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讀了兩所大學

來源:才華庫 3.15W

季羨林一生讀過兩所大學。一所是清華大學,一所是德國哥廷根大學。1930年,19歲的季羨林風塵僕僕地從山東臨清趕到北京考大學。那時節,沒有全國統考,數量不多的大學都是自主招生。季羨林報考了清華和北大,結果榜上都有名。經過一番掂量,他選擇了清華,因為清華出國機會多。季羨林讀的是西洋系,專修德語。四年下來,能看懂德文書,至於聽和說,那就是聾子和啞巴,換言之,即是收穫平平。

倒是一門選修課和一門旁聽課使他受益終身。選修課是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旁聽課是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季羨林聽朱先生的課聽了整整一年。朱先生的口才並不出色,但講課“沒有廢話,每一句話都清清楚楚”。朱先生介紹西方流行的文藝理論,常常以中國古代詩詞作為佐證,說得明明白白,樸實無華,同學們一聽就懂,而且聽起來津津有味。因此開課不久,季羨林“就愛上了這門課,每週盼望上課,成為一項樂趣”。季羨林聽陳先生的課感受尤為深切。陳先生講課,一如其為文,分析細如毫髮,鞭辟入裡,實事求是,不武斷誇大,不斷章取義,彷佛將學生引進山陰道上,山重水複,盤旋曲折,最後步入陽關大道,一切豁然開朗。聽陳先生講課“簡直是一種享受,無法比擬的享受”。

直到晚年,季羨林對朱光潛和陳寅恪上的這兩門課依然念念不忘。他曾深情地說:“我搞一點比較文學和文藝理論,顯然是受了朱先生的薰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語和中亞古代語言,則同陳先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互派研究生的協定。剛剛在山東濟南中學就業不久的季羨林聞訊後,再一次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的母校,報名應考,結果如願以償,為德國哥廷根大學錄取。

這一年,季羨林剛滿24歲。躊躇滿志的.季羨林告別父老鄉親,一路乘風破浪,來到了歐洲腹地的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兼修英國語言學和斯拉夫語言學。其中所學的外國語包括梵文、峇裡文、吐火羅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等。德國教師“徹底性”的工作態度堪稱世界著名:認真、細緻、謹嚴、熱心,對學生關懷備至,循循善誘。正是在這些教師如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布勞恩教授等人的嚴格訓練下,季羨林克服重重困難,用六年時間修滿所有課程,1941年,通過論文答辯和口試,以全優成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季羨林飲水思源,對這些德國教師常懷感激之心。季羨林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及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幫助他修改論文的情景,這位教授對他的批評,使他深深認識到“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否則就是浪費紙張。有了創見寫論文,也不要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空洞的廢話少說、不說為宜”。他在另一篇回憶西克教授的文章中則寫道:“西克教授,是我平生遇到的中外各國的老師中對我最愛護、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師。一直到今天,只要一想到他,我的心立即劇烈地跳動,老淚立刻就流滿全臉”。

季羨林其所以能在1956年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稱學部委員),其所以能被人譽為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文學家乃至國學大師,這中間固然與他個人的天資、勤奮、愛好密切有關,但無論如何也是與他就讀了兩大學即清華大學和德國哥廷根大學,以及兩所大學的老師對他的諄諄教誨、精心培養分不開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