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課程語文教學的誤區(網友來稿)

來源:才華庫 2.82W

山東省單縣教研室  楊公平(274300)

走出新課程語文教學的誤區(網友來稿)

     新的課程標準的頒佈、實施,新教材的推廣使用,為傳統語文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使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走向深入。但是,我們也發現,由於一些教師對語文新課標理解不夠到位,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誤區。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過分強調自主學習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忽視、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內容。這是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體現了對教育規律的尊重,更是我們對傳統語文教學做了痛苦反思之後的必然選擇。

    但是,倡導自主學習並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教師對此缺乏正確認識,為了體現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在教學中,從教學目標的設計到教學各環節的實施、評價都由學生來操作。這種做法看似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上因為教師主導作用的喪失,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受到了他們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們的認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以落實教師的主體地位為前提,因為教師首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如果課堂缺乏教師有效的組織管理,由於學生的組織應變能力有限,無法顧及其他個體的反應,必然導致課堂上的無序和失控,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還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學生對文字意義的建構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的,如果沒有教師的漸入佳境的引導和因勢而發的促進,學生就不能在較高的層面上把握文字,學生的閱讀水平將停滯不前,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及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等目標也就無法實現。張志公先生曾經說:“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提高能力必須通過操作實踐。然而實際操作又不能沒有指導,像演戲一樣,戲要由演員來演,可是也並非不需要一位導演。成功的語文教學,是導演與演員良好配合的結晶。”所以,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使得教師主體地位旁落,就會嚴重損害學生主體性的落實,這樣的閱讀教學活動也必然是無序和低效的。

    因此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把握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內容、學習方式和課堂教學特點,當好“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二、過分強調綜合能力的培養,忽視基礎知識的識記、積累。新的課程標準指出:中學語文教學要“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知輕能弊端的有力矯枉。

    矯枉不能過正。我們發現有的老師和學生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味強調能力的培養,忽視甚至放棄基本知識的積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識積累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方面。能力哪裡來?來自於知識的'積累和靈活運用,沒有豐富的知識作依託,能力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知識與能力,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合則齊美,分則兩傷。再有從去年開始語文大學聯考增加了停考三年的名句考查題,由此可以看出命題者意在強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積累,引導師生對文化知識的重視,這與課程改革要求加強文化積累的精神是一致的。對此,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聞捷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因為高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對工具特別是電腦的依賴性增強了,造成了人腦的退化,人類出現了世界性的記憶功能衰退,所以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有大量的識記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對基礎知識的積累。

    因此,我們要正確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含義,一方面要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著重點,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風逐潮的浮躁心態,引導學生老老實實地積累知識,從而為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把課程目標落在實處。

    三、過分強調人文教育和綜合化,忽視學科特點,弱化教學重點。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新的認識和定位,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嶄新理念,強調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絡和與其他課程的溝通,這是基於語文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需要而提出的。

    但是,在進行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出課程的綜合性和語文課的人文性,無視語文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一味地去搞課外延伸、“文理溝通”。例如,有的老師處理《神奇的極光》一課時,忽略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篩選資訊,而是詳細講解了關於極光的知識,把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再如,《日本平家蟹》一文的閱讀重點是生動的說明和合理的說明順序,但是有的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人工選擇”這一科學知識的學習上,把語文課上成了生物課……至於語文課被“異化”為物理課、化學課、歷史課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倡導綜合性學習、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應以尊重語文的學科特點為前提, 不能喧賓奪主、捨本逐末。要知道,語文是一門關於語言的學科,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在於“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沒有閱讀、寫作技能的提高,科學教育、審美教育等也就沒有了附麗,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劉國正先生說過這樣的話:“我認為,語文課的基本任務仍然是教育學生理解、熱愛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基本點歷久常新。” 囿於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脫離語文學科特點去搞寬泛的“綜合性學習”,也是難以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樣是違背了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的。

   上面所說的幾個誤區都是由於教師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理解不夠透徹造成的,語文的課程改革畢竟剛剛起步,很多新理念的貫徹落實還需要我們的不懈努力。 作者郵箱: ygp_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