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烏龜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78W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聰明的烏龜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

聰明的烏龜教學反思

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教學反思(一)

這個月的主題是:動物,我們的朋友。因此,我事先讓小朋友帶來了一些小烏龜。因此,到了下課時間,小朋友都會迫不及待蹲下來去觀察烏龜的外表。然後,對於烏龜幼兒非常感興趣。

這次的教學是一堂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剛開始我出示了一個烏龜玩具,為了吸引幼兒,我烏龜後面的繩子一拉,烏龜就開始“遊動”了。後來,我臨時想到,假如有一個狐狸故事的話,你覺的會是烏龜贏還是狐狸贏?幼兒,頓時有了自己的想法,接下來我就引出了《聰明的烏龜》,讓幼兒意識到這隻烏龜聰明在哪裡,先來完整聽一遍故事。接下來的教學,我都是讓幼兒邊看圖片邊按自己的想法說出你看到了些什麼?他們在幹什麼等等,然後我再把一張圖片的內容完整的講一遍,激發了幼兒積極向上的慾望。整體效果還可以,跟幼兒的互動也不錯。但在教學中,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此,我列入了幾點:

1、 在開頭部分中,在猜測烏龜與狐狸的結局中,我設計的不是很全面,後來又提到了烏龜戰勝狡猾的狐狸,有點矛盾。這可能也是臨時想到的一個提問,然後沒有組織好而造成的!

2、 在各個故事的提問中,提的問題比較狹窄,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比較容易,有些對話可以讓幼兒自己去想、自己去說。如圖片上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儘量讓幼兒說的多一點。總結出一點,開放性的問題應該再多一點,這樣就更有趣了。

3、 題目是《聰明的烏龜》,主題是突出烏龜的聰明才智,烏龜聰明在哪裡?烏龜又是如何騙狐狸的?這些都可以讓幼兒進行情景表演,這些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此教學活動的精髓所在。

後來,自己反思了下,其實,也可以讓幼兒說說你最喜歡哪張圖片,為什麼?這樣的話,既能鞏固故事的部分內容,又能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後來的一次延伸活動課上,我就把這些不足,在那次的課堂上展示了出來,果真,效果很好,甚至比第一次上的課還要好。

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教學反思(二)

最近我們大班教研組正在開展語言課研討活動。分別由一位教師進行行為跟進式研討,活動的目標是圍繞著“小班化背景下教師迴應的有效性研究。這次正好輪到我執教,我選擇了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這是一個寓意很強,角色語言比較鮮明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一隻烏龜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戰勝狐狸的過程。通過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幽默感的語言來烘托其中的寓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故事畫面色彩鮮豔、形象生動,故事中內容情節性較強,適於幼兒猜測,孩子們也一定會非常喜歡,也正因為此我選擇了這節課作為研討課。

活動設計反思:在第一次執教時我就開始認真研讀文字。把活動的目標定為:1.理解故事內容,重點了解烏龜是怎樣機智地對付狐狸的。2.學習用語言大膽地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表現作品所蘊含的幽默感。故事的前半部分自己認為比較適合幼兒猜測表達,而在對話環節怕幼兒難以理解,所以打算還是用傳統的理解故事的形式,教師生動的講述,讓幼兒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從而理解故事中對話的內容,同時還加上了讓幼兒表演角色對話環節。因為要表演所以要讓孩子們學說故事中的對話,通過師生表演,生生表演等形式。由於太過注重學說表演反而輕視了活動目標2的達成。經過兩次的執教之後也使問題更加凸顯了,儘管在第二次的執教時已經淡化了學說的過程,但感覺還是對了解烏龜是怎樣機智地對付狐狸有些欠缺。所以還是覺得是否可以嘗試讓幼兒從頭到尾都讓他們自己來猜測表達對作品的理解,這樣可能會更好的達成目標。於是便準備第三次的繼續執教。在活動之前我又把圖片進行了處理,讓圖片的內容能更適合於幼兒講述。在完整傾聽故事環節我還通過動畫與視聽相結合的方式更吸引幼兒,同時也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多媒體教學的便捷與高效。

活動有效迴應反思:

“不舉手的孩子”和“舉手的孩子”都需要回應

集體活動中老師和孩子的互動提問後,有一些孩子願意積極舉手迴應老師的提問,這些孩子一般開朗、外向、喜歡舉手、善於用語言表達,所以這些孩子發出的訊號教師能及時捕捉,並樂此不疲地與其進行交流互動;但也會有一些孩子內向、文靜、膽小、很少舉手,這樣的孩子教師比較容易忽視,其實不舉手、不愛說話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關注和迴應。所以在這幾次的研討中我始終關注這每一位孩子,讓每一位孩子都來說一說,哪怕是不舉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也經常會因為老師的忽視而遊離於課堂。對不愛舉手的孩子更多幾絲目光的停留,選擇回答物件時,對不愛舉手的孩子說:“我想請一個沒有舉手,但一定知道的人來說。”“不舉手的孩子我也會請得。”鼓勵他們積極舉手。

當然對那些愛舉手,能積極迴應老師的孩子,我們也要鼓勵、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他們說“你特別棒,每個問題都舉手,機會讓給別的`小朋友吧。”“讓他先說,你來補充好嘛。”教師只有秉承平等迴應的觀念,每一個孩子才能和老師有積極的互動。

站在一個高度拎中心

在師幼互動中我始終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重要思想,集體活動中老師丟擲問題之後,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法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針對本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當前課堂情境進行靈活調整,接不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迴應。所以我們要善於把握中心目標,站在一個相對於高一點的位置迴應、引領幼兒。

比如:在孩子們猜測大灰狼指著天上說的環節,我讓孩子們自己想想大灰狼會說什麼?當孩子們回答的不夠正確時,及時提醒幼兒還有別的想法嘛?這樣也給了孩子一個資訊,你的回答還不夠正確,繼續思考。當孩子們的回答正確時,我馬上接著說恭喜你,猜出了大灰狼的想法,這樣的回答也使前後起到了過渡的作用,接著便是我自己的講述。同樣當孩子們猜出了烏龜的回答時,我馬上便接著:“你真聰明,和烏龜的想法是一樣的。” 一邊肯定了孩子一邊過渡到下一環節。在活動中我始終不會因為幼兒的回答不符合“標準答案”而不作迴應 。在觀察狐狸摔烏龜的環節,孩子們都說烏龜是因為不怕摔所以才說是想到天上去玩玩,正好和故事的意思相反,於是我便拎出一箇中心,“孩子們,思考一下,烏龜到底怕不怕摔?”

多種策略應對迴應“瓶頸”

當幼兒回答問題有困難時, 我便耐心期待並積極設法促成轉機。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分解難度、化難為易”、“轉換角度、另闢蹊徑”、“適當提示、給予線索”等方法。而不是採用乾巴巴的語言讓幼兒繼續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問,這樣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援幼兒,反而可能讓幼兒覺得老師在給自己施加壓力。

教師迴應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技能,有效迴應是為了讓教師的“教”更有意義,也讓兒童的“學”更有價值。一百個孩子迴應方式,讓我們一起從研讀孩子開始,認同孩子所有的聲音,讓每個孩子不對交流產生畏懼,讓每個孩子喜歡錶達,讓每個孩子從教師的迴應中有所得,有所獲!這也是我們開展此次研討活動的真正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