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7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1

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及主人翁意識;初步熟悉校園環境和各種設施,知道他們各自在校園中的方位。

2、通過活動,瞭解學校的規則和紀律,並能夠自覺遵守。

3、懂得尊重學校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

4、懂得學校各種設施的用處。

說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熟悉校園環境,克服對新環境的陌生感,逐步適應新環境下的新生活。

2、懂得利用學校各中設施的用處。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學校的各個地方了嗎?你們適應學校的生活了嗎?

學:不知道,我還沒有適應。

師:不要擔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們的校園”。通過照片視訊來學習學習。

二、講授新課

1、講授階段

地點一:教學樓

師:我們在講新課之前要讓大家看一段視訊,看看你們認識不認識這些地方。我們首先來到了教學樓,你們看看我們的教學樓高不高呀?

生:高。

師:那麼我們學裡邊有些什麼呢?

生:有教室,有辦公室,有樓梯……

師:那麼我們教室裡邊有些什麼呢?誰能說說看。

生:有黑板,課桌,講臺,標語……

師:那麼你們知道這個標語是什麼意思嗎?(標語:進即靜,坐即安)那麼我告訴大家,這個意思是進到教室要安靜,坐在位置上要安穩。因為教室是個學習的地方,不能大聲的喧譁和打鬧。

師:那麼我們如果在樓梯或者是在樓道里應該怎麼做呢?

生:上樓梯要靠右走,下樓時要靠左走。在樓道里我們也不能追跑。

地點二:圖書館

你們知道這個地方嗎?誰去過這個地方呢?誰能說說看?

師:這個地方就是圖書館,我們的圖書館也是這樣的,它裡邊有許多的書,你們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書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安靜,並且要愛護書籍不能破壞。同學們可以業餘的時間來圖書館轉轉,找找自己喜歡的書讀一讀好不好?

地點三:醫務室

我們下個地方要去的是醫務室?同學們應該知道這個地方是幹什麼的了吧?是治病的地方。那麼我們平時有個感冒了,咳嗽了或者哪裡受傷了,可以來到這裡,讓醫生給你看看病。

它就是在我們的身邊,他就是我們的校園風景。我們校園的綠化面積挺大的,不僅有各種各樣的花,還有許許多多筆直的樹。我們還有小橋流水,陽光大道。你們也可以邀請你們的爸爸媽媽來參觀參觀。尤其是我們校園的夏天,風景美極了。

2、討論階段

我們已經參觀完了整個學校,你們滿意不滿意自己的學校呢?是不是你們心目中的學校呢?同學們討論討論。

三、總結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學習的內容:

校園是我家,人人要愛它。校園環境要靠你我他。

第一要遵守規章制度,課堂紀律;

第二要遵守學校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

第三在遇到問題時,及時求助,學會求助;

最後,老師祝同學們在我們美麗的,現代化的校園裡茁壯成長。

四、活動延伸

1、班級辦牆報,主題為“我心中的學校”。

2、回家,向家長介紹學校,也可在休息時間時以導遊的身份帶家長來參觀學校。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單元第四課《平安回家》。根據主題目標的要求,主要根據一組認交通標誌的圖片進行拓展,使孩子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並簡單地瞭解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交通安全常識。

(二)教學物件分析

1、本課我注重學生學習方面能力的培養,給每個學生都創造了空間,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到其中。

2、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對品德與生活課濃厚的興趣,喜歡和同伴進行活動與交流、喜歡遊戲活動、喜歡在活動中展示自己,引導學生親身參與、體驗發現、提升記憶,旨在以學生的主動發展為目的。

3、結合學校小班化的合作學習課題,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品德與生活這門學科“知行統一”的原則,結合學校周邊街道情況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瞭解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交通常識。

2、通過開展知識小競賽活動,使學生加深對交通標誌、交通常識的進一步瞭解,樹立自覺遵守交通的意識,注意平安回家。

3、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珍愛生命的情感。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在新課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來,並且在與學生之間不斷地發生互動、對話、交流、溝通中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大量採用遊戲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教學。以下是我在本課中採用的教法。

1、課堂教學活動化

根據一年級國小生的特點,我設計了:遊戲、競賽、模擬學習等教學活動。

2、情境教學法

在新課程中教師必須要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正因如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

(二)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及重視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於以上觀點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體現以下幾種學法的指導。

1、表演展示學習法

2、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強調寓教於樂。因而我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參與模擬遊戲、表演競賽活動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

3、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給全體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同時我也是結合我校小班化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討論、交流、合作的機會。

4、競賽討論法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以競賽的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

三、說教學程式

基於整體教學理念,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四個板塊,層層推進、深化教學目標。

板塊一:“十字路口”怎樣走

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生活,聽到過的、親身經歷過的,哪一種做法能讓孩子印象更深,讓孩子有真切的感受?我們的選擇不言而喻,孩子的學習活動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或教師講的現成結論,而是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實踐和創新的過程,通過實驗來感悟生活。教學伊始,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逼真的“十字路口”情境:教室裡的桌椅分成四個小組,形成一個十字路口(畫面:十字路口照片)。然後讓學生帶上我製作好的頭飾:小汽車、自行車等來進行模擬走一走的活動,活動結束後請下面的同學來評價他們走的好不好,學生的回答是:“不好,車和行人都撞到了一起”。是呀,這只是在教室裡的模擬遊戲,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們想一想這多麼危險啊!如果我們在“十字路口”設定紅綠燈這樣的交通標誌會怎麼樣呢?我們在來試一試。兩次不同結果的對比,使孩子深刻地認識到交通標誌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在親身的體驗中,學生產生了想要更多地瞭解交通標誌的願望。

板塊二:認認交通標誌

《品德與生活》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顯示生活中的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交通方面的認識最直接、最能接受的就是交通標誌。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了一些常見的交通標誌。事先貼上在黑板上,然後按著學生所在的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小組間立體交叉的互動形式回答我出示的交通標誌。在課前我佈置學生觀察路上的交通標誌,在課堂上對學生課前的資訊蒐集進行了一個很好的運用,不僅能夠鍛鍊學生蒐集資料、獲得資訊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

板塊三:交通知識擂臺賽。

在現代社會裡,競爭是無處不在的,而且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競爭也會日益激烈,而競爭正與國小生的“好強”特點相符合。因此,為了更好地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我創設情境說:“同學們表現的這樣棒,認識了這麼多的交通標誌,那老師要組織一個交通知識擂臺賽,你們敢於接受挑戰嗎?(敢)這時,課件出示色彩鮮豔的畫面,(畫面:選題畫面)請各小組商量選擇你們小組喜歡的圖案,每個圖案後面都是一道挑戰題呦。

1、連一連。(畫面:連線題)小組合作來完成圖示與意義的連線,及時對交通標誌進行識別,使知識得到了鞏固。

2、貼一貼。這道題的設計展現了學生的現實生活,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學生熟悉的校園周邊街道利用簡圖的形式呈現出來(畫面:簡圖照片)。學生一看都大聲地喊出,這是我們學校、潔淨街,我家就住在這,這些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街道。我順勢說:“孩子們,那就請你們將我們剛剛學的交通標誌貼上到合適的位置上吧”!這一環節設計的主要目的旨在真真切切地讓孩子在現實中關注生活,我們的教育既來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因為只有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才能為今後的生活奠定基礎。

3、設計交通安全提示語。(畫面:設計標語)指導學生小組合作來設計安全提示語,提示身邊的小夥伴和家人注意交通安全,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而且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保護他人,使學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學學小交警。(畫面:學交警)教學中師生共同展示學習交警叔叔三個簡單的指揮手勢。在這裡我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畢竟能力有限,在選擇動作和展示時,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個手勢的意思,降低表演難度。小組同學展示時,號召全體學生都來表演學習,讓學生在表演學習中獲得交通知識,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板塊的設計既對本課內容進行了拓展,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形成了教學的高潮,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品德的昇華。

板塊四:學兒歌

經過競賽後,我宣佈同學們挑戰成功,為了獎勵你們老師送給你們一首兒歌,將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兒歌加入,不僅有效地活躍了活動氣氛,而且再一次為學生敲響了安全的警鐘。

在本課的結束部分,我利用課件播放音樂《祝你平安》(畫面:音樂)並進行全課總結,小朋友們,我們要記住今天所學的知識,還要將知識告訴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我們人人都會看標誌,人人都遵守交通規則,人人都平安。以上是我對《平安回家》一課的說課,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建議,謝謝大家。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3

一、說破教學目標:

(一)認識秋天收穫的一些果實、種子和蔬菜,瞭解植物的果實和種子與人的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感受大自然的養育之情。同時,在參與觀察、分類、製作和交流等活動中,體驗自制作品的成就感,感受欣賞他人與被他人欣賞的愉悅。

(二)通過觀察秋天收穫的果實和種子的特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分類能力。

(三)知道幾種常見植物果實和種子的形態,初步學會給果實和種子分類的方法,學會製作簡單的種子標本,進一步認識秋天的顯著特徵。

二、說教學重點

讓學生感受到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三、說教學難點:

果實和種子不同的分類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說一說都有哪些果實在秋天成熟?

(二)想一想:秋天,有哪些新上市的蔬菜和糧食?

(三)看圖片:說說你都看到了哪些實物?你認為秋天是個什麼樣的季節?

(四)教師將果實按小組分給學生,說一說都有哪些果實。

(五)分別說一說自己組內的果實是什麼樣的。

(六)小組合作:將小組內的果實進行分類,並說一說是怎樣分類的。

(七)在按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比一比哪個小組分類方法多。

(八)同樣方法,認識植物的種子,並按不同方法進行分類。

(九)教師講解如何儲存種子,學著製作簡單的種子標本。

(十)果實和種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舉例說說他們為人類提供了哪些食品和用品。

(十一)用樹葉、果實、種子做做裝飾品,相互欣賞。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4

本學期我們根據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制定了教學工作計劃。全學期依照教學內容和結合班的實際進行授課,重點做了下面幾點工作。

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三化”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

4、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二、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後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蒐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

本學期我擔任二年級品生課和三、四年級品社課的教學任務。低年級的教學注重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而中年級的教學則注重學生參與能力的培養。兩個年級雖然教學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教育的凸顯性,都是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著這種理念,此學期在教學上總結如下。

一、撰寫計劃,完善教學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我細心地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絡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為本,營造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儉以養德,創設情境

保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在教學中我補充了低碳與我們的生活的相關知識,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因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四、拓展訓練,指導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開啟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他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本學期由於改革了教學方法,採用多媒體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聽其聲”、“觀其形”、“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但是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的地方,如: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豐富,教學媒體的設計還有待提高,個別學生的耐心輔導還欠缺等等。在以後的工作中還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做好課後的反思。

綜觀一、二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教材的全貌,都是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我們的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樂於交往,體驗快樂,形成好的生活習慣,並能有一個正確的生存態度和處事方法,可以說這兩套新教材它很合適宜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對老教材已經過時的無奈和新時期的教學改革慾望都得到了釋懷,並有了一種欣欣然的暢快!

本學期我堅持以《課程標準》為指南,根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特點,緊緊抓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引導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上下功夫、構建生活課堂、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抓好養成教育。二是突出課改重點,深化教研內涵、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學行為,提升教研品位。

一、認真學習,理論聯絡實際,掌握教材實質

在備課過程中,我認真仔細地領悟教學目標和綱要,一絲不苟地做著教學準備,並千方百計地從各個渠道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和課程資源,這一環節我從沒馬虎和懈怠過。我認真《品德與社會》教材培訓材料,進一步用理論充實自己的頭腦,具體的課案帶來了更感性的認識,從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制定好《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並認真實施。

二、利用集體備課,體現課程理念。

自參加課程改革以來,接觸了大量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理論如沒變成教學實踐,再先進也是沒用的。

為了把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本學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質,尋找更符合學生的切入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提高學生的自豪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對教材精心策劃、反覆推敲,將教學思想、教學設計與相關老師交流。課後,結合教學反思,和其它教師的意見,在教學後記中進行評點,分析。

三、規範學生的品德行為,用校園文化薰陶學生。

一學期以來,我們大力加強良好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從小、從近、從實、從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並結合校園文化重建,把新《守則》、《規範》上牆,並設定一些富有教育內涵、學生易於接受的固定宣傳標語,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今後,我將繼續努力,不斷實踐,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兒童的品德在生活裡萌芽,讓兒童的生活在笑聲中飛揚。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5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定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定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這一學期,按照教學目標有計劃的完成了本冊書的教學內容,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比較強,通過自學、討論、交流等形式的教學,學生的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