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冗雜走向簡約--我理想的閱讀教學摭談(論壇精華帖)

來源:才華庫 9.71K

論壇精華帖:/vbb/

從冗雜走向簡約--我理想的閱讀教學摭談(論壇精華帖)

256213    山東省鄒平縣臺子中學   /  王海萍

你如果一半時間是學生在活動,你是個合格的老師;如果是以教師活動為主,你是個不合格的老師;如果2/3的時間讓學生活動,這樣的老師是好老師;如果3/4的時間都給學生,你是個優秀老師;你要是把全部時間都給學生,老師只是幾句點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級教師了。

--蘭本達

頂談--

教材教師學生,三方互動

新時期以來,在“科學主義”的光環下,本來十分清晰、簡約的語文課堂教學,其花樣卻越來越冗雜得令人眼花繚亂了,什麼“多少段多少環”、什麼“幾步幾級幾式”、什麼“某某板塊”等時髦說法,如每年春天滿天飛揚的沙塵暴,搞得一線的語文教師越來越撲朔迷離、懵懵懂懂、都快找不到北了。所以從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折射的嶄新理念看,語文教學需要正本清源,除盡鉛華,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只有堅決革除那些脫離教學實際的、教師用著彆扭、學生學得費勁的價值不大的花拳秀腳、條條框框,給課堂教學減負,把語文教師解放出來,讓他們去實踐、去領悟,去反思,去自主進行教學設計,讓語文教學反樸歸真,讓課堂教學從冗雜走向簡約,語文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走出“少慢差費”的泥沼,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們知道,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閱讀,是藉助文字和作者心靈對話;寫作,是藉助筆墨和自己心靈對話;上課,是藉助教師和文字對話;交際,是自己和同學以及其他人的直接對話。通過各種卓有成效的對話,學生樂學語文,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接受真善美的薰陶和教育,打好精神底子。在對話的諸多形式中,有人認為三方對話最為有效,謂之“頂談”(中央電視臺的許多節目--像“實話實說”、“東方時空”、“交流”等即是此種形式)。這種由三方參與的頂談,由於某一方在問題的交錯中處於“旁觀者清”的位置,故可使對話峰迴路轉,盤旋上升。

在此,筆者以閱讀教學為例,在如何從冗雜走向簡約方面,談談本人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閱讀是什麼?閱讀是讀者的個性化行為,是一個由內而外的“讀書--感悟--表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三方面的價值:一是提高語文素養--包括傳統文章學意義上的語文知識與能力,現代資訊處理意義上的語文知識與能力,中國傳統語感意義上的語文素質;走進作者心靈--結合具體語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理解作品內容;讀者意義上的:啟用讀者的生命意識--感悟啟迪、聯想想象、質疑推斷、品頭論足。就是說,讀者藉助語言文字接受文字、走近作者、理解文字,在此基礎上超越文字、提升自己。在此期間,教師的價值就是給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情景氛圍、提供充足自由的學習時空、引導學生自己解讀、自己理解、自己感悟,使學生在閱讀中豐厚語言、資訊的儲存量,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在人文薰陶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生命的亮點,進而提升生命的質量。

筆者認為:閱讀教學可以分為兩個環節:學生自學、反饋深化。

自學--

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引導點撥

閱讀教學既然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頂談”過程。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頂談”是以學生和課文的對話為主要的雙方,教師處在旁觀者清的位置。這個“旁觀者清”的角色是建立在教師自我解讀文字、洞悉教材特點、課程要求和學生個體學習態勢,有能力優化學習環境和諸多因素的基礎之上的。注意這裡提的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因為學生的學習不論處於哪個階段、什麼水平,都不可置教師的作用於不顧,而一意孤行地採取大撒把、大放羊式的學習,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教師應做到大處調控、細處放開。儘可能的在學習方法程式、策略方面、難點疑惑處,給學生以實用有效的啟發和幫助--關鍵是這種啟迪和幫助在於適時、適度和有機,在於平等、民主和合作。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習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既要抓準教材的精髓,又要號準學生讀書感悟的脈搏,儘可能的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和設想,給學生留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自由的選擇餘地,不能束縛學生、限制學生,更不能採取那種請君入甕式的預謀引導。

從閱讀的規律看,文字解讀本應沿著兩個維度執行,一是理解,讓學生走向作品,其特點是思維方式的封閉性、思維指向的單一性以及思維結果描述的一元化、機械化、模式化,其指向主要體現在陳述性知識、作者的原創價值及其某種程度舉一反三的遷移方面,學生則被動的接受,理解的結果往往是一元的(其實人與人還是有些許差別),這也正是傳統教學所固守的那一畝三分地--以師為本,以知為本,以教參為本。二是感悟,讓作品走向學生,這是一個語言文字與讀者心靈相撞擊而產生靈感的過程,其指向主要體現在作品從當代意義上對學生身心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不論在閱讀中產生聯想、想象、疑惑、評判等,學生都是主動的,可以各取所需,感悟的結果往往是多元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感受不僅是吸收和理解,更是一種創造和表達,是一種自身原有的語言沉澱、生活閱歷、思維和情感等參與其間的綜合性語言活動。這正是語文新課改所展示的語文學習的廣闊前景。

“語文教學讀為本”,引導學生自學,應在“讀”字上下重錘,我認為可以採用四遍讀的策略--

讀書四遍:用心閱讀,可出聲、可默讀,可獨立讀、可小組輪讀,因文因人因班情而異;在書的空白處筆錄收穫,可文字、可符號--所提要求,應儘可能地板書在黑板上或者設計成多媒體課件,這樣就不至於過多地打斷學生的思路,干擾其正常的學習。

⒈感悟讀:整體感知正文。在陌生化狀態下,集中精力讀正文,把握課文大意,感受作品內容,體驗作者情感,生髮閱讀靈感,並及時記下閱讀中忽然出現的感受和發現:包括聯想想象、啟迪感悟、豁然開朗的感覺等。

⒉全程讀:全程精讀教材。包括單元提示、課前提示、正文內容、課下注釋、課後練習及其他相關材料。之所以全程閱讀,一是藉助輔助資料,幫助學生換位思考,從作者的角度理解消化文章;二是讓學生對課程標準、編者意圖有所把握,從編者的角度認識作品;三是學習瞭解作品中新出現的詞語--包括會認、會寫、能理解、能運用;四是藉助各種資料,深入理解作品,讀出作品的原汁原味;五是質疑問難:用懷疑的目光審視課文:劃下不理解的語句,提出不明白的問題,發表與作者或別人不一致的看法,對語言評頭論足,給作品挑毛病。

⒊思考讀: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表述,讓讀書有所指向,使閱讀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所謂問題,主要是學生自己讀書中發現的問題,也包括課文編輯設計的問題、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提示的重點問題。帶著問題去精讀、研讀、反覆讀,邊讀、邊思、邊記錄,這是整個自學的核心環節。目的有六:①積累重要的資訊(一般文章須積累六個方面的資訊--作者的生活情思資訊、所展示的生活社會資訊、應包含的知識資訊、文章所固有的章法資訊、作品中頗具魅力的語言資訊、學生自我指定的資訊);②讓學生養成讀書品味、“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③結合上下文和讀者自己的生活見聞、經驗、閱歷、體驗等走進作品,與作者對話,對課文進行由淺入深、多角度、多層次的個性化的揣摩、領悟--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讀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萊特”;④讓學生從中悟出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方法,在讀書中學會閱讀,學會寫作;⑤實現閱讀中學生自身認識上的飛躍,從中獲得許多人生啟迪:⑥有所質疑、有所探究。

⒋鑑賞讀:品味欣賞作品的美。既然是屬於拿來教學的作品,裡面一定有許多稱道的東西,特別是語文味濃厚的語言。因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語言,學習值得學習的精品語言,對這些語言要引導學生學會去品味、去鑑賞(廣義的)--包括對精美語言的鑑賞(遣詞造句的妙處,言外之意的感悟)、行文結構的鑑賞,文體風格的鑑賞,讓學生通過對語言美與靈性的感悟,在開發自我觀察力與想象力和生命靈性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現力。

就一篇文章而言,亦可從以下一些具體的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

⒈此文是否能引起你情感方面的共鳴?文章能讓你受的哪些啟發?

⒉讀罷此文,你感受(印象)最深、收穫最大的是什麼?

⒊你喜歡文中哪些內容和語言?能結合生活閱歷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嗎?

⒋你若也有相應的材料,假如讓你寫篇文章,你將如何從所讀文章中有所借鑑、有所創新?如何行文?

⒌學習文章後,課文後面的思考探究問題你能自己解決到什麼程度?

⒍作品哪些地方引發了你的聯想和想象?

⒎你有文中類似的生活、認識和體驗嗎?說說看。

⒏你能就作品或作品展示的內容開闊閱讀嗎?

⒐假如讓你當老師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你將確立怎樣的目標?從什麼地方入手?選擇哪些內容?採用什麼方法?

⒑假如您想向你的好朋友推薦此文,你會怎樣介紹?

……

這些方面,或全都展示給學生,或選擇一部分展示出來。每次都做到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所選擇,有所取捨:因時而異--每次上課,每篇課文根據教學目的、教學時間、教學情景的差異,可以有所側重,有所突出;因文而異--不同文體的作品,要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獨特性。總之,力求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盡其所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一篇文章經過這樣用心的、反覆的閱讀幾遍,一般問題都能自學解決,同時對文字也能有自己的獨到深刻的見解和感受。

在學生自學時,教師可作這四方面的事:①和學生一道讀書,在文字解讀過程中,教師不要忽視自我的存在,從自己的人文視野、生活閱歷、性格習慣、心理狀態、興趣愛好出發,有所思考的讀、有所聯絡的讀:或主旨、或題材、或手法、或語言,或讀有所啟發、或讀有所頓悟、或讀有所聯想、或讀有所疑惑,進而再讀、思考、探究、實踐,讀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萊特”;此外教師的自我解讀還有更獨到的育人價值--以自己良好的習慣感染薰陶學生,進而讓學生從中悟出求知做人的哲理。②採取個別點撥的策略,除學生自學中極個別的普遍問題外,一般採取誰有問題對誰輔導的個別方式,這樣一來教師就能真正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又能避免因教師統一講解而對學生個體的自學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③引導學生養成筆錄靈感的好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將思考情況記錄在案,能防止遺忘,儲存思維軌跡,以便進一步的去拓寬、加深、完善、提高、創新;再者說,每個學生性格不一,老師提問時,有的喜歡回答,有的不喜歡回答,若事先讓學生記下自己的學習思考所得,教師不必再讓學生舉手而可以叫任何學生回答,從而達到面向全體的目的。④通過巡視等方式瞭解、督促全班學生向著既定目標認真自學,瞭解每個學生自學的情況,督促極個別的、心不在焉的學生,對那些過於偏離方向的學習行為予以提醒、約束和引導。

反饋--

評價鼓勵,深化探究

學習反饋環節中,“頂談”的對話雙方主要是在學生和老師之間展開的,而課文既是師生對話的因由和憑藉,又處於頂談的“旁觀者清”的位置。也就是說,對課文的理解是否正確與恰當,是評判這場對話的重要依據之一。在反饋學生自學成效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⒈學生的認識是否全面、準確並不全重要,關鍵要看學生是否真正積極主動的參與自學了,裡面是否有他自己獨到的東西,他是如何思維的。因此對學生的做答我主張解讀無錯誤。

⒉儘可能的顧及到每個層面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平常在學習中經常被忽略的學生(有些特定內容一旦觸及他們的心靈,他們也會表述得很精彩、很感人)。

⒊或採取小組競爭的方式,或採取量化打分的方式,要設法煽動起學生的參與欲來,給學生口若懸河的充足時間。讓他們爭得面紅耳赤,讓思維在爭論中碰撞,濺起靈感的火花。

⒋在此期間教師不再充當居高臨下的教導者的角色了,而應該扮演和學生地位平等的學習者、引導者和示範者的角色。教師對某問題的理解也只能屬眾多意見中的一種,或者啟發學生再進一步深入思考的一種契機和方式。

⒌堅持以語言學習為核心,教材文字為主要憑藉,體驗感悟為主線、聽說讀寫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原則。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反饋之前,教師應根據學生自學情況,和自己對課程標準、教材要求的認識和把握,整合學生學習情況,理出教學要點,重新進行重點備課,化非預設為預設。然後再進行反饋。

具體程式如下:

⒈讀書一遍:邊讀邊找回自學時產生的感覺,充實自己的讀書收穫,獨立探究所疑所惑,深入理解重點內容。

⒉合作討論:四人小組就個人無法解答的問題或學習重點,進行靈活多樣的交流探討、彼此啟迪,生髮靈感,將思考討論後的理解、認識、感悟寫在學習記錄本上。

⒊抽查提問。採取三種方式抽查提問學生:①主動問,給主動學習者以參與的機會;②指名問,讓平常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意識者嶄露頭角;③抽籤問,因為機會均等,這樣就把每個學生都置於學習的情景中,使之思維高度集中。

⒋學生回答。學生或侃侃而談,或朗讀自己事先準備的手寫稿,或再度發問加深認識。堅持解讀無錯誤,並做到“四允許”:允許學生不會、允許學生誤讀、允許學生改正,允許求同存異。在師生互動評價認識水準時,從這樣六個角度入手:①評價其思維廣度,②評價其認識或知識水平,③評價其語言運用能力,④看其是否積極主動,⑤看其口語表達怎樣,⑥看是否答得頭頭是道、有根有據。

⒌重點探究。從系統論的觀點看,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四種思維流程,一是作品本身的、二是教材編者的,三是學生的,四是教師的。閱讀中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責任之一就是:圍繞學生個體閱讀這一核心,整合以上四個方面,使之優化組合,產生最佳效益。具體地說就是,教師通過和學生商量來確立學習重點,然後引導學生對重點內容深入學習,重點探究,以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⒍教師參與。①以和學生平等的身份參與讀書與問題理解;②當學生不知所云時,給學生示範和點撥;③對學生的回答予以鼓勵性評價,或通過商榷,指明其癥結所在,幫助其加以完善;④教師運用教學智慧因勢利導,將某些重點問題引向深入;⑤收交部分作業,以便更全面的瞭解學生學習情況,並給予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

在整個反饋環節中,教師的參與可見機行事,穿插進行,以便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讀書感悟,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敞開心扉。--你會發現:學生比教師預想的要聰明多了。

從冗雜走向簡約,其實質就在於遵循閱讀規律,走出模式誤區、簡化教學程式、逐漸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還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和自由,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釋放其心靈能量。最終達到讓學生喜歡語文、學會語文、會學語文,建構學生自己的精神家園 ,進而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vbb/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