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1.27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1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昇華。“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樑。

及時交流,昇華認識。《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後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學做家務當幫手》每一活動過後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後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髒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裡有很多髒東西,以後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說給家長聽。

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著這樣做:教學《感受夏天》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後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並茂的解說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並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藉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2

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絡生活,品德來自於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真的是這樣,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永不存在。聯絡自己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

第二、瞭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裡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誘導教育他們。孩子都是有各自獨立性格的,要在瞭解學生的前提下下結論,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並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3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幹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式做說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本冊教學的主題是“家鄉”,在上課之前我事先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我們渠縣的文化、風土人情,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查資料、問父母、問同學等途徑認識瞭解我們的家鄉——渠縣。在課堂上同學們能滔滔不絕的講解宕渠文化、渠縣黃花,有的同學還講到漢闕遺址。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4

在本節教學活動中,我依據《品德與生活》這一課程的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設計的教學方案,在實際執教時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得興致勃勃,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具體反思如下:

1、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教學設計中的“看誰做得好”、“假期生活我能行”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合理安排生活,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利用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在興趣中得到薰陶。

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模擬和角色表演——“有人在敲門”,使學生獲得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經歷模擬性的演習中,使學生獲得經驗,產生共鳴,從而產生向他人學習的念頭,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我還讓學生認真地評析,並對照自己,對照周圍的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深刻的教育,從而增強了教學的真實感。

《拍手歌》這一遊戲的設計,同樣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把知識和技能與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瞭解中體會,操作中感悟,參與中受到教育。

3、根據兒童的發展需要,在連續性活動中逐漸成長。

活動最後,“藍貓大哥和老師都祝同學們過一個快樂、安全而有意義的假期,下學期開學時我們再交流”,就是讓教學活動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的同時,同時我還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孩子獲得彼此聯絡、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4、有待改進的地方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交流和表達的機會,我在時間的把握上不夠準確,以至於拖了堂,今後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大班額情況下如何開展活動,如何提高活動的效率。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反思 篇5

懷著新奇與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節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對於本課的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為手段進行的。

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說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著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有的學生說,“我今天很高興,但是我還不認識我的同學。”這時,我就帶領學生進行活動,一起來認識我們的同學,告訴學生要與別人認識應該怎樣說,怎樣做;我讓孩子們從同桌開始認識,然後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的去認識自己想認識的同學。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

由於孩子們初入校門還不夠適應,所以40分鐘的內容沒有全部完成。但我覺得這節課我們很有收穫,孩子們在寬鬆逾越的氛圍中,認識了《品德與生活》,認識了張老師,認識了自己的同學,還知道作為一名國小生應該好好愛護自己的的書本。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