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2.43W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範文

《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1

本節課採用“回顧與思考—探究與發現—理解與運用—鞏固與提高—收穫與感悟”等五步教學為基本流程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究求知過程。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成為學習的主體,自覺參與課堂,積極投入到探索過程中,教學中引導同學們要學會用大腦去思考,用耳朵去傾聽,用眼睛去觀察,用雙手去操作,使學生言語與行動逐步起到自覺調控的作用,促進思維的“內化”,從而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課堂上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課堂教學效益。在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猜想、概括等活動後,用課件展示給學生,縮短了課堂教學時間,也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幫助。

三、注重對學生數學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儘可能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發言。對正確的發言給予真誠的肯定,對於學生髮表的不對的意見有意進行冷處理,創造機會讓學生去爭論。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敢說、敢議、敢評。

不足之處:由於本節課內容並不複雜,而且很難設計一些有創意的應用新知識解決的問題,所以,沒有做到切實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學語言不精練,有的話重複了好幾遍,過多的點撥剝奪了學生的思維參與機會;課堂提問質量不高,有的問題設問沒有必要。在習題的處理上,教師的指導沒有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2

一、得

1、本設計採取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安排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為更好地理解,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作準備,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2、數學知識不是靜態的結果,而是一種主動構建的過程,教學法中採用探究,討論,演示等形式,使學生與學習內容相互作用,從而獲得主動認知,主動構建,充分發展的.結果,學生通過畫圖,類比證明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學得有趣,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二、失

1、本節課雖然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孩子的上課積極性比較高,參與程度廣,但教材的整合與取捨體現的不夠突現,原因是所帶班級的基礎比較差,學習能力較弱,所以在整合與取捨方面步子邁得較小了一些,力求孩子在40分鐘內紮實有效的掌握雙基。

2、本設計只注重雙基的訓練,忽視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

三、措施

1、加強教學的鑽研和學習,在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上多下功夫,達到授之以漁,而是授之以魚。

2、加強基本功的學習,因為教材的整合和取捨不是簡單的二節課併為一節課,也不是刻意的不講某一部分的內容,我個人的理解是對教材創造性的使用,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採取不同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紮實的基本功,對教材爛熟於心,做到前後知識的銜接,達到課堂教學過程過渡自然,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會知識,快樂學習。

《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從回顧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線出發,再通過摺紙探索平分一個角,提出遇到不能對摺的木板或鋼板類角時如何平分的問題,引出角平分儀,進而類比介紹角平分線的作法。對於角的平分線的性質的探究,我是按操作、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進行,先讓學生通過摺紙,提出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思考,作出猜想,然後將它轉化為數學問題,讓學生圍繞著問題而展開驗證猜想,從而得出結論。

整節課都以學生為主,自己操作、探究、合作貫穿始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的思考留下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結論,學生在經歷“將顯示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從而能對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動手、合作、概括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可惜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估計不足,前面探究角的平分線的畫法花時過多,造成後面對角的平分線的性質的探究,特別是驗證猜想和歸納結論顯得過於倉促。

《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4

一、理解學生,讓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

教學設計時需要理解學生,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認知規律、思維障礙,才能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激發學生積極主動進行知識建構。

1、清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

這一點對於剛剛參加工作4年的我來說,往往是在教學後才能更好地把握的。比如本節的內容,要讓學生自己經過探究總結出“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學生們在歸納時能說出“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向角兩邊作垂線段,垂線段的長度相等。”但卻不能將垂線段的長度,與點到直線的距離聯絡在一起,從而在得出性質定理時,出現了一些困難,就是因為我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對原有知識的認識,在佈置預習作業時沒有讓學生回憶什麼是點到直線的距離。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我在2班佈置預習作業時,就提起了注意,從而讓教學順利的進行了下去。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學生,清楚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潛能、需求與差異,清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新的知識生長點與潛在的困難,使教學更合理,幫助學生順利的進行知識建構。如果離開對學生現狀的準確把握,教學設計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2、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

本節課的目標之一就是:會用尺規作圖的方法,畫任意角的平分線。如何讓學生理解、記住作法,從而掌握畫角平分線的方法呢?

我由“平分角的儀器”入手,讓學生們自己發現儀器的原理,從中得到啟發,畫一個角的平分線關鍵是找到滿足條件的三個點,學生能理解到這兒,就能自己找到方法並畫出角平分線。也就讓學生的學習處在一種自然生成的狀態。新知識的發生、形成、應用,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是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的。

二、理解教材,讓教學設計由教材“生長”

本節內容教材在編排時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經歷這個探究過程,在明確探究目標、形成探究思路的前提下,動手操作,得出猜想,並進一步進行推理論證,感受結論的合理性,體現數學研究的嚴謹性。

我在設計性質探究這個環節時,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以問題為載體,逐步要求學生獨立分析、形成完整的證明過程,從而訓練了學生推理論證的能力。

教材的結構體系、內容順序是反覆考量的,語言是反覆斟酌的,例題是反覆打磨的,習題是精挑細選的。教學設計時需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內容、編排意圖,重視教材的特色欄目,善於將教材內容“生長”開去,教師應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結構,進而把知識教“活”,促進學生豐富或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讓學生順利開展數學活動,進行知識建構。

三、理解教學,讓教學設計更有效

教學設計時需要理解教學,重視教學過程、教學方式、課堂提問的設計,才能優化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學習。

1、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

本課教學時有一個突出的特點,設計了問題串,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啟發性,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讓數學定理的歸納過程、命題的發現過程充分“暴露”給學生。

學生在經歷觀察、猜想、驗證、證明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並能有條理、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正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發展學生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經歷一個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才能克服教學中只重數學結果的傾向,實現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地建構”的轉變,讓課堂湧動著生命的靈性。

2、重視數學方法的滲透

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如本節課的例題,可以用兩步全等的方法,也可以結合本節課的新內容,這樣就只需證一步全等。讓學生體會證明線段等、角等,可以用全等的方法,當然也可以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將來還會有別的思路,這樣的總結,能幫助學生整理做題思路,不會在解決問題時一臉茫然、無從下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