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3.39W

本節課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按操作、猜想、驗證、運用的學習過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意識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始終圍繞著角平分線的定義、作圖及其性質的問題而展開,先從出示問題開始,鼓勵學生思考,探索問題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的理解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後,自我感覺良好,學生在課堂上也積極參與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討、勇於創新。在此教學中,只須真正實施民主的開放式教學,創設平等、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使師生完全處於平等的地位,學生才能敞開思想,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問題,使他們有足夠的機會顯示靈性,展現個性。在問題探究、合作交流、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在課堂活動中經歷、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過程,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創新教育的目標落到實處,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解決問題、嘗試到一題多證的方法,體驗到參與的樂趣、合作的價值,並獲得成功的體驗。我回想這節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與不足:

1.創設情境,點燃激情。創設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讓每位學習者身臨其中,觸景生情,都有一種探究新知的渴望、奮力向前的衝動,使他們處於一種“憤悱”的狀態。用鮮活的問題匯入,精彩的'實驗,掀起學生求知的激情,引發學生的思考。

不足之處是:在授課伊始,沒有把平分角的學具的建模思想充分傳達給學生,只是利用它起到了一個引課的作用。並且沒有在尺規作圖後將平分角的學具與角平分線的畫法的關係兩相對照。

2.主體探究,體驗過程。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自主探究、過程感悟。在教學中,給學生一段時間去體悟,給他們一個空間去創造,給他們一個舞臺去表演;讓他們動腦去思考,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這種探究超越知識範疇而擴充套件到情感、價值觀領域,使課堂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樂園。

3.互動傾聽,靈動昇華。在課堂上允許學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見解與困惑。相信“沒有嘗試過錯誤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用欣賞的眼光去觀察,用寬容的心態去理解,鼓勵學生創新;允許學生出錯,學會延遲判斷,讓學生學會自己在錯誤中改正,在跌倒處爬起。但對課堂所用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由於在開始的尺規作圖中浪費了一部分時間,當然這一環節時間的浪費與我講授尺規作圖的方式不夠合理是分不開的,以至於在後面所準備的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給人感覺這節課不夠完整。再就是課堂上安排的內容過多,也是導致前面所提問題的原因。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不應死板教條,而應根據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教學建議:

1、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課程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

2、“面向學生”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強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三是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課程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展特點,關注、關照學生的需要、興趣、追求、體驗、疑難等。

3、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強調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強調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強調口語交際等等。強調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絡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資源,開展本土化教學和校本班本教學。

4、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拓展個人的各方面修養,淡化自己的學科角色,同時把學生視為接受教育的一個完整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