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來源:才華庫 1.69W

2014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充滿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仍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援來源。

調查研究中發現了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並對此提出對策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別最突出的是意外傷害。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意外傷害的發生源於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1.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1.4和2.7個百分點,教師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兒童學習態度較差,學習興趣較弱

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為學習重要,他們學習態度和狀態上的差異,既與學校教育的大背景有關,也與學生自身的情況有關。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

3.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學習輔導

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 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調查發現,非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幫助和監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兒童則是老師。接受訪談的留守國小生認為,父親外出後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遇到難題沒人問了。代替父母照顧孩子的祖輩監護人較多,他們學歷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的學習。

(三)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1.留守兒童家庭支援弱化

父母和同學朋友是農村兒童社會支援的主要來源。非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52.92%)、父親(43.02%)和同學朋友(34%),留守兒童則是是母親(41.54%)、同學朋友(34.92%)和父親(30.38%),留守兒童來自父母的支援明顯低於非留守兒童。雖然留守兒童獲得祖輩的支援(17.02%)高於非留守兒童(10.9%),但遠不及同學朋友。

2.留守兒童社會支援朋輩性傾向明顯,易受不良團伙影響

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裡話的首位傾訴物件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同輩成為留守兒童情感支援和實際幫助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有30.5%的留守兒童認為在校園裡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有 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

3.教師的情感支援不明顯

有47.8%的四年級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主要求助於老師,顯著高於第二位的同學朋友(36.6%)。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與教師是兒童的兩個“重要他人”,尤其是國小中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當父母遠離時,教師就成了情感依戀物件。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援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援相對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誰、你的心裡話主要跟誰說、你和誰最親近等情況中,老師在留守兒童身邊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後。

4.兩成留守兒童感知不到社會支援

有17.56%的留守兒童表示社會支援主要來源是自己,22.6%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這表明他們感知不到社會支援。

國內外諸多研究證明,社會支援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數,本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論。留守兒童消極情緒較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5.7、5.7、1.5和1.1個百分點。這些消極體驗降低了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有23.2%的留守兒童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比非留守兒童高6.4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提醒我們在給留守兒童提供各種支援時,應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各種幫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援的存在,而且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有效地利用這些支援,以更好地發揮其在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在留守群體中,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顯然低於男童,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

在留守群體中,有外顯性攻擊行為和內隱性攻擊性情緒的女童比例都高於男童,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留守女童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其原因:一是性別的差異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愛撫;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情感支援不能滿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傳統的社會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負擔。在留守群體中,36.4%的女童在家經常幹活,比男童高9個百分點。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顧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在為家庭轉移更多勞動負擔的同時,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與父母外出帶給她們的心理影響疊加在一起,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發展。

調查也發現,留守女童人際交往狀況較好,來自同學朋友的支援高於留守男童,這部分緩解了她們的`心理壓力。

(五)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在閒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電視超過2個小時,比非留守男童高3.2個百分點;在上網的兒童中,在網上玩遊戲(64.9%)、講髒話(41.8%)、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個百分點。

在學校生活中,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沒參加過學校的任何課外小組,分別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個百分點;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某縣綜治委的同志說留守男童是當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體,稱他們為“110的後備大軍”。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監管,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為相對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較女生晚,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控,否則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難以理解、掌握和內化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從而導致價值觀和行為偏差。資料顯示,在留守群體中,男童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和家裡有錢或有人當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個百分點;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羨慕(47.1%)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個百分點。

二是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男童影響較大,本次調查中有91.9%的留守兒童父親外出或雙親外出。父親外出縮小了兒童的生活和活動空間,不利於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監督變得更為困難。對於男童而言,父親還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參照和認同,父親遠離不利於留守男童的性別認同。

(六)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1.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日常生活影響最大

在四年級到九年級6個年級的留守兒童中,過去一年,有3.6%的四年級兒童遭遇觸電,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1.5%,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26.9%的四年級兒童玩網路遊戲,僅比八年級低0.5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20.7%,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9.9%的四年級兒童在網上瀏覽色情暴力內容,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5.6%,低於五年級。此外,有1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在生病後選擇自己忍著。

外出父母及代理監護人,因為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了,已經適應校園生活而又尚未面對升學壓力,容易對其放鬆監管。這不僅使得他們更易遭受意外傷害,也忽視了他們一些不良品德和行為的滋生和發展。按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劃分,十歲左右的兒童正是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2.四年級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後的負面體驗較多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四年級留守兒童年齡還小,對父母依戀感強。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的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留守兒童最需要學習輔導。

3.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的交往行為有較大影響

四年級兒童人際交往狀況總體較差,這與他們年齡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關,四年級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更差。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52.1%)、認為同學喜歡自己(68.7%)、願意和別人說話聊天(8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比四年級非留守兒童低6.4、3.6和1.8個百分點,可見,父母外出對其社交技能和行為影響較大。

調查也發現,四年級留守兒童會更積極地尋求老師支援和參與社會活動,以緩解父母外出後的焦慮感。從社會支援的主要來源看,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但四年級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老師和父親。在問到“誰監督或幫助你學習?遇到困難你會向誰求助?”時,四年級留守兒童都把老師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級非留守兒童則把老師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體中,有17.2%的四年級兒童參與很多的學校、社群公益活動,比例最高,也高於四年級非留守兒童(14.8%)。

(七)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1.八年級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較差

有37.2%的八年級留守兒童每天看電視1小時以上,較八年級非留守兒童高2.6個百分點;有38.3%的八年級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後更自由了,較四年級留守兒童高13.1個百分點。

2.八年級留守兒童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較高

八年級留守兒童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完成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的比例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兒童2.3—14.4個百分點。

3.八年級留守兒童受同輩群體影響較大

八年級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較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兒童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兒童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援來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重視。

八年級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身心急劇發展變化,存在著種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們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變化大、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等特徵,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這被稱為八年級現象。對於八年級留守兒童來說,青春期的影響與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疊加,放大了種種問題。

(八)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本次調查的重點之一是關注寄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下文中的寄宿生和非寄宿生均為留守兒童。

調研發現,寄宿生相比非寄宿生有一個突出優勢: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寄宿生要明顯好於非寄宿生:對 “我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70.8%)”、“父母外出後我比原來自信(62.2%)”、“父母外出後我比原來獨立(76.6%)”等正面自我描述的認同比例,寄宿生比非寄宿生高4、4.4和8.8個百分點,而對 “我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36.3%)”、“我覺得別人比我運氣好(31.5%)”等負面自我描述的認同比例,比非寄宿生低2.3和3.3個百分點。

有63.8%的寄宿生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79.7%認為同學喜歡自己,比非寄宿生高4.8和7.7個百分點。寄宿生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也更高,有81.1%的寄宿生參與過學校、社群的公益活動,比非寄宿生高7個百分點,他們的社群安全感也高於非寄宿生。

自我接納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寄宿生在集體生活中提高了社交技能,在與同輩的親密交往中獲得幫助和肯定,從而接納自己,良好的自我接納又促進其人際交往。可見,寄宿制學校的集體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並緩解留守兒童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

在其他方面,寄宿生的情況則不容樂觀。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

寄宿生的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高於非寄宿生 5.9—12.6個百分點。

除了學習用品外,寄宿生的各種需求都高於非寄宿生。寄宿生對學習輔導(57.4%)、和父母在一起(51.4%)、興趣特長培訓(24.4%)、課餘假期活動(24%)、瞭解青春期知識(15.1%)和心理諮詢(16.7%)的需求明顯高於非寄宿生,相差3.8—6.8個百分點。他們對錢、與成年人多交流、瞭解自護知識、運動器材和場地的需求也高於非寄宿生。需要是個體對內外環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種“缺乏感”體驗著,以意向、願望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於寄宿留守兒童來說,“缺乏”集中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僅三成多寄宿生(34.2%)覺得住校的好處是學習上遇到難題有人幫助。

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認為住校最大的不好是想家(24.7%),其次是自由活動時間少(18.1%)和課餘生活枯燥(17.7%)。住校期間,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

三是情感支援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遠離父母和家庭使得寄宿生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更高,雖然同伴和老師給予了寄宿生較多的情感支援,但還遠遠不夠。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當心情不好時,寄宿生更多地選擇與同學夥伴交流(51.0%),其次是和老師交流(30.0%),第三是和家裡人交流(28.0%),其他是自己想辦法排解(27.6%)、寫日記(25.7%)、悶在心裡(17.5%)、哭泣(16.0%)等等。

學校提供的心理輔導服務也不多,僅兩成多(23.9%)寄宿生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23.9%的寄宿生表示學校有心理諮詢室、心理信箱等心理輔導服務設施,僅6%的寄宿生使用過這些心理輔導服務。有48.5%的寄宿生經常感到煩躁,較非寄宿生高5個百分點。

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體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裡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調查還發現,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低齡寄宿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對寄宿制學校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九)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更差

在父親外出、母親外出、父母外出三種類型的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佔8.1%,這個群體總量不大,但各方面問題最突出。

在生活照顧方面,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中,有35.1%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比父親外出的高2.9個百分點;有54.4%在過去一年遭遇過意外傷害,比父親外出的高5.7個百分點。此外,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最高,例如生病沒人照顧,更容易被欺負和歧視,要幹更多家務農活等,而覺得家庭經濟條件好了的比例最低。

在課餘時間安排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看電視、閒逛、去影院、遊戲廳和網咖的比例都較高,勞動負擔也較重。

在網路行為方面,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的有22.3%通常在網咖上網,比父親外出的高4個百分點;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50.8%)、講髒話(51%)、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8%)的比父母外出的高7.5、11.8和3.3個百分點。

在親子關係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有49.2%最擔心見不到父母,比父母外出的高9.2個百分點;7.3%半年以上才和外出的父母聯絡一次,比父母外出的高4.3個百分點;被父母訓斥嚇唬(23.2%)和諷刺挖苦(19.5%)的,高於父母外出型別5.9和7.8個百分點。

在學習和校園生活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有32.4%自評學習成績為上等,比父親外出的低6.5個百分點;不完成作業(55.6%)、逃學(7.3%)、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73.2%)、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0. 4%)、不想上學(41.8%)、對學習不感興趣(45%)的比父親外出型別高2.1—10.3個百分點;認為學校裡及周邊有不良幫派或團伙(34.7 %)、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或團伙(29.1%)的,比父親外出型別高5.6和4.5個百分點。

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有較強的生活能力,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的比例最高,但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的比例也最高;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願意去幫助別人的比例最高,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經常嫉妒別人的比例也最高;他們認為可以支援或幫助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感覺需要時沒人能幫自己的比例也最高。

調研發現,家庭中父母外出一般都會有相對明確穩定的監護安排,而母親外出後留在家中監護孩子的父親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疏於照顧和監管,以致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生活習慣和學習方面表現較差。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對親子依戀的研究結論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於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定的代理母親)之間連續不斷的溫暖、親密的關係。他深信,早期依戀特徵對個體後期發展有重要影響,且早期依戀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情感不穩定的狀況,面對挑戰時也容易出現易怒情緒。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自評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22%)、感到煩躁(51%)、孤獨(45.5%)的比例最高,他們認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內向(40.5%)、憂鬱(35.8%)、膽小(20.7%)和焦慮(31.2%),高於父親外出的3.9—9.9個百分點。

鮑威爾還認為,早期依戀的順利完成和發展才能導致一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資料顯示,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更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5%)、家裡有錢或有人當官的人命真好(27.9%),他們自評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23.7%)比父母外出的高6.4個百分點,認為自己現在最需要的是錢(26.6%),比父親外出的高4.9個百分點,這與他們安全感缺乏不無關係。資料也顯示,除了生活費,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可以支配的零花錢最多,有36.2%的人每月有30元以上,比父親外出的高6.8個百分點。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還可以看到,在三種留守型別中,父親外出對兒童的生活、學習、情緒方面影響較小,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母親外出的影響更大。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充滿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二.對策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關心關懷他們的健康成長。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各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採取舉措,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積極開展關愛活動,紮實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不斷優化。針對此次調研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

1.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權。針對部分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回家,和孩子聯絡很少的情況,我們建議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增加親子團聚權的相關條文,規定外出父母應當關心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未成年子女,嚴重忽視應等同於虐待罪受到懲罰,每年至少和子女團聚一週以上的時間,並以各種方式和子女加強日常聯絡,切實保障他們更好地履行監護責任。

2.立法保障早期教育。針對留守兒童早期教育問題,應通過家庭教育立法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地方政府現階段應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新農村建設規劃,公共財政應加大對農村托幼事業的支援,有條件的地區則可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階段。

3.立法保障家庭教育指導。為家庭教育立法不僅要控制家長的家庭教育行為,更要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各地要按照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規劃和《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的要求,強化部門職責,落實工作方案,繼續鞏固和發展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以此為依託加強對家長和監護人的指導與服務,有效改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針對家長學校師資和教學資源欠缺的問題,可組建家庭教育專家隊伍,對家長學校進行系統的師資培訓。

(二)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

1.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為了減少因父母缺失給兒童造成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傷害,應在法律法規方面強化父母的法定監護職責,探索監督和保護父母盡職盡責的渠道和辦法,切實保護留守兒童。

2.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職業代理家長、託管家庭等有償代理監護的形成是市場導向的民間自覺行為。就目前來看,其在應對留守兒童問題上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面對這個新興職業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建議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給予管理和監督,使其能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問題。

3.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明確政府在留守兒童救助方面的主體責任,建立留守兒童社群保護網路,明確強制報告制度,完善臨時監護程式,為困境留守兒童提供臨時照料,確保他們得到有效監護和及時救助。

(三)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1.建立領導協調機制,不僅要在縱向上自上而下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責任機制,也要在橫向上對各方工作進行統籌協調。

2.搭建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格局,提高非政府組織和群團組織在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形成整體功能。

3.統籌經費保障機制,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兒童列入財政預算,確保必要的經費投入,同時要出臺激勵政策,營造有公信力的慈善環境,提供簡便易行的模式流程,有效拓展經費渠道,吸引更多企業和公益組織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4.針對調查中部分學校校長和老師提出的不知道關愛工作如何進行的問題,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對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已經形成並證明有效的方式進行總結和推廣,規範相關的工作流程及模式。

(四)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路

1.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按照適當比例配備生活老師、心理輔導教師和文體活動老師,加強師資管理和培訓,並將其納入學校編制中。

2.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援和監管。在本次調研的部分地區,民辦學校已經成為當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它們普遍存在場地等硬體嚴重缺乏,師資流動過快等現象,但因寄宿的便利和較高的升學率得到留守兒童家長的認可,建議政府給予更大的支援和有效的管理,使其成為公辦教育的有力補充,在留守兒童關愛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3.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群建立關愛服務陣地。發揮民間社會力量的作用,培育社群留守家庭互助小組和留守兒童互助小組等組織,對於增強留守兒童的社群安全感,強化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援網路具有積極的意義。

4.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確保一旦發生問題,有關方面人員能迅速介入並妥善處理。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意外傷害,尤其是媒體頻繁曝光的留守兒童性侵問題較為突出的現象,建議社群建立三級預防機制,著力提升家庭和兒童自我保護能力。

(五)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

1.各級團組織應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注重承接政府相關職能的轉移和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以專業化手段主動承接政府關愛留守兒童方面的各類事務。

2.婦聯應利用自身優勢,將留守兒童關愛納入婦女兒童工作的整體框架,重點突出家庭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家庭教育指導,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3.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優勢,對代管家長、大學生志願者等進行有效的培訓,並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使關愛行動制度化、長期化。

4.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建設一支數量龐大的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是新時期我國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要注重發揮這支隊伍的作用,為關愛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

(六)注重滿足不同型別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

1.針對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我們的志願者活動可以借鑑美國大哥哥大姐姐組織(Big Brothers/Big Sisters of America)的幫扶模式,滿足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

2.針對大齡留守兒童,特別是無人監管的留守兒童,建立長效幫扶和管護機制,對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

3.針對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建議家庭儘量不作出母親外出的安排,如果迫不得已,也應該認真安排好監護人,學校和社群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七)完善關愛服務機制與構建減量化機制並重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根本的在於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途徑有二:一是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使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團聚;二是消除制度、經濟和社會文化的排斥,鼓勵、支援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使更多農村兒童能夠在父母身邊生活。

熱門標籤