課的時間讓我徹徹底底的瞭解了老師的愛好,他唯一的愛好就是讚美甘肅,讚美蘭州,作為南方的孩子,我們熱愛的必然是南方,雖然那些文章把甘肅寫得真的很美,可是同宿舍的幾個南方小女生還是在座位上“批鬥”著這個老師偏心。

週二週三是大學所謂的滿課,也就是一天每節課都上。這天,我們將見到新的現代文學課老師。教室裡正吵吵鬧鬧,這時有一個人推門進來,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門口。我承認我被驚呆了,一個留著肩以上的微長,燙成波浪卷的頭髮,如果是個女老師,我肯定沒有任何驚訝成分,可是他是個男老師,我突然覺得電影中所出現的麻辣教師出現在我們班級裡,他穿著一件牛仔衣,一條棕色的褲子,那頭卷卷的頭髮尤為個性,給人感覺很年輕。雖然他上課也會夾雜西北方言,可是有個性的老師總是讓人喜歡。細細地看了看他,歲月還是毫不留情地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可是他依舊這麼有活力。現在想想,二十歲的我能遇見這麼一個個性老師,感受不一樣的課堂,真的很幸運。

週四早上的課,依舊是個性老師的現代文學,很多同學為了能離他近一些,早早到教室佔座。其實在大學,衡量一個老師受歡迎的程度,就是看他所教的學生早早去佔座,是為了佔前面還是佔後面。

這天晚上依舊是院內選修課,課名為老莊,一個年紀較老的非常嚴格的老師,嚴格程度可以和國小一年級老師讓你上課把手背在背上相比甚至可能比這個更嚴。一上課就給我們說了很多要求,聽得我直把手機往包裡藏,他總愛叫我們“小朋友”,可是小朋友這麼一個親切的暱稱被他叫得我後背直髮涼,也許他不適合這樣叫我們。

週五似乎註定是一個週末來臨的前兆,我總會顯得異常興奮,體育課破天荒的我沒有偷懶。跑步,做準備運動,和同學一起練習排球,一點也不覺得累,反而覺得很充實。因為我知道我即將可以休息兩天。

大學就是這樣的,有擔憂,有興奮。我的一生註定只有一次大學經歷,其實我喜歡這個包容的環境,即使我會時不時地抱怨。

現在的我會珍惜這一種大學生活,一種過去了就永遠不會回來的生活。

散文二:

我的大學生活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分之三時間的“北區”生活加上四分之一時間的“南區”生活。

母校座落於祖國東北一個美麗的省會城市,是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因為院系多,樓舍分佈佔據了諸多街和路,大概因了範圍極廣的緣故,也有“馬路大學”的俗稱流傳。南區新校舍建起之後,所有這些老校舍就自然地被冠名北區加以區分。那時北區是十二人一間宿舍,擁擠但卻溫暖,一位同寢室姐妹在畢業留言冊上一語中的地總結了大學宿舍生活“一個房間,一群人,假以時日,便滋生出家的感覺,生活便是如此奇特,而我因此感謝它”。對於我這樣一個一直渴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屋的女孩來說,上大學實現了我的這個夢想,一張床、一個書架、一套被褥、一個行李箱,這就形成了小小的一方天地,構成了我的小小世界。現在回想起來,北區、八舍、文科樓,這些字眼依舊那樣親切,這些字眼留給我的畫面依舊那樣清晰。是的,大學的前三年中,我就在八舍的某個房間裡生活,就在文科樓的許多間教室裡學習。從八舍到文科樓走路只需兩三分鐘,途中有一家小小的燒烤店,是學生經常光顧的地方。至今忘不了夏夜裡,或與同學或與男友在這家燒烤店享受一盤肉串、一杯啤酒的愜意。作學生時是節儉的,但偶爾也會因為得了獎學金、賺了家教費而奢侈一回。那兒的.肉串肉塊特小,鮮一嫩可口,價錢又低,完全不象現在吃的肉串,肉塊大而難嚼。遺憾的是,畢業以後就再也沒吃到那種特色的肉串了。

在大學裡,學習是第一任務自然是不必說的了,除此以外,北區給我更多的回憶就是:睡眼惺鬆地出早操回來之後鑽進被窩繼續做夢;用桌布在文科樓的教室裡佔座位上自習卻常常被人換了位置;夏日,與男朋友在宿舍門前的廣場頂著星斗吃西瓜;下雨的時候,坐在宿舍的窗臺上聽雨,望著樓下未帶雨具而奔跑的人們心裡低唱“嘩啦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們都在跑”;坐在校園咖啡廳裡遇到了突然停電,點一根蠟燭更浪漫;作為女生宿舍層的三樓走廊空地卻總被看足球轉播比賽的男生佔據,上下樓梯都成了一件艱難的事,到了就餐時間食堂那位和善的大師傅還要親自上樓來“請”這些球迷們,“開飯了”;全班男生女生在公園的雪地裡打起了雪仗……

大四那年,我們繫有幸作為第一批動遷院系遷到南區。那是一片嶄新的天地,且不說四人一間的環境,巨集偉的教學樓、氣派的圖書館、漂亮的校園、真正的公寓化學生宿舍,讓我們在大學的最後一年裡更加享受到了大學時代的愜意。吃過晚飯,一棟宿舍樓裡遠遠飄來“我的愛****裸”,循著歌聲邊走邊聊,走了一段才發現競然走錯了宿舍樓,不禁暗自發笑。

在北區,因為食堂就在宿舍樓內,樓上樓下,可以穿著拖鞋去食堂打飯回到宿舍慢慢的享用,也可以穿著拖鞋去教室上課,當然不要被系主任抓到。在北區,接電話要由門衛的老大爺或是阿姨爬樓梯到宿舍門前喊,而在南區,則是聲控器,門衛只要在一樓按下開關按鈕,就可傳遞訊息“***寢室**人電話”。想來現在的大學生也許連這個麻煩都可以省略,寢室內有電話,自己有手機、電腦可以上網……北區的樓只有三四層,南區的樓有六層;北區12人一間房,每人在緊一靠牆的一側從床頭到床尾搭一塊長長的木板或鐵板就是書架;南區則是標準的四人一間房,標準的學習桌,桌上帶有多層格的書架;北區學習桌與餐桌是合一的,在南區就餐一律到食堂,有嚴格的紀律……南區、北區不一樣的地方很多,傳統與創新、歷史與現代、分散與集中;一樣的地方也很多,打熱水依然要排隊,沒有課的時候依然睡懶覺……

校車每天固定時間往返於南區、北區,讓我們這些大四的學生除了上課、應試、準備畢業論文,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去回憶北區,去感受現代都市的喧鬧;而南區是處於尚待開發的新區中先成長起來的一個“事物”,除了校園對面的一個可以買到日用品的小商場、一個小郵政所、偶爾可遇的水果車,比之北區,有一種桃源的寧靜,看到的只是剛剛拔地而起的一棟棟高樓或正在“成長”中的建築、更多的學生宿舍樓、體育館。

畢業三個月後再回北區,八舍和附近的七舍已經完全變了主人和氣氛,找不回我們就讀時的感覺,居住的是在職的、電大的學生。畢業七八年後,因公出差,再回南區,卻發現南區也早已不是我們在時的南區,所有的文科院系全都搬入,校園的“大”令我自豪,不比原來的北區遜色,校園內自助銀行、投幣電話、磁卡電話、公共汽車、郵局,一切現代的服務場所和設施隨處可見,而每座宿舍樓門前那排排的自行車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比之當年的北區更繁華、更喧鬧。

南區留下最深的是畢業的記憶,我們在教學樓前月壇廣場歌唱、跳舞;我們在評委面前自信的作論文答辯;我們爬上宿舍樓頂數星星、想未來;我們在A、B食堂舉杯醉吃畢業餐;我們在校園內大聲痛哭,表達即將遠離的悲傷,男生不再講究什麼男兒有淚不輕彈,女生也不再留意是不是淑女。那是最後的瘋狂,人生中還會有幾回那樣的最真誠的發洩?校園內,一杆杆大旗迎風而舞,每一杆旗下,是畢業生在進行托執行李登記,把行李一件件抬上卡車,也把四年的友誼埋在心底。邁進校園時,總是覺得畢業離我們很遠,總是笑談畢業時的分手,可到了真正分別的時候,誰能第一個揮手說再見?

我的大學從北區開始,在南區結束,北區、南區各有各的風格,共同構成了我色彩斑斕、豐富多姿的大學生活,成為我生命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