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51W

教學設計A】

七年級《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

〖比較閱讀

創意說明: 課文向我們展示了貝多芬作為常人、超人和偉人這三個層面的真實形象。他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不耐煩、生氣、感動、嘆息、軟弱;有超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也有作為偉人的驚人的藝術才華以及他用整個生命來實現的面對苦難的英雄心: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裡希望寫出的音樂!與《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等課文作比較閱讀,看看作者表現人物的角度及側重點有何不同,看看不同國籍、不同時代、不同領域、不同性別的偉人們有著何種相同的精神特質。有比較才有鑑別,在比較中,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本文的特色,更高層次地進入閱讀境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認識世界。

〖教學步驟

一、名言匯入

耳聾,對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 並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 不但為他自己,而且為著人類。這樣一種超生和創造的力,只有自然界裡那種無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羅曼·羅蘭

二、閱讀全文,依據你自己的主觀感受給貝多芬一箇中肯的評價

1、一句話評價:貝多芬是一個人。常人、超人、偉人。

貝多芬有著和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拜訪他,並希望瞭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一樣會表現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不免嘆息,感到軟弱。

他又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作為音樂家,最大的打擊莫過於耳朵聽不見音樂。但他並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這一殘酷的事實,一方面儘可能獨立地處理日常雜務,另一方面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安靜,傾聽自己內心的需求和衝動,用心觀察和思考人生,進而把這種思考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現心靈中複雜多變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自然神祕的、難以名狀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音樂成為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他是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貝多芬以他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裡,已經成為生命的象徵。

2、比較評價。

比較閱讀《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偉大的悲劇》《荒島餘生》《夸父逐日》《我的信念》,再次評價貝多芬。

在進行比較時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 看作者表現人物的角度。

② 看作者表現人物的側重點。

③ 看作者的寫作意圖。

④ 看貝多芬與這些文章所表現的偉人們的形象有哪些相同之處(共性) 。

⑤ 看貝多芬與這些文章所表現的偉人們的形象有哪些不同之處(個性) 。

3、綜合評價。

不同國籍、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甚至不同性別的偉人們有著何種相同的精神特質? 你認為怎樣的'人才稱得上偉人? 你怎樣看待偉人?是什麼造就了偉人? 是經驗、天賦、名利,還是苦難、夢想與激情?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教學設計B】

〖片斷仿寫

〖創意說明

本文的描寫是十分成功的。

教學本文,可根據讀寫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範文的榜樣作用,引申出寫作能力訓練點,進行片斷仿寫的練習。這樣的教學能夠使閱讀和寫作結合成一個整體,以讀帶寫,可讓學生由閱讀理解走向模仿並向創造過渡,同時也能夠以寫促讀,可引導學生帶著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再次進入閱讀,使閱讀和寫作有針對性,相得益彰。

〖教學步驟

一、閱讀課文,認識形象

作者筆下的貝多芬:獨立而驕傲,沉鬱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二、探究寫法,總結規律

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描寫技巧,尤其是肖像描寫,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現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特點和精神氣質。同時作者還善於通過生動而個性化的語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除了上述正面描寫以外,作者還安排了側面描寫,通過女傭的介紹表現人物的生活壓力、工作習慣和堅強獨立的性格。這些描寫,都是值得學習的。

三、摘取精彩片斷,進行仿寫練習

學生自由選取一個精彩的片斷,學習運用其描寫方法仿寫一個片斷。可描寫同學、老師、親人、朋友、有過一面之交的人乃至素不相識的人,或正面描寫其肖像、語言,或者進行側面烘托。

四、小組交流,評價作品

學生完成片斷仿寫之後,互相交流評價,看肖像描寫是否做到了秩序井然、以形傳神,看語言描寫是否能夠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看側面描寫是否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形象的豐富方面。

五、帶著寫作問題,再次進入閱讀

在互評仿寫作品之後,學生帶著關於人物描寫的問題再次進入閱讀,體會作者筆下形神俱肖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學習掌握作者的描寫技巧,也能更深刻地認識人物形象。

【教學設計C】

〖音樂欣賞

〖創意說明

貝多芬是活在音樂裡的,也是為著音樂而活的。作為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尤其是他的鋼琴曲,特別震撼人心。學習這一課,進行音樂欣賞,有效調動學生的聽覺感官,增強學生對教材的感知能力,十分有利於智力的發展。

〖教學步驟

一、欣賞貝多芬的鋼琴音樂

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說說你從音樂中聽出了什麼。

可描述頭腦中想象出來的畫面,可說說你所感知到的精神內涵。

二、感受貝多芬心裡的音樂

結合課文思想內容,再聽一次音樂,感受貝多芬心靈的律動。在耳聾所帶來的孤獨和安靜中,貝多芬傾聽自己內心的需求和衝動,用心觀察和思考人生,進而把這種思考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現心靈中複雜多變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自然神祕的、難以名狀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音樂成為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

三、思考貝多芬生命的音樂

貝多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動人的樂章。他的生命因耳聾而遭遇了人生的休止符,卻在短暫的休止之後奏出了熱烈的最強音;他的生命波瀾起伏,卻如一支樂曲一樣在低谷之後掀起動人的高潮。你認為怎樣的人生才是一篇最美的樂章?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背景資料

作者簡介:何為,原名何敬業,1922 年生於浙江定海,歷任報紙記者、刊物編輯和電影文學編輯,1937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寫過詩歌、小說和散文,1956 年後主要從事散文的創作,著有《第二次考試》《織錦集》《臨窗集》等散文集。何為的散文,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進行深入的開掘,同時,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動性,有較精巧的構思和深遠的意境,語言簡潔優美。

【課文擴讀材料】

愛因斯坦求職記

使用建議:和貝多芬一樣,愛因斯坦同樣的不修邊幅、不通世故、不善交際、個性倔強、桀驁不馴,頭腦中蘊藏的才智卻又同樣的如若火山的熔岩。所不同的是,貝多芬是音樂界的巨人,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的偉人;貝多芬由於對音樂的熱愛而甘願一輩子孤獨地旅行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愛因斯坦卻由於對科學的熱愛而不得不協調與環境的關係,艱難地跋涉在現實的世界中。其實這兩種生活方式都是一種犧牲──為了理想而作出的犧牲。苦難與偉大總是孿生的,教學時,可引導學生結合本材料綜合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