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項羽之死》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篇1

【學情分析】

本文選自司馬遷《史記》,語言淺顯,文意理解難度不大。因此,本課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放在從散文創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單元教學目標:從散文創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本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分析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鑑賞。

教學難點:評價人物,得出啟示。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教法:講授法、導學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課前預習】1、掌握生字詞;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語言,歸納司馬遷對項羽的態度:是褒是貶?

教學步驟

一、匯入

蒲松齡曾作過這樣一副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講了兩個人,項羽和勾踐。

(項羽)鉅鹿之戰:驍勇善戰,勇冠三軍,成為天下英雄

鴻門宴:剛愎自用,坐失良機,埋下悲劇種子

二、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的三個主要場景。

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三、文字研讀

(方法點撥)

1、欣賞垓下之圍(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齊讀第一段,A、欣賞細節描寫展現的“驚—起—飲—歌—泣”這一系列的動作和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項羽之“泣”的複雜心境;B、欣賞從“聲”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樂對人物心理的巨大沖擊、“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覆嘆唱折射的無限蒼涼、悲哀和疼惜,感受項羽之死這最後一幕的序曲的悲愴氛圍及音樂的無形感發作用;(播放音訊)

C、欣賞“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的側面烘托效果,(學生範讀)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2、欣賞東城快戰(突出“叱”字——勇猛自負)

全體男生齊讀第二、三段。A、欣賞通過語言刻畫形象。引導解讀戰前這段話的三個層次三種心緒—回顧戰鬥歷程且說是“天之亡我”時的極度自負;明知無法脫身時還說“願為諸君快戰”的大勇;“復聚其騎”時一問“何如”的豪邁。B、欣賞項羽“大呼、馳下、瞋目、叱之”動作神態的細節和敵方“人馬俱驚,辟易數裡”的再次烘托,感受項羽蓋世的勇武神威。

3、欣賞烏江自刎(突出“笑”字——知恥重義)

學生分角色朗讀A、從江邊的慷慨陳詞,語言的角度賞析。B、從“項王笑曰”的“笑”,神態的角度解讀“笑”的豐富內心。

總結歸納:項羽是一個多情善感、極度自負、知恥重義、心地仁善、勇武豪氣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鑑賞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節、品味細節、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四、詩文有別

烏江

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同樣是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但詩歌與散文創造形象的手段卻大不相同。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

詩文區別:一、散文刻畫手法具體,詩歌則是跳躍、省略,留給讀者自己品嚐的空間。二、散文更注重具體化,形象化,真實化,而詩歌較偏向意象化,讀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賞、學習部分描寫形象的語段,學以致用。

六、作業

寫一段文字,通過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手法刻畫人物。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

用“多維透視法”分析鑑賞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在高一上學期學過一篇節選自《史記》的文章——《鴻門宴》,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塑造了一個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項羽,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大家思考:項羽是一個怎樣的人?(用成語概括)

驍勇善戰、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項羽之死》選自《史記·項羽本紀》,記敘了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戰——垓下之圍的全過程以及項羽生命的最後時刻。上一節課,我們對文章進行了文字疏通,這節課我們將跟隨司馬遷的筆觸繼續勾畫、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項羽形象。

二、根據故事情節,將課文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圍。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東城快戰。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烏江自刎。

三、瞭解多維透視法

多維透視法,即多側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徵,血肉俱全,豐滿立體。

四、運用“多維透視法”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

1、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項羽被圍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現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寶馬的訣別,顯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戰、曾號令天下,現如今卻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人生的境遇變化之快,讓他始料未及。此時最能表現他這種複雜心境的動詞是什麼?“泣”,極其傳神地寫出了項羽內心難以言表的情感。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更何況是西楚霸王?“泣數行下”,這是司馬遷筆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淚、最後一次落淚,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涼,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在“東城快戰”中,司馬遷圍繞“項羽”一共寫了三個事件:潰圍南出、誤信田父、三戰三勝。

(1)潰圍南出,“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而“漢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兵力反差極大,透視出項羽的身處絕境。

(2)誤信田父,田父為何故意給項羽指錯路?

補充資料:《史記·項羽本紀》

“秦二世元年,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鉅鹿之戰後,項羽因疑秦降卒思歸,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漢元年,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漢三年四月,項羽大破漢軍,殺漢卒十餘萬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馬遷委婉地表達了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戰中的“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的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你從中看到項羽是怎樣的人?彷彿看到一個英姿颯爽、驍勇善戰、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為什麼在文中項羽又數次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這反映了他怎樣的複雜心理?死,並不可怕;承認失敗,那才可怕。這句話暗示了項羽的自負和不醒悟,他從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暗含著司馬遷的批評態度。

那你認為是什麼造成了項羽的失敗?(語文教案)性格缺陷:優柔寡斷,匹夫之勇,殘暴凶狠;政治錯誤:不懂籠絡人心;軍事失敗:分封天下,養虎為患;命運的捉弄:鴻門宴錯失良機,誤信田父走錯路。

3、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項羽在烏江邊拒渡、賜馬、贈頭,表現了他的哪些性格特點?表現了他知恥重義、視死如歸的性格。在烏江岸邊,亭長勸項羽趕快登船,來日尚可東山再起,項羽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表現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賜馬給亭長又表現了他心地仁善。項羽進行了最後短兵相接地搏殺之後身受重傷,此時看到了背楚投漢的故人呂馬童,於是贈頭給他,自刎而死,這個情節再次表現了項羽的視死如歸。

五、總結歸納項羽的性格特徵

坦誠直率、心地善良、光明磊落、知恥重義、視死如歸、剛愎自用

不善用人、有勇少謀、多愁善感、優柔寡斷、自矜功伐、婦人之仁

六、討論:項羽能不死嗎

結論:項羽必須死。

1、性格悲劇

性格決定命運。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2、歷史悲劇

(1)軍事力量垓下之戰前,項羽的十萬大軍受到三十萬漢聯軍的長期圍困,而漢軍佈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軍隊受到了重創,幾乎全軍覆滅,楚霸王已經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基礎與條件,正所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即使項羽力能拔山也無濟於事。

(2)政治形勢。漢王劉邦進入關中後,廢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民心。而楚霸王卻缺乏政治家的遠見卓識與深謀遠略。

(3)起義的環境與條件。即使他能過江回到家鄉,形勢也與起義前大相徑庭。當時之所以能夠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是因為強秦剛滅六國,人心不穩,而又焚書坑儒,修築長城,實施酷刑厲法,傷民過多過重,可以說是,所以,不管是陳勝吳廣也好,還是劉邦項羽也好,只要義旗一豎,便如星星之火,綿延不絕。而經過連年戰亂後,人心思定,當時已經不再具備項羽東山再起的政治環境。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4)生存機會。劉邦從安天下的角度出發,不會給項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過江,漢軍也會繼續追殺,不除掉這個眼中釘,劉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從以後除掉韓信、英布等做法看,項羽也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機會和可能性。

七、評價: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失敗了,我們還能稱其為英雄嗎

1、李清照:為項羽大唱讚歌,認為好男兒就應該生為人傑,死為鬼雄,項羽不肯後退,寧肯一死,死得好!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易中天: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湧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麼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3、王立群:項羽雖然最後失敗,但我們承認,項羽是英雄,項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弔和同情。

八、課後作業

假如項羽被活捉,寫一段項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動。字數:300字左右。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藝術形象”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誦讀是古代散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同時文言知識的積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在古代散文的學習上,已經有一定的閱讀功底,文言知識的掌握也已能夠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總的來說,還要經過更深層次的學習,才能有質的飛躍。

設計思路

鑑於以上兩點,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品味探究,走進文字,貼近人物形象。

在《中國文學》一書中,“形象”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項羽之死》通過語言、行動描寫,刻畫出項羽這一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不經反覆品味,實難深度認知。因此,師生共同品鑑本文,以期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效果。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生通過自讀,概括故事情節。

2、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點。

2、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品評項羽這一與眾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徵。

3、掌握塑造、鑑賞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形象,評價其性格。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分析與鑑賞。

教學難點評價項羽性格。

教學方法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工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屠洪綱的《霸王別姬》,渲染氣氛。

介紹不同性格側面的項羽,以引出本課的項羽形象。

二、展示教學目標

三、回顧複習

教師引導

(一)梳理情節

學生活動:找出本文描寫的三個場面。

教師明確: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二)分析垓下之圍中的項羽形象

學生活動:朗讀課文,從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探究項羽的性格。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再三品讀《垓下歌》及“泣”中包含的項羽情感及其性格側面。

2、總結項羽性格:多情善感,兒女情長。

3總結品鑑人物形象的方法:品讀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及側面烘托等。

合作探究

(一)分析東城快戰中的項羽形象

學生活動:分小組合作探討,賞析東城快戰中的項羽形象。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引導總結項羽性格。

勇猛善戰,臨危不懼,氣概豪爽,不知自責自省。

(二)分析烏江自刎中的項羽形象

學生活動: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找出文段中最打動自己的文段,並交流。

教師活動:

1、點評朗讀。

2、根據學生的交流總結項羽的形象:知恥重義,視死如歸,慷慨豪爽。

(三)總結分析所得的項羽的形象

多愁善感、勇猛善戰、氣概豪爽、知恥重義、視死如歸、極度自負、心地善良。

拓展遷移

參考李清照和王安石對項羽的評價,談談自己對項羽的看法。

要求:1、200左右。

2、可以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和細節為事例。

3、點評事例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共同品鑑了《項羽之死》這篇文章。品文如品酒,品人亦如此。細細品味,方能深解箇中滋味。反覆品讀,方能讀懂文意,讀懂形象,讀出見解。此法不唯品“項羽”,亦是古人鑑賞之通則,舉一而反三,乃品文之真境界!

四、作業

完成對項羽的評價小作文。

五、板書

項羽之死

司馬遷

知情節

品形象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

扣住人物動作神態

注意側面烘托手法

評項羽

六、教學反思

高中生讀古文,常淺嘗輒止,限於字詞,負於表面。本設計旨在“授之以漁”,以誦讀、品鑑為法,希望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做到知人論世。

附:《項羽之死》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