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誤區(網友來稿)

來源:才華庫 2.92W

孟祥友

走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誤區(網友來稿)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事實上,中國小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存在以下誤區,導致教育的實效性不強。

誤區一;師生之間所謂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涇渭分明。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並不僅僅是指學識方面。在知識方面,教師也許會比學生豐富一些;但從道德的角度看,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只不過學生由於閱歷、經驗的欠缺,由於年少氣盛,才會犯下他們有時自己也始料未及的錯誤,對此,大可不必馬上以教育者自居去訓斥、征服、懲罰,年輕的心是脆弱的,需要引導、喚起、商討,從而培養德性。即使是懲罰也要與耐心的說理結合,並輔之以行為指導,學生絕不歡迎那種盛氣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師,學生歡迎的是沒有教育“痕跡”的'交流,沒有臺階的平等的對話與溝通,即“潤物細無聲”。

誤區二:教育過程中“管”多於“導”,“不該……”多於“應該………”。學校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告訴學生“不許”、“不能”、“不準”怎樣做的條例居多,並規定犯規後的處罰措施多,缺少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學校政教處扮演了“消防大隊”的角色--“哪裡起火,衝到哪裡”,工作顯得有些被動。其實,思想道德教育重在於“導”,讓學生明理,多讓學生反思錯誤,幫助他認識犯錯的原因,尋找改正的方法。

誤區三:“反面典型”多於“榜樣”。目前,學校教育中處分學生多於表揚學生,為了加大懲罰力度,有的學校還以“佈告”的形式張貼,把學生當罪人對待。其實,學校應該多宣傳好人好事,應該多創造機會,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使學生在心中樹立起自己的榜樣,使之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力量。

誤區四:“說教”多於“實踐”。思想教育最怕空洞說教。與其講大道理,不如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行為習慣的養成做起,從錯誤的行為矯正做起,讓學生在道德實踐中,自覺地識別“假惡醜”,崇向“真善美”,確立心中理想的道德標準,建築堅固的人格長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