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遲子建小說的地域文化色彩

來源:才華庫 2.09W

作為中國當代具有代表性的東北作家,遲子建在其20多年的豐厚創作中,小說中的地域文化色彩濃厚。

分析遲子建小說的地域文化色彩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文壇以來,遲子建已經發表400多萬字的作品,並獲得多項大獎,但我們仍然很難把她歸入某個文學流派或者創作群體。她似乎總是那麼執著和深情的注視著故鄉的大地和底層的人民,暢飲著天河之水,唱著一首溫情而略帶憂傷的歌,獨自走在北國的原野。

遲子建小說的地域文化色彩首先表現在其作品所熱衷描繪的自然景觀上,一個地區的自然景觀和地理環境是該地區地域文化的基點。遲子建出生在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漠河,它位於大興安嶺北麓,地理位置獨特,這裡素以極晝、北極光聞名於世,而且有長達八個月的漫長冬季和長時間不解凍的厚厚凍土。而遲子建在談其創作經歷時又曾說過其在大興安嶺師專讀書期間“……悄悄鼓勵自己嘗試寫作,我寫得最多的是自然景色和觀察日記” ,可以說,對家鄉自然景觀事物的描寫一方面是因為家鄉的神奇壯美和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另一方面也是作家本人的自我訓練。這方水土對她的浸潤,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靈魂深處。

翻開遲子建的作品,雪原、林海、白夜、極光、木刻楞房、黑龍江、雪爬犁、冰燈、大馬哈魚、黑熊、魚訊等東北和北極村獨有的事物和景觀撲面而來,正是這些事物和自然景觀使其作品具有濃郁的東北地域文化色彩。當然,遲子建小說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並不是靠簡單的列舉和堆積這些事物和景觀。蔣子丹曾這樣說過“一個作家若有幸從上蒼那裡,領取了這樣一雙融入自然的眼睛,他的世界將一定是闊大的豐富的,故鄉給了遲子建這樣的一雙眼睛”。[2]正是由於她有這樣一雙融入自然的眼睛和一顆對家鄉深深熱愛和眷戀的心,才使她筆下的北極村世界如此動人美麗,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地區獨特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傳統典故等)是該地區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而一個地區的人文景觀又往往和該地區的歷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歷史可以說是地域文化之根。東北地區是我國極富特點的一個區域,它有著獨特的歷史。這裡自古以來人口流動頻繁,滿族從這裡發跡,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在這裡生息,另外歷史上著名的“闖關東”等人口遷徒再加上領近的俄羅斯和日本在不同時期的侵略,於是不同民族和文化在這裡交匯,使該地區自古以來就有開放性的特點,東北主區的文化因子中就有中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和異國文化等。

而這樣的歷史和文化特點勢必會反映到該地區的人文景觀當中,在遲子建的作品中,有許多對東北民風民俗的描寫,婚喪嫁娶、歲時節日、民間禁忌信仰等。《臘月宰豬》中過年前男女的忙碌準備過年的場景的描繪和齊二嫂的葬禮鋪陳;《清水洗塵》中過春節前的洗塵風俗;《秧歌》中正月十五看秧歌、看冰燈等活動;《逝川》中的魚汛。這些不但表現了該地區獨有的人文景觀,也通過這些民風民俗的描寫展現了在這種地域文化氛圍內生活的人們的生存狀況。另外需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跳神,《額爾古納河右岸》和《偽滿洲國》中都描寫了跳神活動,但這裡的跳神與裝神弄鬼騙取錢財的神漢巫婆不同,她所表現的是少數民族地區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薩滿,在這裡人們對薩滿崇敬而信任,而薩滿也確是具有某種偉力和神奇。

如果說以上兩個方面是遲子建小說內容的地域文化特徵,那麼遲子建小說的外在形式――語言上,同樣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遲子建小說的語言很有魅力,正如她自己特別喜歡的張愛玲一樣,遲子建本人也有著較高的古典文學修養,她的語言具有與張類似的細節的精緻描述、卓越的修辭能力、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的特點,如果我們將其《秧歌》、《舊時代的磨房》等放入張愛玲文集中,我們會發現即使不誇張到讓別人分辨不出的地步,至少也會讓人覺得這些篇章與張文集裡面的作品的整體格調和語言風格是和諧的。

而事實上,遲的語言除了濃郁的古典文學色彩外,也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比如作品中“大固其固”、“白銀那”等少數民族語言直接進入作品,還有作品中對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詞語和該地區特有事物的名稱的稱呼,如管黑熊叫“黑瞎子”,具有俄羅斯建築風格的木頭和泥做成的房子“木刻楞房”,玉米熬的粥叫“大楂子粥”等,這些事物的稱謂使作品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品格。實際上一個地方的地域文化也往往會影響該地區人們的思維。遲子建小說的比喻中,作為喻體出現的事物也往往是東北特有的,比如《秧歌》中,把有雪的燈盞路比作雪屋子;《岸上的左奴》描寫美奴的心理活動時,美奴感覺自己“彷彿那個剛上岸雌馬哈魚”;《逝川》裡又把健壯的漁婦們比作黑樺樹等,皆是明證,此類比喻在遲子建小說中俯首皆是。

遲子建的小說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這或許也正是她的小說成功和迷人的根源之一。她的作品業已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內外被廣泛閱讀傳頌,這似乎也正證明了魯迅先生所說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 的論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