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說課稿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來源:才華庫 2.1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命,生命》說課稿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命,生命》說課稿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生命,生命》說課稿七年級上冊 篇1

一、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這篇文章編排在魯教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以人生為主題,六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正像居里夫人所說“生活對於任何人都並非易事”,進入國中階段,是人生道路上一個新的起點,也將面對種種困難,這一單元的文章告訴我們怎樣對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難和不幸,是七年級新生非常需要的,從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教材中的單元導讀明確指出: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關於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可以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生命,生命》寫的都是尋常小事: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頑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美好的人生。這篇散文,語多不贅,盡意而止,非常簡潔,向你娓娓道來生命的真諦,學生認真體會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可以在作文選材方面有所收穫。

本單元是國中學段第一個單元,教學設計時一方面要注意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體驗,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要確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要努力形成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從事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根據本課的特點,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2)學習從平常小事中選取典型事例,以小見大的寫法。

(3)啟發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聯絡相關課外材料,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2、教學重點、難點

這篇課文初讀並不難懂,為了防止淺嘗輒止,不但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意,而且要比較深入地研究課文,爭取有更多的收穫,所以把通過對三個事例的分析比較,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確定為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完成這個教學重點。

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對生命這個沉重話題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較膚淺,如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思考人生的問題並且真正有所收穫,不但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結合課文內容調動自己已有的情感體驗和增加課堂的資訊容量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

三、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依據新課程標準這一教學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指導學生朗讀: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本節課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做到語音準確,停頓恰當,初步讀出語氣,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力求使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在讀的過程中辨析作者選材的精當,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2、討論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3、啟發點撥:七年級新生的學習習慣還有待於養成,對新的教學方式也不夠熟悉,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和組織者應在必要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啟發點撥,進行學習方法的示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四、學法

1、朗讀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反覆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大膽發言,學會圍繞中心明確表達自己的思考。

3、聯絡比較:通過比較分析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通過各種形式獲取有效資訊,提高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開闊語文學習的思路。

五、教學過程(一課時)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4分鐘)

我們播放的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與疾病和孤獨為伴,卻創作出了許多傑出的音樂作品。貝多芬有一句名言:扼住命運的咽喉。這位音樂家用音樂表達了與殘酷命運頑強不屈抗爭的精神。高爾基說,苦難是一所大學。是的,苦難可以使人遭受不幸,苦難也可以使人更深刻地思索人生,臺灣作家杏林子遭受疾病的折磨,(學生看註釋瞭解杏林子的情況)下面我們通過學習課文看看作者對生命有怎樣的思考。(板書課題)

上課開始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提問學生在預習時有沒有查閱到貝多芬的事例的?如果有讓學生回答,如果沒有教師簡單介紹貝多芬的事蹟。導語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貝多芬的事蹟和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振作學生的精神,貝多芬的經歷與本課作者也有相似之處。

提前佈置學生預習,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自己崇拜的一位名人如何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事蹟。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一段浸著血汗的奮鬥史,這方面的資料應該比較好找,並且也可以啟發學生體會美好人生需要奮鬥的道理。

2、朗讀課文——整體感悟(8分鐘)

(1)點名讓學生準確讀出以下詞語:騷擾、小憩、茁壯、糟蹋、庸碌、辜負、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肅然起敬。

提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課下註解和字典解決生字詞,逐漸養成自學字詞的習慣。

(2)點名朗讀課文,要求讀音準確,停頓適當。注意思考:文章寫了哪些事例?飛蛾絕境求生,瓜子困境萌生,自己靜聽心跳。(及時糾正學生可能出現的讀音的錯誤,不恰當的停頓。板書。鼓勵學生髮言,不必拘泥板書內容。)

(3)各自練讀課文,要求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著重朗讀最後三段,看看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哪些思考?

第一點思考的是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第二點思考的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也就是要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第三點思考的是要珍惜生命,為生命不懈奮鬥。(板書。啟發學生用原文回答,劃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句。)

3、合作研討——深入探究(20分鐘)

這篇文章寫得都是尋常小事,作者卻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讀來既親切又發人深思。作者寫得這三個事例是隨意選擇的嗎?可不可以調換順序?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小事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今後作文方面能得到什麼啟發?下面我們仔細研究課文,爭取得到更多收穫。

讀完兩遍課文,整體把握了課文主要內容之後,學生會認為自己已經讀懂課文,這時及時提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讓學生可以跳起來摘到桃子”,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認識規律。

研討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個事例,畫出主題詞或關鍵詞,小組內朗讀。這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指導學生朗讀,關鍵詞要重讀,讀出感情,特別是議論部分,要用深情的,讚美的語氣朗讀。

關鍵詞:生之慾望、生命力、生命(或奮鬥)

第一個事例的主題詞是生之慾望,強調凡是生命都有強烈的生命的慾望,無論怎樣危險,都不會放棄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說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第二個事例從生命誕生的角度去說生命力之強大。第三個事例是靜聽自己的心跳,這時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自然引發出了作者對自己生命的思考。這個題目可以培養學生辨析的能力,讀課文不至於囫圇吞棗。在前一問的基礎上回答這個問題學生應該有思路,言之成理即可。

(2)三個事例為什麼這樣安排?為什麼前兩個事例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事例?

說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頑強的生命力,更何況人了。學生談不透時,教師可引導:作者舉的動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為什麼不舉獅子,大象等龐然大物、只說小飛蛾?不舉參天大樹,只說一棵小瓜苗,這樣排序說明了什麼?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3)作者寫的都是平常小事,卻引發出深刻的哲理。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包涵深刻道理的小事?學了這篇課文你在寫作方面有什麼收穫?

啟發學生聯絡以往的生活和作文經驗,談出自己的收穫。學生的思維可能會受課文內容的限制,舉例時選擇與課文內容相似的例子,要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談。葉聖陶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第二問的目的就是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啟發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學會挖掘生活中平凡小事蘊含的意義,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的好處。這方面的學習要在課後延伸,與學生的課外練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選材,解決學生寫週記“無米下鍋”的問題。

(4)本文題目《生命,生命》改成《生命》好不好?為什麼?

本文題目用反覆的修辭方法,突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的呼喚,流露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如果改變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可以引導學生談出不同見解。聯絡作者的特殊經歷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用深情的、呼喚的語氣朗讀課文題目,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朗讀全文。

小結研討的內容。

4、聯絡材料——拓展提高(12分鐘)

設計一:一名沉溺網路遊戲虛擬世界的13歲男孩小藝(化名),選擇一種特別造型告別了現實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區海河外灘一棟24層高樓頂上,雙臂平伸,雙腳交叉成飛天姿勢,縱身躍起朝著東南方向的大海“飛”去,去追尋網路遊戲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蘭德、復仇天神以及守望者。一個花季少年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請你結合學習課文的收穫,以“小藝,我想對你說”為中心內容說一段話。杏林子的人生是不幸的,因為她從12歲開始就飽受疾病的折磨,杏林子的人生是精彩的,因為她努力寫作,勇敢奮鬥,讓自己的生命煥發了光彩。根據作者對人生的思考,你能不能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

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材料,重點引導學生從珍惜生命的角度去談。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出自己的情感體驗。以對話的形式來讓學生談思想上的收穫,有預設的聽眾,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

第二個問題聯絡學生的課前預習及平時的積累,正反兩方面的事例都可以舉,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如何對待生命的問題。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學習的鮮活材料,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方面強化了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另一方面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學習蒐集和處理資訊。

教師不可能通過一課時的語文教學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如果能通過研讀課文,連結相關材料讓學生對生命或深或淺有一點理性的思考,哪怕是開始思考,這堂語文課的情感價值目標就算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設計二:對比閱讀:將這篇課文跟課後附錄的同題文章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本題進行比較閱讀,培養鑑賞能力,也可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沃森的文章與課文所舉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課文從三個事例中引發三點思考,沃森的文章則是細緻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指導學生默讀課文,學生喜歡哪篇文章應該尊重個人不同的愛好,關鍵要啟發學生回答出“為什麼”,要求講出點理由,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結束語人生是一個深奧而複雜的命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人生書寫著自己的答案。“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這是戰士雷鋒的回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是革命者裴多菲的回答;“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這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回答;“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這是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回答……同學們想用自己的生命寫出怎樣的人生答卷呢?大家從現在就開始認真地思考吧!

5、佈置作業(1分鐘)

(1)將蒐集的資料經過選擇整理到閱讀筆記上。

(2)注意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平常小事蘊涵的意義,準備寫作週記。

六、板書設計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飛蛾絕境求生生之慾望

瓜子困境萌生生命力

自己靜聽心跳生命

《生命,生命》說課稿七年級上冊 篇2

一、分析教材、引發思考:

1.教材內容:

生命多麼神奇、生命多麼美好!

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傾聽心跳這三個小故事中,抒發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2.教材的特點和作用:

課文寫作者從親身經歷的三件小事中,引發對生命的感悟。文章的內涵與本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題非常吻合。課文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很好地體現“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訓練重點。

思考:反覆讀這篇課文,我總是沉醉其中,總會被那意蘊深遠的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所打動,每讀一次,心靈就受到一次震撼!為什麼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這般深刻?那是因為:作者杏林子12歲時染上類風溼性關節炎,致使全身癱瘓,命運的坎坷使她對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而這有點沉甸甸的生命話題,四年級的孩子能感受到嗎?他們能從中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從而珍愛生命嗎?

如何實現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向學生的轉移,實現三情融合,怎樣進行有效的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從而感悟生命的價值?

首先,教學目標要明確,也就是通過本課的學習,將要達成課程標準規定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3.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震撼、慾望、糟蹋、騷擾、茁壯、有限”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語,聯絡課文或生活實際,體會句子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內容和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語,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句子含義。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確定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我的教學思路越來越清晰,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選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選擇教法,明確思路:

情境教學法: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學法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審美特性,強調了教學中以激發愛,以情打動人。本文語言簡練,情味濃厚,運用情境教學法,切合文字的特點。

點撥法:點撥法的精髓,就是“相機誘導,適時點撥”。生命的話題有點厚重,學生通過讀文,雖然也能讀出自己的體會,但是,遊離於文字,脫離體驗的體會只能是口號似的。所以,教學本課,必須通過教師相機誘導,適時點撥,點撥促悟,才能達到光憑學生自悟無法企及的高度。

三、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1.自讀自悟: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賞析:積累和豐富語言,運用語言。

四、理念指導,精心設計:

(一)抓住語文字色,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是母語教學的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是閱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教學本課力求達到在賞析語言中感悟生命內涵,在感悟生命中習得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遵循閱讀教學的規律,重視體驗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體驗感悟,正成為閱讀教學新的增長點。

在以上理念的指導下,力求通過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達成三維目標,促進學生髮展。

教學流程統覽

1.創設情境,感知生命。(導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整體把握,梳理脈絡。(符合學生先整體感知的閱讀心理)

3.導讀賞析,品味語言。(領悟生命的堅持,體會生命的頑強,感悟生命的價值)

4.迴歸整體,昇華情感。

5.閱讀推薦,課外延伸。

五、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課題,引出問題:生命是什麼?

2.動畫課件,創設情境:(師配音)嫩芽從土裡鑽出來,綠葉舒展,生命的誕生是多麼神奇!五彩繽紛的花兒欣然怒放,生命多麼美好!花叢中蜜蜂嗡嗡,辛勤採蜜,生命的價值在於勞動,在於奉獻。

(通過直觀的畫面,引導學生入其境,輔之以教師詩意的語言,生動的描述,讓學生對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發出由衷的讚歎)

然後,輕輕的音樂響起,介紹杏林子的坎坷命運。(一揚一抑,緊扣“生命”主題)

就是這樣一位全身癱瘓的人,她是怎樣感受生命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整體把握,梳理脈絡:

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然後,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三個事例,並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梳理課文脈絡,體現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導讀賞析,品味語言:

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畫下來,體會體會,在書上做上批註。

交流讀書的體會,教師相機點撥、引導。

首先交流“飛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麼?

““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在學生交流完自己的體會之後,教師適時引導: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飛蛾那強烈的求生慾望的?(引導學生迴歸文字,找出關鍵詞語——極力鼓動雙翅)再通過動作表演,比較體驗:鼓動雙翅和極力鼓動雙翅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感悟到:“極力”這個詞,生動地刻畫了飛蛾求生的強烈渴望。

當然,教師並不滿足於此,而是進一步通過換位體驗,引導學生思考:

飛蛾外表那麼醜陋,又是那麼渺小,它何必苦苦掙扎呢?如果你是那隻飛蛾,你會怎麼想?

杏林子看著手中的極力掙扎的飛蛾,她又會怎麼想?

從以上兩處巧妙的點撥,不難看出,老師正在引導著學生從文悟情到體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實現了文字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的移情。

再如:研讀“作者靜聽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暢談體會之後:教師的引導同樣體現在扣緊關鍵詞語,引導加深體會。

(1)扣緊“糟蹋”“好好使用”,聯絡課文說說,怎樣是白白糟蹋?怎樣是好好使用?

(2)教師進一步點撥:

杏林子全身癱瘓,她如何珍惜生命,對自己負責的呢?

隨即出示杏林子生前筆耕不輟,出版的系列作品,進一步驗證:怎樣是好好使用生命。

(3)入情入境朗讀,讀出對生命的感悟。

(四)迴歸整體,昇華情感

此時的迴歸整體,不是簡單的內容上的重複,而是以討論、感悟“生命因為什麼而美麗”為切入點,進一步豐富生命的內涵,感受生命的真正價值。

1.杏林子全身癱瘓,行動不便,你覺得杏林子的生命美麗嗎?你認為她的生命因為什麼而美麗?(也許學生會說,她的生命因為頑強的毅力而美麗,也許學生會說,她的生命因為執著,因為堅持而美麗……)那麼飛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師再引導:讓學生聯絡身邊的普通人,認識的名人、偉人,來說說生命還因為什麼而美麗。

在學生對生命的內涵有了自己個性化的感悟之後,教師深情小結:生命的美麗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視生命,活出意義和價值。

3.朗讀名言、詩歌,昇華情感:

引進的名言和詩歌,都與課文的內容直接相關,都是為了促使學生深化對生命的領悟,活而不濫,活而有序,基於教材,又適度地超越了教材。

生命的長河永無止境,讓我們繼續走進一個個珍視生命的靈魂深處,去了解他們的生命歷程,感受他們動人的生命故事。

(五)閱讀推薦、課外延伸:

讀一本好書,感受一段人生——推薦閱讀杏林子的著作及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六、板書設計

結束語:

讓我們抖開騰飛的雙翼,擁抱美好生活,充實人生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