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事散文:關於吃

來源:才華庫 1.47W

聽長輩們說,我還不記事的時候,跟著我姥姥吃的是很好的。經常被提起的一件事就是:一次姥姥帶我去城裡,那時候還沒有公交車,只有三輪車。當那個三輪車司機看到我手裡正在拿著一塊牛肉啃時,他向我姥姥驚呼到:“你怎麼能讓那麼小的小孩吃這東西呢?她咬得動嗎?你不怕她噎住呀?”我姥姥回答道:“我們從小就吃,已經吃很長時間了呀。”也許是因為從小吃牛肉的緣故,我身體很好,智力好像也比較好。

記事散文:關於吃

但是印象中好像從記事開始,食物就是比較匱乏的。不是說沒吃的,而是喜歡吃的很少。小時候經常因為家人做了我不喜歡吃的飯而生氣,這個可能和我奶奶做飯喜歡對付,日子過得太節儉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我吃慣了我姥姥做的飯的口味,適應不了我奶奶做的飯的口味。總之,小時候從我記事開始,好像在我家,我沒有吃好。

食物最匱乏的時候是我讀九年級那年,那是我第一次住校。前兩年我是走讀,每天奔波於學校和家之間,我們吃飯時間是30分鐘,30分鐘不到教室就算遲到,而我路上來回都要20多分鐘,所以吃飯時間只有不到10分鐘。每天回家我媽已經把飯做好,我乘上就吃,吃完就走,甚至一句話都沒有。所以這養成了我以後不愛說話的習慣,我甚至覺得這種奔波為我以後做事喜歡急埋下了種子。不過有一種好處,每天的快走還是鍛鍊了我的腿力,大一長跑考試,我跑了我們那一組第一,得了滿分。很多人都覺得奇怪,我看上去這麼瘦弱,長跑還這麼厲害。雖然走讀辛苦,但吃的是好的。那兩年我媽每天在家,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給我做好飯,等我回來吃。一次我不吃飯,我媽就對我說:“我每天在家幹什麼,就是給你做飯,你不吃,那我還幹什麼?”我就灰溜溜地去吃了。那時候我們已經和我奶奶分家,單獨過日子,不再吃大鍋飯了。我媽做的飯,我們家的孩子是喜歡吃的。讀九年級那年,我們學校搬了,離家遠了,必須住校,而學校裡的伙食是非常差的,所有的飯菜我以前從沒見過那麼差的。饅頭是那種黃色的,硬硬的,吃起來有一股鹼味的,菜是用水煮的,裡面幾乎沒有一點油,稀飯確實很稀,裡面偶爾還會有一隻蒼蠅。我是不缺錢的,家裡每週都會給我足額的生活費,而本來吃那些東西就花不了很多錢。但我確實那一年在學校是處於飢餓狀態,曾經有一次,我一整天都沒有吃東西。處於飢餓狀態的我每天都暈暈乎乎,一次週末回家,我奶奶看到我就問:“你沒吃飯嗎?”吃不飽就學不好,這是我到現在都堅信的一條道理,那一年我沒吃飽,所以我沒學好,最後我復讀了。復讀的那年開始,我就已經深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不管好不好吃,我都讓自己吃飽,最後我考得很好,好像全級第四,順利考入重點高中重點班。

進入高中後吃的就好一點了,雖然也不怎麼好,但經過九年級的洗禮,我已經能讓自己吃飽,印象中除了我爸媽偶爾幾次到學校給我送吃的,還有和我一起吃飯的女孩的爸爸偶爾幾次給我們送午飯,高中在學校好像在吃的方面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每個月週六放假回家,我媽經常給我做一大碗雞蛋麵,我邊吃邊看電視,可以過小半個下午,那是一種享受,一種對在學校生活的補償。

我的大學是在武漢讀的,武漢的小吃是非常有名的。武漢有一條巷子叫戶部巷,全部用來賣小吃,武漢還有幾條其他的美食街我不記得名字了,武漢很多地方都有有名的好吃的,武漢幾乎每個學校附近都有小吃城,總之,武漢吃的地方是很多的。戶部巷是我們比較常去的地方,不過它只有早餐,為了趕在8點鐘之前到那吃東西,平時如果沒課可以睡到10點鐘的我們週末6點鐘就起床,因為去晚了,有些東西就賣完了。在戶部巷我們最喜歡的東西是蛋酒和豆皮,在米酒裡打一個雞蛋,然後衝上開水,有點甜,還有點酸,非常好喝。豆皮是在一個大鍋裡先用麵粉和雞蛋攤一個大餅,然後鋪上蒸好的米,豆腐乾,牛肉等,熟了就切成一塊一塊的,味道是其他地方的豆皮無法比的。戶部巷還有很多特別的小吃,比如糯米包油條。我們有時候會去其他學校的小吃城“獵奇”,但最常去的地方還是我們學校附近的幾個地方,主校區的“南坑”因其位於我們學校南面,地勢很低,彷彿在一個大坑裡而得名。裡面有一家豆花魚是我們經常去的,兩個人時點一個豆花魚加一個青菜,三個人時就加一個菜,米飯和小菜是免費的,隨便吃,平均一個人6塊錢就吃得很飽。南坑還有一家捲餅很好吃,在用油攤好的餅裡捲入火腿,滷雞蛋,黃瓜絲,吃起來特別有味道。而東校區這邊,我們最喜歡去的是那條不知道名字的小巷子,裡面的油潑面,牛肉餃子,2塊錢一份,吃的很飽。再買一杯奶茶,邊吃邊喝,覺得很滿足。大學期間,對於我們這些並不富裕的學生來說,節儉也是必須的,我們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吃,記得一位同學當時指著超市裡的東西說:“將來有錢了,這裡面的東西要吃個遍。”這位同學畢業後收入很高,她好像也沒有去超市吃個遍。

參加工作後,經常出入各種飯店,也吃過很多種菜式,但最喜歡的還是姥姥買的熟牛肉,最愛做的飯還是雞蛋麵,最懷念的還是大學在緊張的功課之餘和朋友一起出去吃東西的快樂時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