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闢地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75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盤古開天闢地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盤古開天闢地教學反思

盤古開天闢地教學反思 篇1

《盤古開天地》講的是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這篇課文內容短小,但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從盤古如何開天闢地到最後倒下化作萬物都能一目瞭然。因為本課採用集體備課,採用板塊式教學,在準備上課之前,我們各個老師都先準備了初稿,然後再經過討論得出了共案。

教學設計的流程:

1、瞭解神話故事。

2、積累雅詞。這部分在積累的時候分為幾種型別,如詞語分類、短句等。

3、概說神話。默讀課文,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文?

4、細悟神話。說神奇,我是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的:( ),因為( )。

5、講述神話。

經過實施操作,我們發現,這樣的設計理論上符合板塊式教學的要求,教學主線突出,教學點重難點等方面也能概括其中,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變得繁瑣、時間上安排不夠,甚至有些地方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比如,在第二部分積累雅詞,教師需要花上8—10分鐘跟學生講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它們與什麼有關,這就造成接下來品析段落朗讀的時間縮少了,花這麼多時間解釋不如讓學生寫一寫。其實這裡可以單純讓學生多讀兩遍,老師只需在旁提點一下它們的相同處即可。再者,在第四部分細悟神話,其實文章中處處都充滿了神奇,處處都可以去體會,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感受,能夠通過朗讀或者詞語中感受到神奇就可以了,老師大可不必要每句話都挑出來細細的品析,這樣就違背了板塊式教學的原則,也把本來一篇充滿想象色彩的文章添加了很多主觀成分。

當然,這節課上也有成功的地方。

1、以主問題貫穿全文。這個故事真神奇,你從哪些地方看出的?以神奇為基點,讓學生通過朗讀、自讀自悟、品析文段去感受文章的神奇妙處,感受神話的寫法。

2、學會通過重點詞語感悟人物精神。如第二自然段抓住“掄”、”劈”這兩個動作詞,通過學生做動作,通過換詞等方式,讓學生感受盤古開天闢地的艱難,感受盤古開創宇宙的過程。

3、展開想象的翅膀。課文最容易感受神奇之處在於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變化,讓學生通過仿說的形式展開合理的想象,想象盤古倒下後,他身體其他部位還會變成什麼。學生的答案往往讓老師充滿的驚歎。

一次集體備課,就是一次智慧碰撞的火花,通過這次集體備課讓我學習到更多,希望以後有更多共上一課的教學活動。

盤古開天闢地教學反思 篇2

教學《盤古開天地》時,我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點:

一、新穎的開課方式,使學生興趣盎然

憑藉教材,對文字進行了再創造,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引入,讓學生交流自已蒐集的中國神話故事,當提到人們把盤古當成人類的“老祖宗”時,學生感到特別有趣,不知不覺營造了一個神話殿堂,把學生帶進角色,進入了本課的學習。這樣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後面各環節做好了鋪墊。整個教學設計環環相扣,自然流暢,富有創造性。

二、識字寫字與讀文有機結合,抓住重點讀中品,讀中悟。

課堂上突出了識字重點,重視詞語學習方法的教學。在初讀課文後我組織學生劃生字,互相認讀交流記字。並利用部分學生提前預習並標出疑難問題的現象,引導學生明白“學貴有疑,疑則進也”,而解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學習從讀中體會思考問題,互相學習學習方法。同時,針對本課特點,我將識字寫字分別穿在了每一節課中,在課堂中有機地穿插寫字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研讀課文時以讀為主,讓學生通過反覆讀、想進行感悟和體會,組織學生進行探究體會,整體深化,延伸拓展,從了而巧妙地突破了重、難點。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採用讀中品,讀中悟。把識字學詞、閱讀融為一個整體突出了語言訓練的實踐性和識字教學的綜合性。

三、自主、互動、情趣盎然的課堂環節

說對盤古的印象時,學生積極自主,各抒已見,其中一個學生談的非常特別,他說盤古不喜歡黑暗,喜歡光明,剛醒來時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歡黑,所以就開天闢地才有了光明。聽此我心中一陣高興,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怎麼就沒想到呢?這個神話故事中竟有這麼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馬上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白不管遇到多麼壞的事,多麼黑暗的環境,只要我們敢於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著光明就一定會創造奇蹟的,不光是盤古這件事,以後的人生路上所經歷的都是這樣。學生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課堂結束時,讓學生學著創造句子,學生興趣盎然,有說“我想到東南西北祖國各地走走,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四肢”,有說:“我看看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這樣就能看到盤古的眼睛”,還有的說:“我想站在外邊讓風吹一吹,這樣就能感到盤古的氣息”,當有個別同學說“我想到江河裡去喝口水,這樣就能喝到盤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裡去洗洗澡,這樣就能在盤古的血液裡玩”時,大家都感覺很殘忍、不恰當,於是我馬上引導學生聯想目前盤古血液變成的江河受到汙染的情況,引導學生改成了“我想將江河裡的垃圾撿一撿,這樣盤古的血液就會流遍全身”“我想讓大家都來保護江河,這樣就能使盤古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我們要遵照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創造一種民主和諧、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課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想說、敢說,這樣才能針對其回答,將其思維引得更深,並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盤古開天闢地教學反思 篇3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傳說中的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展開教學,在朗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這一神話人物那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課題的`引出聯絡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我先播放孩子們熟悉的動畫:《西遊記》、《小哪吒》、《葫蘆娃》,讓孩子們猜出孫悟空、哪吒、葫蘆娃這些神話人物,在他們興趣盎然的時候馬上引出了課題,激發了他們對新的神話人物——盤古的好奇心,也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

二、抓住重點,創設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開天闢地。在教學時,我抓住“掄”“劈”這兩個詞語,與“拿”“砍”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課文中的這兩個字更準確地寫出了盤古分開天地的艱辛與決心。並讓學生在朗讀時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的恰到好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我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的所妙之處。我還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讓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感受盤古開天地的偉大、勇敢、堅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

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變成什麼”這節時,我採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悅的朗讀氛圍。同時隨機摘錄了這一節中的優美的片語,通過美讀,為下一環節學生仿寫“他的( )變成了( )。”一句話做了知識的鋪墊。

四、不過縱觀整堂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一、課堂容量太大,上課的節奏有些快。整堂課先是匯入新課,接著是檢查字詞的預習,再就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最後學習課文的1—5自然段,幾乎一節課學完了整篇課文,知識容量很大,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有點趕時間,少了給孩子們品讀、“消化”的時間。

二、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有示範,有激情導語,學生能有一定的表現力,但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大部分是齊讀、引讀、指名讀。如果讀的形式再多一些,學生的興致可能會更高。還有我卻忽視了讓學生邊讀邊想,沒有很好地將語言文字與畫面想象結合起來。如果當時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的場面,同時,激勵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用恰當的語氣讀出來,可能效果會更好。有了這一舉措,不僅有幫於學生對文字進行內化,也教會了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會有收穫。那份收穫會使我更加充滿信心

盤古開天闢地教學反思 篇4

我執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盤古開天闢地》一課。教學中我對盤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話的特點融入其中,品讀語言的同時,不忘學生想象、表達的訓練。雖然鄭店街聽課的老師們給予了些許肯定,綜合看起來還算是順利完成了本次教學,但課後細細揣摩,有兩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足以為戒。

1、問題設計的明確性。

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在複習第一部分“盤古開天闢地”後,我問學生:“盤古一斧、一揮、一劈就分開了天地,你們覺得盤古怎麼樣?這個神話故事怎麼樣?”(力大無比、奇特想象等)此問題隨意,不如問:“你們感受到盤古的什麼?”避免追問的嫌疑。

在學生默讀6-9自然段時,我問:“神話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們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盤古還有哪些讓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學生默讀10秒後還是沒有人舉手,我就有點著急了:“找到一處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們能互相啟發。馬上有一個孩子發言,我順勢說:“同學們,盤古每天會長高一丈,這就是他的神奇呀!”學生們馬上就找到了他能變化、變化快、站的時間長等句子談體會了。為什麼學生會在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上卡殼呢?那是我在此問題設計的不明確:我既想結合神話的特點,又想結合課文內容提問,結果顧此失彼。不如直接問:“天地分開以後盤古怎麼做的?”學生很快就會把他頂天、撐天等的描寫找到了。一句“找到一處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師本”觀念的體現:退一步,儘管如此問題下,如果相信學生,多給10秒,20秒,孩子們也是能讀懂文字的。

2、“點狀”教學與“散狀”教學

在學習第10自然段後,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盤古的——變成了——”學生一時想象不出來,後來才陸續有幾個學生髮言了。這是典型的“點狀”教學,當學生的思路沒開啟時,不妨發揮同桌、小組的作用,在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學生的學習由議論文式的“點狀”連線成“散狀”的群體學習,使課堂流淌出一種靈動之美、和諧之美。這不也是我的追求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