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1.44W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精選5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

一、說課

1、教材

通過第9課的學習,學生應該懂得“好的生活不能坐等得來,要靠勤勞的雙手”,通過第10課的學習,學生應該知道“不斷動腦筋,找出缺點想辦法,才能使生活用品不斷改進”,而本課是對第9課和第10課的綜合和提升:讓學生從故事和例項中明白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改進用品、改善生活都離不開這兩件寶,只有用好這兩件寶,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

2、學情

通過第9、10課的學習,學生已知道雙手和大腦的用處,但對於大腦和雙手哪個更重要不太明確。

3、教學目標

知道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初步懂得只有手腦都用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嘗試動手、動腦來改善和促進自身的進步。

4、教法

“生活性”和“活動性”是二期課改的靈魂。在設計教學時,抓住學生的課堂生活、現實生活“做文章”;採用辯論、辨析、實踐等活動讓學生逐步明理。

5、學法

實踐體驗法:當學生懂得了只有手腦都用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後,通過“變魔術”的遊戲使學生體驗運用兩件寶取得成功的喜悅。

6、實施: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目標為“知道每個人都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初步懂得雙手和大腦對人們非常重要;體驗運用兩件寶取得成功的喜悅。”第二課時目標為“聯絡實際,讓學生懂得只有手腦都能用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嘗試動手、動腦來改善生活和促進自身進步。”

對於兒童來說,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教學來說,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

因此,教學時我將學生已明白的道理(通過以往教學)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使教學的全過程體現為生活化德育。如:在教學的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複習的環節,喚起學生的記憶,隨即組織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辯論——手和腦究竟哪個重要,等學生明白道理後,又拿出現實生活中一些錯誤的認識讓學生辨析,進而進一步引導學生領悟到兩件寶缺一不可。

活動化教學是以教師精心設計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引導學生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體驗活動。如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發給每一個學生一張彩色紙,讓學生動腦動手做“變魔術”的遊戲,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到:雙手和大腦人人都有,我們只要充分用好這兩件寶,才會創造出更好的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成為他自己生活的實踐者、體驗者和創造者。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知道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

(2)初步懂得只有手腦都用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

(3)嘗試動手、動腦來改善和促進自身的進步。

2、教學內容:

利用教材中的“故事園”、“小舞臺”、“聰明豆”等完成整堂課的教學目標。

3、教學重點:

雙手和大腦這兩件寶一個也不能少。

4、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策略:

整堂課突出“活動性”,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使他們在活動中明理益智。

5、教學準備:

(1)教師:課件彩色紙

(2)學生:剪刀

6、教學時間:

兩課時

7、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教時

活動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啟發談話:小朋友們,丁丁可是我們的老朋友了,通過第9、第10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丁丁每天早上喝牛奶、吃早餐,放學回家看看報紙;他們家的電視機也從爺爺、奶奶時的12寸黑白電視機到了現在的43寸背投式彩色電視機。

那麼,你們知道丁丁家的幸福生活是靠什麼得來的嗎?

2、揭示課題:對呀,幸福生活是靠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大腦和雙手就是我們人類的兩件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1課《人有兩件寶》。

3、齊讀課題。

活動二:聽聽說說探究明理

1、大組討論:這兩件寶貝誰更重要呢?有一天,“大腦”和“雙手”為這事吵了起來,想象一下,他們會說些什麼呢?自由組成“大腦隊”和“雙手隊”進行辯論。

2、故事明理:他們各有各的說法,誰也說服不了誰,我相信小朋友聽完《阿勤和阿聰》的故事以後自然就有結果了。

(1)聽上半部分故事:

討論交流:阿勤雙手這樣勤巧,做了這麼多凳子為什麼一個也賣不出去?阿聰這麼聰明設計了這麼多凳子草圖,為什麼只能掛在牆上自我欣賞呢?

同桌討論:怎樣才能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呢?你們能不能幫他們出出主意?

(2)師簡述半部分故事:

阿勤和阿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久,阿勤學會了設計,阿聰學會了製作。後來,他倆索性合作開了一個作坊,生產出來的凳子既美觀又實用,大受歡迎,人們排著隊爭相購買。

現在你能說說手腦哪個更重要了嗎?

活動三:學習兒歌鞏固道理

1、出示兒歌

2、跟讀兒歌

3、齊讀兒歌

活動四:辨析真偽再次明理

1、辨析主題:有人說科學工作者只要動腦就行了,清潔工人只要動手就行了,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

2、小結明理:對呀,科學家要動腦思考,但也離不開動手做實驗;清潔工人動手打掃也離不開動腦改進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活動五:手腦並用體驗感悟

1、動手實踐:雙手和大腦人人都有,只要我們好好利用他們就能學好本領,做出成績。接下去,就讓我們動動腦、動動手,把我們手中的紙變長。只能用剪刀剪,不能用別的工具。

2、總結提升:剛才,小朋友們先通過大腦想辦法,然後又用靈巧的雙手配合著大腦的想法,把紙變長,真了不起。是的,做任何事都離不開手和腦,願我們多動手,勤用腦,用我們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譜寫生活最美好、最動聽的樂章。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是星子縣第一國小的教師——孫敏,這次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初次嘗試了三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第一個主題《我是誰》一課的教學。根據新課程要求,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整個教案,我是按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的: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我是誰》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中的第一課。它讓學生去體驗在不同場合下的角色變化,觀察、思考不同的角色應有不同的社會表現和應承擔的不同責任,為後面瞭解自己應對家庭、集體、社會承擔不同的責任做好了鋪墊。

學生情況分析:當前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太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承擔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本課側重於幫助學生增強角色意識,初步瞭解角色的責任。

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在不同環境中體驗不同角色。

2、情感目標: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不同的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從而願意在現實生活中的當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標:讓學生初步瞭解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通過課下社會調查,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擔的不同責任。

二、說教法

我採用主要採用問題匯入,創設情景,互動教學,角色表演等教學形式,使整堂課動靜結合,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說學法

學生的通過觀察照片、圖片,師生對話,小組討論,角色表演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增強角色意識,瞭解角色責任。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自己的照片及各種不同場景的照片錄象;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課前觀察不同場景;調查報告表格。

在組織本課教學活動時,我設計了五個活動過程,分別為:談話匯入,引入課題;結合自己,說“我是誰”;觀察周圍,他們是誰;創設情景,扮演角色;課後延伸,課外調查。

活動一談話匯入引入課題

在這一活動中,以老師不同角色轉換為例,向學生提問:當我站在講臺上,我是誰;當我回家為女兒梳頭時,我又是誰。一連串的提問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對老師在不同環境中角色變化的觀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義。這一環節中,輔以老師在不同場合的照片,以引導通過有目的的觀察而明白——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都角色定位有個粗淺的認識,也為下面“說自己”的教學活動做好了鋪墊。

活動二結合自己說“我是誰”

這一環節,首先丟擲問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還是誰”,當他們說到校園生活中的幾個場景時,我出示相應的圖片(李潔和蔡悅同學在品德與生活課上為同學們表演口風琴二重奏,瞧他們真棒;在慶“六一”文藝演出中,查笑奕在為同學們做精彩的演出;在運動會上,陣陣吶喊聲中,同學們個個都使出了渾身力氣;在學校的粉筆畫比賽中,同學們就像小畫家一般)。當學生說到書中的幾個場景時,我再出示書中相應的圖片,與課本結合,直觀的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使他們初步認識到角色在不同場合下的變化。思路還可以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電影院、公園裡、旅遊景點、書店、圖書館、運動場等,(鄒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車上學,過馬路走斑馬線,在商店買文具)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國小生在學校是學生;在商場購物時是顧客;在公共汽車上是乘客;回到家裡是孩子。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說和小組交流,體驗、探究到了角色的變化,教學內容和形式貼近兒童生活。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環境中角色的變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責任。

活動三觀察周圍他們是誰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靚靚小朋友媽媽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靚靚小朋友的媽媽是一名律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上班時她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下班一回到家,就忙裡忙外,這不,正忙著給靚靚準備可口的午餐呢)幫助學生直觀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請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著為學生出示書中兩位小朋友爸爸媽媽的圖片。通過體驗他人和父母角色的變化,再得出他們角色多樣性,更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了讓學生明確角色與場景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場所,對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當好自己的角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了“迴歸兒童經驗和生活”的原則,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活動四創設情景扮演角色

我為學生準備兩種場景的照片,併為每個小組設計兩種角色身份,再選出代表,根據角色特徵進行表演,讓其他組的同學猜猜這位同學扮演的是什麼角色。誰先說出來誰獲勝。請獲勝小組介紹自己是如何判斷人物身份的,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色總是同相應的場景和責任相聯絡的。這種直觀的教學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強烈參與課堂活動的願望與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表演中體驗不同的角色,領會不同角色的不同責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在社會中擔任好自己的角色”這個結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讓他們在開放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活動五課後延伸課外調查

再一次將學生引入社會,到商店裡看一看,顧客和售貨員是怎麼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機、售票員是怎麼做的,他們當好自己的角色嗎?使學生真切的認識到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為社會做貢獻,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最後指導學生了解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佈置學生課後調查,填寫調查報告。

以上是我本課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同仁的幫助,給我指出缺點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成熟起來。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遼師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是“大”學生了,第三課《珍惜時間》。這一單元分為三個主題活動:我懂事了、我與小夥伴、珍惜時間。在學習生活中能夠珍惜時間,合理地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在校園中雖然已經生活了三年,養成了一定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但是對於自己的學習和作息時間不能自覺、合理的安排,常常出現拖拉、浪費的情況,對於時間沒有概念和認識,不懂得時間的寶貴。

《品德與社會》所要學習的道德規範、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因此,他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形式都必須貼近孩子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內容整合成3個部分:感受一分鐘的長短、體會時間的寶貴、學會合理利用時間。每個教學環節都從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內容上體現了源於生活的理念。在認真鑽研新課標和教材後,我設定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只有珍惜時間才能提高學習、做事的效率,學會制定學習計劃,並能夠嚴格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

2、方法與過程:通過直觀感受、激趣遊戲、小組交流、辨析討論等教學活動,使學生知道時間是寶貴的,懂得珍惜時間的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重點:感受在生活中時間的寶貴。

難點: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二、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教師應當擁有講授不同內容,訓練不同專案,攻克不同難點的眾多教學方法,才以遊刃有餘,從容施教。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談話法、直觀教學法、辨析討論法、激趣遊戲法等。為使學生感受時間的寶貴激發學生珍惜時間的願望。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加深學生的感受,攻克重點,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時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學法有自主探究法、交流法、觀察法、情感體驗法。加深學生對時間寶貴的認識,使學生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教學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知識,切實增強課堂實效性。

(一)情境匯入,體會時間的寶貴。

根據學生喜歡遊戲,樂於競賽的特點,上課開始讓學生在一分鐘的自由活動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及時總結,發現有的學生做了有意義的事,而有的同學什麼也沒有做。老師提問:你認為一分鐘時間長嗎?從而引出一分鐘資料庫,通過資料庫使學生知道如果珍惜時間一分鐘可以做許多有意義的事,最後讓學生再一次在一分鐘做喜歡的事,並暢談感受。教師總結,揭示課題:《珍惜時間》

(二)創設情境,感受時間寶貴。

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讓他們通過生活主動學習就需要我們去精心設計,共同營造。

我營造了醫院裡的醫生搶救病人、遊戲中小夥伴激烈的競賽等情景,讓學生感受時間的寶貴,知道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知識和金錢等等。並讓學生自己總結交流時間對於生活中自己的意義。

(三)深入感知時間寶貴,合理安排時間。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本課設計中我注重讓學生在走近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精神的體驗,在迴歸生活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讓學生判斷一些同學的做法是否合理,這樣安排時間會有什麼後果,你有什麼合理安排的方法告訴他們。然後,請學生自己制定出每天回家後的時間安排,並在小組中交流。並鼓勵學生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總結昇華,延伸課題。

最後一個環節是總結昇華的環節,教師為學生設計精美的書籤,並啟發學生寫出自己收集到的時間格言。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別把花草弄疼了》是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愛心行動”中的最後一課。本課和《關心老人》,《他們需要關愛》、《小手拉小手》同屬“愛心行動”系列教育單元。本單元從不同層面引導兒童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兒童學會愛,不僅愛人,還要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中花草樹木。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地成長。本課活動通過花草樹木給人類帶來的作用,提出了愛護花草樹木的要求,並引導學生調查周圍護養的情況,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要求及學生實際,我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通過了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生存的作用,培養兒童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和珍愛花草樹木的態度,逐步樹立自然界的生物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意識。

2、行為與習慣:通過活動初步瞭解花草樹木也需要呵護,自覺養成保護環境的文明行為和習慣。

3、知識與技能:初步瞭解自然常識,建立生態意識,學會種植花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4、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調查,瞭解在花木種樣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養護的探究。

《品德與生活》課程要求走進兒童的現實生活,迴歸兒童生活。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從孩子的需要出發,貼近孩子生活,努力創設自悟氛圍,調動孩子的心靈的體驗,從而引導孩子真正從內心認識到要愛護花草樹木,別把它弄疼了。

三、說教法、學法

課程要求形象生動的體驗活動成為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們從優化活動設計的角度出發,本著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根本想法,著重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採用了談話、欣賞、角色扮演、遊戲等教學方法,輔以電教多媒體,營造情境,激發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開放的、建立在孩子的生活基礎之上的課程。無論是經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展,品德行為的形成,還是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孩子自己直接地去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切實地去和周圍的自然、社會、人、物發生實際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因此,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課前的調查收集資料等活動:

1、課前佈置學生查詢有關資料,瞭解花草樹木對環境的保護作用;瞭解一些養護知識;

2、準備各種花、草、樹木的頭飾;

3、班級種植;

4、準備課件。

這些和學生一起收集資料、準備道具的過程,其實就是引領孩子走進“花草樹木”這個生靈世界的過程。只有對這個世界有了接觸,孩子才能瞭解它,才會用心地去呵護它。

在課堂活動設計時,我們經過研討精選以下幾個活動環節:

活動一:一起選新房

這是一個匯入環節,設計了一個老師買新房子的情境,讓學生幫助老師在兩個不同環境的小區進行選擇,從而引出花草能“美化環境”的話題。接著配著優美的音樂,欣賞著大自然里美麗的花草樹木的圖片,讓花草美麗可愛的形象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裡,激發孩子熱愛花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二:花草樹木作用大

這個活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花草樹木的自我介紹。本環節教學內容取自教材40頁,讓學生了解花草的調溫、吸塵、製造氧氣的作用。為了將這些科學知識介紹得淺顯易懂,富有實效,我們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用聽資料、看圖片、呼吸體驗等方式進行,讓學生能真實、真切地吸收、內化這些知識。

第二環節是:“悄悄話”。讓學生通過摸取盒子中的實物,認識到花草樹木的身影遍及生活每個角落,是我們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活動時學生對盒子裡的東西充滿神祕感,摸出後又發現是自己熟悉的東西,能觀察,會表達。在這樣輕鬆愉悅的遊戲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學生對花草樹木作用的認識。

活動三:學習兒歌《愛護花草樹木》

前兩個活動將孩子們內心喜愛花草的情感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層面。有了前期的情感鋪墊,已經啟用學生內心渴望關心、愛護花草樹木的心願,而這首兒歌內容恰恰濃縮了花草樹木對人類的貢獻,此時高歌愛護花草樹木正是水到渠成。通過吟誦兒歌活躍了課堂,又整理了前面的內容;既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主題。

活動四:愛花草齊行動

這一主題下的活動由:可憐的花草、愛護花草、宣傳花草幾個小環節組成。

花草樹木作用大,我們正躍躍欲試要來保護它,可是此時話鋒一轉,受傷害的花草形象配著悲傷的樂曲一個一個真實地呈現在孩子面前,同情、憤怒之情油然而生。此時再問:你想說什麼?孩子們都呼喚著同一句話:要愛護花草樹木。因為它們太可憐了。愛護花草樹木已經刻不容緩。此時孩子內心奔發的情感是真實的、本色的。接著來交流如何保護花草樹木、如何宣傳它們,孩子們想說的多了、能說的多了。

五、活動設計依據:

1、生活教育的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我充分將這一理念融於教學中。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充分運用角色模擬,表演,遊戲等方式,引導孩子活動中感悟,體認,最終內化品行。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於是,我較為關注孩子課堂的學習生活,同時用心引導孩子課外的現實生活(課前調查,課後延伸),使之能融會貫通,真正使品德這門課能引導其健康快樂地生活。

3、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因此,本課的教學通過生動的實踐活動引導孩子,用心引領孩子的心靈成長。

4、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貫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因此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願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學生創設自悟的情境與氛圍,珍視個性的感悟,耐心地引導。

現行德育堅持“生成在於活動”的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中,我以“人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為出發點,以情為主線,以課內課外學生自主活動為載體,積極創設道德情境,多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活動,從親歷的活動中引發體驗、孕育感悟,實現優良德性的建構和社會性發展。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分享的快樂》。本課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為以下三個:

1、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願意與他人分享。

2、實際參與合作,體驗來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互相幫助體現了一種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的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難點是:讓孩子們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

三、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孩子們將準備一兩件自己喜愛的物品。我將準備西瓜、橘子。以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五個環節:

(一)歌曲匯入,縮近距離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下面我依次為大家進行介紹。

(一)歌曲匯入,縮近距離

課前,引導學生唱《拍手歌》,上課伊始,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聽到大家愉快的歌聲,老師的心情也變的輕鬆愉快起來。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一份快樂和別人分享,你將有兩份快樂。(教師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快樂。”這樣一開始,就和學生拉近了距離,與學生融合在一起。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這時我會適時引入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這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突破。首先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喜歡的東西。接著我會引導學生暢談感受。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好東西和別人分享才快樂。最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對比感知分享的快樂。我會先將準備好的西瓜讓一個學生吃,接著讓孩子們在小組內分吃橘子。讓學生分別暢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二:“同學們讓我們在小組內共同合作一起來畫一畫、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在小組展示後,我將相機提問“孩子們,通過這個活動,你有什麼收穫?你的心情如何?”最後出示蕭伯那的語言進行總結(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從個體之間的分享擴充套件到集體生活中。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迴歸生活是品德課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學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種快樂的基礎上,我將隨機出示課本33頁的圖畫,“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這不,這些孩子碰到了困難,我們該怎麼辦?假如你幫助了他,他會怎麼想?”這樣,讓學生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最後我還將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自己和別人分享快樂的事情。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分享的理解。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新課程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在這一環節,我會先給學生講《盲人點燈》這個故事的開頭,而後讓學生去猜測故事結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引導學生明確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僅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

七、板書設計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出了這樣圖文並茂的板書。它暗示著願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八、教學理念

最後說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